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增
(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济南 250101)
近年来党中央与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发展极为关注,在政策与资金方面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但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情况相比仍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在供给总量上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本研究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契合性展开分析,探讨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物质资本存在的影响作用,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机制、均衡供需机制和优化供给结构,以期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如义务教育、道路、科技服务等,其效用可作用于任何一个社会参与者,具有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特点[1]。其中,非排他性主要指任何人都不可专享某农村公共产品的外部性效用,在独占过程中势必付出惨重的代价;不可分割性指的是消费与使用的阶段需要保证公共产品的整体完整,能够与众多消费者一同享有使用权,例如农村输电系统带来的乡村电力支持等。非竞争性主要指消费者的增加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成本消耗基本为零,同时任何消费者的公共产品使用不对其他的使用者造成影响。同时,农村公共产品可分为无形公共产品与有形公共产品,无形公共产品包括技术推广、教育、社会保障、文化、制度建设等,有形公共产品包括农田设施、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灌溉设施等[2]。2008—2018年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农村水电站数量与装机容量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分别由2008年的34 865个和32 467个减少到2018年的33 541个和30 125个,说明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减少在规模与容纳量上存在较大的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
表1 2008—2018年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村民可利用公共产品供给增加收入,同时其生存和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得到改善。从经济学角度看,村民收入提高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补贴与拨款,二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乡村道路硬化、网络覆盖等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完善农村市场机制,同时,农村公共产品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与乡村现代化建设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政策也倾斜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基础与新思路。公共产品供给能够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和供给质量。在乡村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部分村民会隐瞒自身的公共产品需求,导致政府与私人供给者不能准确地评估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对整体乡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3]。只有保证村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提高,鼓励村民真实地表达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才能引导整体公共产品供给途径与供给数量规范化。农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教育、金融、医疗与电子商务等方面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与供给种类的完善。公共产品供给需要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发展需要产生分化,最终引导整个供应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的农村物质资本目前处于数量积累阶段。物质资本不可替代的基本特征要求利用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以实现农村财产与基础设施设备的积累。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村公共物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同时加强农村市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需要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本,而物质资本积累不足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中国农村经济目前仍处于农业现代化的初步阶段,所以积累物质资本是最重要的保障基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点: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物质资本积累的形式体现,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利用公路交通设施、农业生产设备、水利灌溉、农村电网等加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为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奠定基础;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可提高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市场繁荣,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同时为物质资本档次的提升提供资金支持,可通过合理优化农村资源的方式实现。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对人力资本带来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其可较大地提高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并维持农村经济的生命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人力资本积累中有内在积累和外在积累2种形式。内在积累体现在农村教育产业,农村基础教育作为积累人力资本的途径,可以完善人力资本的知识储备。例如“初中毕业+技校”就是农村培养专业人才的常见方式,也是人力资本内在积累的主要途径[5]。外在积累体现在增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吸引城市人才朝农村反向流动,尤其是现在城市与农村因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变得边界模糊,故城市人才反向流动到农村也将成为常态。图1为2008—2018年中国农村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支出与教育事业农村固定投资情况。由图1可知,2008—2013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支出呈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以后有所减少但总量保持较高水平。说明农村普通小学的基础设施与教育经费机制基本完善。
图1 2008—2018年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支出与教育事业农村固定投资额
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转化为现代农业经济,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程度的技术资本积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可以将技术资本作为内涵式与增值型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累积对象,提高创新资本和技术资本转化为经济物质的有效性[6]。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实质性与非实质性两类技术资本累积方式,实质性技术资本累积主要借助公路交通、水利水电设施与农村基础设施等,非实质性技术资本累积主要借助技术资本(如农业管理知识、推广农村生产技术)、人力资本培养、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技术资本转化为创新资本,非实质性的技术资本需要实质性技术资本作为支撑,两者对于农村技术资本的发展和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均等化供给机制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均等化不是统一化和平均化,需要掌握农村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以提供相对均衡的供给策略。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供给规模和供给需求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确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案,能够节省成本[7]。另一方面,均等化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通过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需要不断地融合与创新[8]。公共产品均等化供给机制不是平均主义的延伸,而是对公共产品供给机会、权利与规则保持相对公平。
城乡均等化供给机制有助于非实质性公共产品扩大供给规模,同时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应根据农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层次,扩大供给规模,重点突出非实质性公共产品供给。当城乡公共产品实现均等化目标后,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概率就会降低,同时金融服务、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的公共需求就会增加。在制度层面,广大农民有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而均等化正是保障村民获取经济发展成果的主要措施。通过农村均等化供给机制,可有效地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能够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9]。
将城乡均等化供给机制提高到制度层面,能够较好地解决城乡改革的难点问题。一方面,农村均等化供给机制能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同时为均等化的城乡居民公共产品供给奠定基础。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同时对于农村市场繁荣发展产生促进作用[10]。另一方面,开展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采取土地分类管理的方式以促进农村流转制度的形成。利用产权制度对土地流转市场进行规范管理,从而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城乡结合中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资源流动,以市场经济利益为导向,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均衡的公共产品供需机制对于农村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积累都能产生重要作用。均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主要依赖于农村中需求群体对于实际偏好表达的真实度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11]。一方面,需要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包容性体系,包括公共品的层次结构与供给范围的完善、公共品绩效评价体系、农民满意度评价等多个方面。要鼓励有意愿和有能力的农民主体积极参与,同时明确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与义务,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纳入满意度评价体系,从而加强风险防控与外部监管[12]。另一方面,需结合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对其供给适应性加以优化,不能出现盲目供给的情况。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自身的现实需要,将农村公共产品评价结果纳入供给参考依据当中,不断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形成内外协调、左右结合、上下联动与总体布局的机制,提高农村公共产品决策的适应性,使其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13,14]。
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需要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并将实质性公共物品的供给作为第一目标。农村公共产品可分为基础教育、基础设施、文化服务、金融服务和卫生保健等类型[15],基础设施按照生活基础设施与生产基础设施来划分,在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时,应优先考虑生产基础设施,然后是生活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安排非实质性公共产品。按照以上结构安排,可确保为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打下基础,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6]。就目前而言,农村实质性与非实质性的公共产品供给在总体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主体责任和权利不对称、供给主体错位、供给资金不足等。要先解决责任权利不对称和供给主体错位问题。地方政府需要专门的制度法规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和权利,明确供给主体[17]。要求乡镇一级政府承担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责任,促使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应的权利与责任相匹配。在此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各级政府的监督管理,完善公共产品包容性资金体系,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8]。应遵循市场规律,提供相应的有张力的包容性财政政策,使其涵盖市、县、乡镇等各级地方政府,并包括农村互助社、集体合作社等集体组织,还应包含民营企业联合组织、农民自发组织等民间非政府组织[19]。完善包容性资金供给体系,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同时,政府也需要主导供给,根据民间的有效供给情况,在产权制度和相关政策方面予以最大程度的支持[20]。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国均等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构建有合理的指导意见,同时也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利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管理,加快农村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全面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