于忠亮,张大伟,钱 利,闫亚东,罗 也,何怀江,苑景淇
(1.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省天利林牧科技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200 )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为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华北等地区[1]。沙棘根系发达,萌孽能力强,枝叶具有旱生结构,耐干旱、耐贫瘠、耐盐碱,且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及抗逆性,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2]。主根可深入土层4 m,根系可与弗兰克氏菌形成根瘤,提高土壤游离氮素含量,促进沙棘对干旱、瘠薄等各种生境的适应能力[3]。除根系外,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既可制成饮品,又可入药,起到养颜、防癌、抗癌等作用[4,5]。对于半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的吉林省西部地区来说,沙棘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身的优良先锋树种[1]。
野外调查发现,天然分布的沙棘以雄株居多、结实量少,种子繁殖时产生了严重的变异,导致优良性状难以保持[6]。相较于种子繁殖,扦插繁殖更有利于保持沙棘的优良性状,且具有繁殖周期短、成活率高等特点,是沙棘实现大面积推广的有效繁殖技术手段[7]。鉴于此,笔者通过提高嫩枝扦插育苗以及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和非盐碱土上进行造林试验,旨在为吉林省西部沙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地位于吉林省农安县境内,地理位置124°31′~125°45′E,43°55′~44°55′N。海拔250~270 m,年平均气温4.7 ℃,无霜期145 d,年均降水量507.7 mm,土壤为黑钙土、盐碱土和风沙土。
2.1 插穗的采集与处理
插穗采自吉林波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供试品种为大果沙棘和中华沙棘,2018年6月中旬,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当年生嫩枝枝条,将其剪切为15~18 cm长的插穗,插穗下切口再做斜切处理,并去除插穗下部6 cm长度内的所有嫩叶,100个插穗为1捆,捆扎完毕后立即放入盛有萘乙酸生根剂溶液的塑料桶内,插穗下部6 cm要完全浸入,蘸取5 s后即可扦插。
2.2 苗床制作与喷雾装置搭建
苗床基质为经过0.3 % KMnO4溶液消毒后的细河沙,制成梯形苗床,梯形上边宽60 cm,下边宽70 cm,高10 cm,长20 m,过道宽30 cm,苗床上部面水平。
在过道处铺设长20 m、直径3.33 cm的塑料管,喷头采用旋转式微喷喷头,喷头与塑料管之间采用长80 cm、直径1.67 cm 的软管连接,间隔1 m均匀插在苗床上,水泵供水流量为5 m3·h-1,空气开关2个,时间开关2个,喷雾量以沙棘叶片上有效水分为准。
2.3 苗木扦插
制作规格为60 cm×60 cm的钉板,钉与钉间距为6 cm,共计121个钉,钉长6 cm,直径0.8 cm,完全插入苗床中后即可形成插孔。将蘸有萘乙酸的沙棘嫩枝直立插入苗床,均匀盖沙后立即打开喷雾装置进行喷雾。
2.4 苗期管理
影响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喷雾时间的设定,本试验根据天气设定了不同的间隔式喷雾,晴天时,5:00—10:00及15:00—18:00时间段内,喷雾装置微喷5 s,停20 s,10:00—15:00时间段内,喷雾装置微喷5 s,停10 s;阴天时,全天采用喷雾装置微喷5 s,停20 s;微风天时,采用喷雾装置每隔0.5 h喷5 s。除此之外便是人工除草,原则是见草就除。如出现黄叶、烂叶现象,要及时拔掉。在霜冻来临前夕,将沙棘苗起出,采用土埋法进行假植,土坑规格为80 cm×80 cm×20 cm,表面覆盖上玉米秸秆即可。翌年春季化冻后起出造林或圃地换床继续培育。
2.5 苗圃地育苗
2019年4月中旬,将沙棘苗从土坑中挖出,按照行距30 cm,株距8 cm进行栽植。采用7孔喷灌带进行高喷,在苗圃地周围设置长30 m的遮风网,防止因风力作用而影响高喷效果。同时在苗圃地四周竖立稻草人和防护网,防止鸟类及牲畜破坏沙棘幼苗。
3.1 造林地的选择
设置2块样地,1块为盐碱地,另外1块为非盐碱地,每块地面积均为5 hm2。该地区地势平坦,坡度小于5°,便于机械化耕作。
3.2 整地
盐碱地需进行起垄,垄高40 cm,垄宽80 cm,排水沟宽30 cm。非盐碱地无需起垄,翻耕摊平即可,但需修建“V”字型地埂,起到汇集径流的作用。
3.3 造林苗木的选择及处理
造林苗木选择两年生的优质壮苗,规格为苗高60 cm以上,地径0.5~0.8 cm。在造林前要对入选幼苗根部及干部进行修剪,保留根部长15 cm,消毒,蘸保湿剂;干部剪去新稍,保留长度50 cm。
3.4 造林密度及栽植技术
造林时间为4月10日—5月10日,造林密度分为2 m×2 m和2 m×4 m两种。栽植穴的规格为直径30 cm,深30 cm。栽植方法分为两种:一是“泥浆造林”法,第一天先在坑中灌水10 cm深,再放入少量土壤,第二天将苗木栽入泥浆中,浇水、培土、轻微提苗、踩实,表面覆盖干土;二是“坐水栽植”法,苗木栽入穴中,培土、浇水,提苗、培土。本试验按照雌雄株数比9∶1进行搭配栽植,栽植过程中保持苗木直立向上,栽植行与风向垂直,便于授粉。
3.5 抚育管理
每年除草2次。第1次除草要在夏初进行,第2次除草在草籽成熟前进行,深度控制在5~8 cm,在小苗浅除、大苗深除的原则上进行除草松土工作,后续每隔4年进行1次平茬。针对农安县地域沙棘苗木病虫害主要是体型较小的红蜘蛛,采用市场上普通的杀虫剂即可根治。
4.1 嫩枝扦插效果调查分析
大果沙棘和中华沙棘嫩枝扦插效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果沙棘在根瘤形成时间和主根的形成时间要早于中华沙棘,二者的1年生嫩枝扦插苗在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和成活率方面差异不大,但2年生嫩枝扦插苗无论在平均苗高、平均地径还是成活率方面,大果沙棘均要高于中华沙棘。表明在同等的试验条件下,大果沙棘更有利于在农安县地域生长。
表1 沙棘嫩枝扦插效果调查
4.2 沙棘造林效果调查分析
大果沙棘和中华沙棘造林效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果沙棘和中华沙棘在盐碱地和非盐碱地造林情况差异明显,大果沙棘在盐碱地造林时,“泥浆造林”方式的平均苗高要高于“坐水造林”20 cm左右,“泥浆造林”成活率为95.4 %和95.2 %,而“坐水造林”成活率仅为55.3 %和49.7 %;在非盐碱地造林时,“泥浆造林”和“坐水造林”平均苗高分别为82.3 cm、84.4 cm、82.9 cm和83.6 cm,且成活率多在95 %以上。同样,中华沙棘也存有类似情况,表明大果沙棘和中华沙棘在同样条件下造林效果差异不大,通过设定2 m×2 m和2 m×4 m的两种株行距,发现其对苗高、地径和成活率方面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表2 沙棘造林效果调查
表2(续)
以往沙棘嫩枝扦插多采用不同基质、不同生根剂浓度、不同插穗长度等多方面影响因素进行探讨[8-10],而往往忽略了植物生长的最重要因素—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本试验根据天气变化(晴天、阴天、有风天)及每天三个时间段(5:00—10:00、15:00—18:00及10:00—15:00),设定了多组间隔喷雾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沙棘嫩枝扦插技术,极大提高其成活率,本试验1年生嫩枝扦插苗成活率超过95 %,2年生扦插苗成活率超过92 %。
大果沙棘和中华沙棘在造林方面差异不明显,沙棘非盐碱地造林要好于盐碱地造林。栽植方式对造林的成活率影响显著,本试验采用的“泥浆造林”在盐碱地上表现优异,成活率在90 %以上,而采用研究学者[10]在内蒙古地区进行的传统“坐水造林”方式,沙棘造林的成活率为80 %,但在吉林省盐碱较为严重的地区,沙棘造林的成活率在50 %左右,说明土地盐碱度极有可能是造成沙棘造林成功与否的另一因素,在非盐碱地造林时,采用“泥浆造林”和“坐水造林”两种方式对沙棘成活率影响不显著。
本试验区域土壤盐碱程度变化、2种沙棘结实量、营养物质含量对比分析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