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蔡梅香
雨后春笋般的线上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搭起了一座桥梁。不得不说,绝大部分老师只是通过视频传授,本质上还是一种机械的灌输。虽然也有视频对话,但因为缺乏等待互动,即兴生成难以呈现,学习效能自然大打折扣。这不免引人深思,如果只是线上授课、线下做题,让学生在一天天的“裹挟”中前行,那么谈何提高?谈何成长?因此,在跨界整合的教育理念下,我借助“数学+”的四大主题功课,助力线上教学成功“突围”。
新课改要求我们超越学科边界,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打通,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四大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瑞士数学家欧拉曾说:“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因此我设计了“数学+”第一个主题活动—大蒜成长记,以生活中的大蒜作为学习载体,以亲身操作、亲身体验为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你知道蒜瓣第几天长出根须吗?你知道每天长得一样长吗?你知道放在阳光下和房间里生长的蒜瓣有什么区别吗?……当我将这些问题抛出时,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达到“做”与“思”的完美结合。更有的孩子进行了深入探究,比如说水培和土培又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疑惑,学生耐心地观察、细心地记录,最终形成图文并茂的观察日记和视频记录。
一个德国学者曾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15 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15 克盐放在一碗美味的佳肴中,你就轻而易举地把15 克盐全部吸收了。”“大蒜生长记”的主题活动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让学生看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和体育看似属于不同的活动领域,但其实在体育教学中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数学知识,比如说从立定跳远中融合数学测量知识教学,从篮球投篮中融合图形面积教学……由此可见,体育课堂是数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数学经验积累的主渠道,还是数学教学的生长点和延伸点。
球类运动是体育课上必不可少的项目,也是学生钟爱的运动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作为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对不同球类落地后反弹高度的研究,解答以下问题:球的反弹高度是下落的几分之几?不同的球的反弹高度有什么不一样?好奇的孩子们找来篮球、足球、乒乓球、弹力球等等,兴致勃勃地设计实验方案,反复试验,记录数据,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自省,不断深化认识,实现了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心理学上说,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美术教学能够刺激他们的感官以及能动性的表现。数学同时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领域,例如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等等。当数学与美术巧妙结合时,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有极大的提高。
在学习完“因数和倍数”这一个板块的内容时,学习效果良莠不齐,很多学生觉得重点内容细碎繁多,这是因为学生只局限于某一知识点而忽视了其在知识链中的位置,那是非常遗憾的。因此,我及时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方法进行梳理和重构,那么再枯燥的知识点也会变得生动起来,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步形成知识链。
数学与美术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两者相互依托,数学给美术带来精准,美术给数学带来感官的表达。如此才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够通过艺术美提高学生的智慧。
为了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增强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我设计了第四个主题活动—“趣”中启智。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感兴趣的趣题,比如说鸡兔同笼、李白买酒、河妇荡杯等等,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加以探索,而不再是冷冰冰的式子,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美!
当前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的转变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学+”可以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提高内容的挑战性,可以体现学习内容的文化性。
我通过“蒜”中统计的课程,把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转化为巧妙的学习资源;通过“球”中思辨的课程,把枯燥的居家生活注入了运动的活力;通过“数”中得法的课程,让学生在艺术中感受知识链的形成;通过“趣”中启智的课程,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数学+”的四大主题课程中深刻感受着知识的宽度,挖掘出思维的深度,真正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使得线上教学成功突围,使得数学学习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剑指未来,为孩子的一生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