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添,杨至德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天津蓟县盘山北少林寺旧名法兴寺,于魏、晋间建(图1),是蓟县县志中记载的、现在可找到的最早的佛教寺院[1]。为禅宗之始祖,历史源远流长。盘山北少林寺为元代“五少林”之一,在国内外佛教界均有很大影响。地处天津蓟县盘山东南麓的开阔山坡上,以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而著称。北少林寺是静寄山庄中的一景,作为清代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园中建筑形式各有不同,与唐宋时期建筑风格类似,大雄宝殿威武雄壮,配有山石花木,景色秀丽。
图1 《盘山志》配图(1961)
北少林寺地处盘山东南麓的开阔山坡上,占地面积十多亩,周边风景秀美,地域开阔,拥有盘山独有的自然山水地貌(图2),在《盘山志》中记载北少林寺的建筑“精蓝掳层巅,烟灯凡几叠”,周边景色“丁星缀紫茸,烂漫纷红叶”,这些都为寺观园林“天人合一”精神的营造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利用自然山水中的溪涧和古树名木,塑造寺观园林特有的景象[2]。乾隆皇帝为北少林寺写诗25首以上,其中有一首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44)春二月二十七日乾隆皇帝在盘山写的《少林寺》一诗:“少林有南北,对峙不成孤。忍草一庭静,禅林成嶂挟。闲轩聊可憩,佳景自相输。憶逊豫巡者,曾临面壁图。”[3]生动的描写了简单、朴实的禅宗特点和幽静的景色。
图2 北少林寺原状图(公元1246年)
2009年,盘山北少林寺更名为“少林寺下院盘山北少林寺”,重新进行设计、建设工作。重建的北少林寺占地面积扩大为310亩,建筑面积为10000多m2,主建筑群从进口处依次包括: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达摩殿、观音殿、福裕殿、护法殿,还包括禅堂、斋堂,以及东、西配殿等。此外,还将建有放生池、戒坛殿、大禅堂,并将建设3座面积不等的广场,恢复建设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少林格局。将北少林寺打造成一处功能完备,自然、安详、朴实的修行圣地(图3),可以对中国少林文化的弘扬起到推动作用。
图3 北少林寺现状图(2019)
医疗花园是在医院等公共空间中利用景观设计手段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其中以自然元素为主,包含植物、水景、小品等,可为其使用者治疗和舒缓提供安静的场所,针对生理、心理和精神3个方面或整体的健康,这样有一定功能的户外空间。然而这类景观的社会认知度还十分狭窄,很难充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要使之作用得以发挥,就必须将医疗花园的概念从医疗公共空间扩大到人们日常活动的公共区域[4]。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绿色在改善人的心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5],自然景色能够起到缓解压力、镇静的作用,对自身和消极情绪都有益处。人处在自然中可以产生有益于身体放松、增强自我康复效果,有着重要的医学辅助功能。综合医院中配套的医疗景观还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休憩的环境,为探访者和患者提供安静的访问空间。
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导致用地紧张,在医院建设时一味的追求高效就医,不断扩建病房。患者进到医院感受到的只有冰冷的砖墙,有些医院虽配置了一些绿植,但景观配置枯燥单一,只是单一的灌木排列或种植杂乱不堪,在整体划设计中也缺乏层次感,就算运用多种植物也无法营造出令患者感到放松的“花园”,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的美观,更不能满足互动和参与的要求了。与此同时景观的维护基本不会配备专职员工,通常是保安和保洁进行日常的浇水、施肥,对于外部环境的管理和重视远远达不到要求,特殊患者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这与当下“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
依据我国现在人民对于医疗环境要求提高的趋势,患者的就医观从关注医疗与医护的治疗成果慢慢的延伸到关注医院的整体医疗环境上来,医院的外部环境是医院与患者沟通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是患者疗养期间唯一的互动空间。虽然现在医疗环境问题得到了世界性的普遍重视,但我国医疗景观设计普遍存在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使用者特殊要求的弊病,这也导致患者更加关注心理方面的感官感受。医疗景观的人文性设计无疑是发展的迫切需求,医院要打破只在原有基础建设上添加必须的医疗条件功能这种经营模式,一种生态自然的医疗景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低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三者是包含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必然模式,而低碳与生态是这种发展模式的手段。
一些试验中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仅仅对某些自然景观或者绿色植物进行5 min的观赏,便能有效减缓压力。另外,有研究指出,长时间观赏自然景观不仅能够安抚病患情绪,还能促进病人康复,例如减少止疼药的摄入、缩短住院时间。所以近几年,医疗卫生团体越发意识到在创造高运作效率与卫生环境的同时,医疗机构也要兼具令人愉快、缓解压力的特色,也是人文关怀的很好体现。
其实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强调山、水、植物、建筑的统一,是最佳的修身养性之所,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已经认识到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主人身心健康的影响[4]。如道家追求长生不老,就必须注重养生和陶冶情操,崇尚淡泊宁静、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就与康复景观的宗旨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中医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中理论最完整,实践内容最丰富,最有效的医学方式,康复景观设计应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汲取营养,融合儒、佛、道三家的哲学思想,这样设计出的医疗景观,可以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国内关于医疗花园的研究目前大多仍停留在理论的初级阶段,主要研究结果大多集中在相关论文的发表。近年来,我国一些风景园林界和医疗界的学者,已开始对医疗花园的积极效果进行研究论证,并且开始了实践应用,但实践的优秀案例仍然是凤毛麟角[4]。
以原生态的环境为基础,将帮助人们恢复健康为目的,作为辅助治疗的景观,充分利用北少林寺原有地形条件,根据适用的不同人群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空间[7]。除了包含普通园林的基本特点之外,要加入康复景观的设计,来营造适用的景观。不仅可以发扬宗教文化,利用佛教凝神静气的特点,使人心情宁静,增强治疗的效果,同时重点设计有助于使用者康复的功能性,明确需求和行为习惯,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带有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
北少林寺周边的树林具有优良的生态条件(图4),只需在景观效果上进行改造提升,对于自然养生林的设计首要任务就是维护原有的自然生态,保持自然的感觉,让人们觉得返璞归真,同时也要规避有毒和过敏性的植物。北少林寺周边医疗景观的设计中遵循园艺疗法相关理论、传统中医相关理论、POE评价分析理论、城市环境五感刺激理论,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图5)。
图4 北少林寺卫星图
图5 北少林寺医疗景观设计平面图
3.1 在设计前期做好调查,了解主要服务的人群,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针对这类人群的便利和需求而有所侧重,尽可能多地为游人、患者提供健身锻炼、社交聚会的场地;老年人群根据其步行距离时长设置休息区域,残疾人士开辟单独的道路并设置扶手。
3.2 在功能区的划分上设置自然性空间、导向性空间、安全性空间、健康性空间、交流性空间、文化性空间、特殊性空间等多种多样的功能区(图6),在满足各种使用需求和不便之处的同时,让人们在最大程度上接近自然,产生亲切感。
图6 北少林寺医疗景观设计分区图
3.3 不论何时何地,人对于交往沟通的需求都是强烈的,无论是康复、运动还是静修,人们都乐于交流和表达,交流性空间为参与者提供平台,设置森林咖啡厅、休息驿站、森林广场、休息活动室等。还在东边设置了一些可选择和体验控制感的种植区,尽量避免单调,增加参与感和趣味性,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提高患者活动机能,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活动促进个人多方面的健康。
3.4 道路设计通达明朗,在道路宽度、坡度、座椅、廊架、植物及种植池高度与形式等园林要素的设计时,考虑到残疾和弱势人群使用和治疗时的便利,设置不过高的一般轮椅通行的缓坡坡度。同时在不同空间的过渡地段设置缓冲区和遮阴处,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不适应阳光照射而引起的不适,同时考虑到日后工作人员的维护和清扫。
3.5 由于设计区域面积达到13 km2,如果没有清晰的道路和指引标识系统,人在其中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从而产生恐慌的不良情绪,所以在森林环境中的悬崖、溪流、丛林深处都设置明显的稳固、耐腐蚀的警示标识,在医疗花园的边缘区域和活动的特殊空间加设引导标识和温馨的说明语句[6],在合适的位置放置具有浅显易懂的艺术小品,让医疗景观成为一种标识,以便患者可以准确、快速的找到目的地。
3.6 园中可以俯瞰全园景色的区域,让人们在高处可以达到放宽心胸、舒缓心情的效果。
3.7 依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因地制宜,设计适合当地人行为方式的空间,同时结合寺庙的特点,在其中布置亭廊台等建筑形体,加之诗词、歌赋等文化载体,达到文化浸润的目的,给与精神和信仰的支持,给情绪一个排解出口的同时让心灵得到慰藉。除此之外,增加自身的特色和对喜爱佛教的人群的吸引力,做出具有艺术性的布局,宣扬北少林寺文化,作为文化宣传途径。
医疗花园中的植物作为唯一的具有生命的自然元素,肩负着舒缓压力、改善空气等多种功能[7],植物的选择和环境的健康可以补充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与普通场所种植设计有着显著区别,有着减轻压力和提高抗病自愈能力的作用,因此种植设计是整个医疗花园中很重要的一环。
健康造园的基本要素有:绿色、芬芳、鸟鸣,除此之外种植草药、以宗教作为载体提供精神慰藉都可以产生康复、医疗的效果。种植设计中所涉及的设计矛盾比普通种植设计复杂的多,细微的设计缺陷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8]。例如对于一些呼吸道的疾病,在针对这类疾病的医疗花园范围内不宜有过多的开花植物,以防加重患者病情。
在北少林寺周边医疗花园设计植物的选择方面倾向于选择乡土植物,这种对于本地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某些疾病(例如记忆神经受损或是老年痴呆症)有缓解作用。选择具有治愈功能的保健植物以及易与病人互动的保健植物,增强景观的强身防病作用。
植物群落的搭配应注意色彩丰富、外形优美,品种繁多,打造植物的竖向群落。依照园林植物的不同色彩、形状、用途、文化内涵,优先选取当地树种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为人们营造出一个亲近自然、丰富多变的舒适小空间,同时还要注意禁用具有毒性或带刺的植物。
在打造心肺康养区时,选择大量清洁植被,营造最干净、清新的空气;在视力康养区,根据科学研究,选择眼睛最舒适的色域和色彩组合,通过色叶植被的搭配组合,形成特色色彩区;在解压康养区,打造人与植物的互动区,患者不仅是花园的观赏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可以在花园中通过劳动种植蔬菜,通过园艺劳作帮助患者走出病痛,养植的药草也能作医疗之用。也可通过触觉与自然互动,刺激综合感官体验达到解压的效果。
通过植物的搭配,营造出不同的空间,使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的希望,同时还应注意植物之间的色彩搭配和温度,以及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轻重感都是在营造景深层次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植物质感搭配方面也应该注意,植物的叶片、树皮、枝干都会给人不同的触感,草地、灌木、乔木的不同形态也会给人视觉上不同的质感。质感对比强烈的植物或植物配置能吸引能自由活动的病人近距离观察、触摸,从而达到刺激触觉的作用[9]。
医疗花园景观作为医疗机构户外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有帮助病人预防疾病的功效,目前在国内也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医疗花园几乎还没有,急需我们提高风景园林设计水平,去促进医学与风景园林学的结合,普及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大面积改善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