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红 罗保华 格根塔娜 托亚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畜牧工作站 021008)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消费理念的转变,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品牌和特色猪肉产品更加青睐。消费品味多样化,未来安全、绿色、健康、有特色的品牌猪肉将是市场发展的方向。
呼伦贝尔市地域辽阔,人口少,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玉米、大豆等猪饲料主要原料充足,具有生猪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生猪产业布局主要以岭东地区的扎兰屯市、莫旗、阿荣旗和鄂伦春旗的部分重点乡镇形成弧状的生猪产业带,以呼伦贝尔市域内G10 高速公路沿线的牙克石市、海拉尔区重点乡镇组成的一线布局。通过一带一线优化生猪产业布局,推进生猪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呼伦贝尔市饲养5000 头以上规模养猪场仅有7 个。年出栏500 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56 个。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绝大部分是饲养量在100 头左右小规模散养户。规模化养殖率达39.4%。随着生猪生产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预计每年全市新建或改扩建年出栏500 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50个左右。
呼伦贝尔市生猪品种主要以长白、大白、杜洛克为主,商品猪以二元、三元杂交为主。由于种猪场规模小,数量有限,加之农户对生猪品种改良认知不足,散户饲养的品种参差不齐,存在重改良,轻质量,轻管理,轻技术的错误理念。
受非洲猪瘟等诸多因素影响,呼伦贝尔市生猪产能持续下滑,稳产保供压力较大。生猪和猪肉价格双双上涨。据统计2018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9.26 万头,其中能繁母猪7.06 万头,主要分布在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扎兰屯市、牙克石市和满洲里市。
呼伦贝尔市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饮食多样化,虽然肉类消费的多元化挤占了猪肉的需求空间,但猪肉仍然在餐桌上占重要位置。2018 年全年生猪存栏为39.26 万头,出栏38.35 万头,猪肉产量为4.16 万t。猪肉产量同比为负增长(-19.5%)。通过生猪规模饲养区域布局和产业升级,2023 年生猪存栏将有较大的提升。
按照农业农村部2019 年公布的生猪屠宰企业名单中,呼伦贝尔市有屠宰企业17 家。全市14 个旗市区均有定点屠宰企业。其中扎兰屯市3 家,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满洲里市各2 家,其他旗市区各1 家。有A 证的屠宰企业7家,B 证10 家,设计生产能力50 万头。按照呼伦贝尔市岭东等重点地区生猪产业规划(2019~2023 年)布局和发展目标到2023 年屠宰能力在15 万头以上的屠宰厂将达到5 个。分布在海拉尔区、阿荣旗、莫旗、牙克石市、扎兰屯市,屠宰能力达到175 万头。
非洲猪瘟疫情后,国务院、农业农村部等六大部委联合相继出台17 条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以支持生猪生产发展,保障猪肉供给,稳定猪价,逐渐恢复生猪产能,有助于未来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呼伦贝尔市政府积极引导中小养殖户、散养户发展规模养殖,加快恢复生猪产业发展的信心。切实将中央、地方出台的配套恢复生猪复养的政策及措施落到实处,加快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进程,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保障市场的稳定供应,目前已收到成效。
生猪养殖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未来行业龙头不断整合壮大,养殖户将走专业化分工,养猪模式将向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随着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的加快,未来部分小养殖户将在规模化进程中不断被淘汰,腾出市场空间。形成数量散户与规模化养殖共存。按照呼伦贝尔市生猪产业发展目标,未来几年,年出栏500 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率达到40%以上。岭东地区将引进年出栏10 万头以上大型养殖企业2~3 家,建成现代化大型生猪养殖基地,支持生猪养殖企业全产业链布局。
呼伦贝尔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和成熟的市场,要把生猪养殖专业化,需培养一批示范户,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专项支持,帮助专业户在养殖过程中学习积累经验,帮助他们走到农户的前列,从而带动整体,起到示范目的。我们主要是依托扎兰屯市、鄂伦春旗、牙克石市发展黑猪、野猪等特色生猪产业,建立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的积极性,扩大规模,生产高端无公害的绿色生态猪肉。形成自己独特的猪肉品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围绕呼伦贝尔市养殖基地布局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按照生猪就地屠宰的思路,逐步淘汰屠宰能力小,企业管理差的生猪屠宰企业,完成定点屠宰企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在海拉尔区、牙克石市、扎兰屯市、莫旗和阿荣旗引进大型屠宰企业,提高产能。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配送体系。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提高冷鲜肉消费比重。
呼伦贝尔市是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全市14 个旗市区耕地实有数为2799.9097 万亩。年产粮食超百亿斤,其中玉米产量为77.18 亿斤,大豆28.37 亿斤,马铃薯产量4.52 亿斤。玉米大豆等猪饲料原料充足,具有生猪产业发展的资源及循环农业资源的优势。猪场粪便可以采用循环可持续污染物处理技术,使粪便处理无害化,通过种养结合,农田利用,粪便作为有机肥施入等环节,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资源节约。这种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及种养平衡模式适宜在养殖户中推广应用。
通过信息发布,资源共享引导养殖户适时调整规模,及时发布生猪生产的信息及市场价格变动,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猪生产。依托信息平台在养殖技术给予农户技术上的指导,解决养殖生产中的问题。建立完善养殖技术指导、疫病防控措施和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应用智能耳标系统为每一头猪建立一套档案,实时监测每一头猪的健康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疫情预警,生产力预测。养殖户和消费者可直接通过系统观测猪的活动状态,其数据可追溯可以覆盖到检验检疫、屠宰分割和无害化处理环节,消费者可以吃到安全、健康、高品质的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