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 魏善春
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1+N”群文阅读、单元组元、“大阅读”“阅读+”等众多阅读模式得到了教育专家的普遍肯定。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拥抱网络资源,借助网络资源,服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得到了众多一线老师的广泛关注。“微书房”是在互联网多元使用背景下产生的阅读载体。“微书房”的内容包括技术应用、资源选择、策略方法、阅读模式等。结合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断优化教学路径,丰富阅读体验,搭建阅读支架,是我们应有的追求。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资源不断融通、共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未来时代,对教育的载体提出了更加开放的认识:学生的阅读教学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纸质走向电子,从单一走向多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阅读材料来发展语言意识。“微书房”是基于“书香中国”网站推出的一款供师生进行阅读的网络平台。“微书房”,是时代对阅读提出的必然要求,它是基于网络平台,借助网络资源,涵盖多种阅读内容,能够实现阅读的实时在线、读书分享、好书共享;是致力于阅读、听读、共读为一体的一款应用软件。在当下的“书香中国”应用中,下载并安装“微书房”的学校已经遍布大中小学,安装使用“微书房”客户端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如何将“微书房”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紧密结合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当下的语文课堂当中,“微书房”还处于概念形成、方法尝试、个别实验的阶段。因此,我们聚焦“微书房”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同生共长、主动对接网上阅读资源,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策略建构,是对阅读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借助网络平台,把学生阅读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网络生活的初步实践。积极探索“微书房”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链接,不断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不断将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阅读教学的追求。
用书香建设校园,用文字传递真情,阅读已经成为师生共有的价值追求。“微书房”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延伸,实质上是运用互联网对接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它不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否定,而是对传统阅读教学课堂的补充。这里的阅读教学过程,既可以发生在线上,也可以发生在线下,更多的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统一的语文要素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在同一单元当中,编者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安排了主题相似的多文本阅读。主题链接就是围绕人文单元主题,让学生通过“微书房”发现更多的同类单元主题阅读文章,丰富学生的人文认知。
如学习“鲁迅单元”之后,教师就可以补充介绍鲁迅小时候的生活文本《踢鬼的故事》,补充鲁迅的学习经历文本《藤野先生》,补充鲁迅的学习生活文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介绍鲁迅的家乡生活文本《社戏》等。这样通过一组文章的补充,学生对鲁迅就形成了丰富、立体、多元的认识,鲁迅就从文本中走到了学生的生活当中。再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单元”后,学生对于这些“众神”神奇的形象充满了好奇。神话,是远古人类对自然万物认识的启蒙阶段,想象是其主要形式,“神力”是其主要内容。由于神话与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在生活当中感受到神话人物神奇的形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微书房”,补充同主题的文本。如专门介绍中国神话谱系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描摹古代神话人物形象的《山海经(画卷图)》,有关西方众神故事的《奥林匹斯圣山》等文章。通过一篇,带出一组。因为这些文本内容是基于网络“微书房”呈现的,教师可以通过图画、文字、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进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描绘众神神奇的本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统一的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直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语文要素的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与运用。
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提高阅读速度”。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从“速度”层面看,需要先后经历指读、朗读、默读、猜读、跳读等阶段。提高阅读速度,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不难掌握其中的方法,如“不回读”“连词成句读”“抓住中心句读”等。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阅读速度究竟有没有提高,教师很难有直观的了解。这时候,借助“微书房”阅读当中的“计时”“屏显”等功能,就能够发现从“速度”的维度,学生的阅读是不是有提高。如果仅仅提高“速度”,不提高阅读的质量,这样的阅读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因此,教师还可以借助“微书房”的在线检测功能,让学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上,自行检测阅读效果。
怀特海认为,人的学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从阅读教学角度来说,“浪漫阶段”就是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形成了阅读的习惯;“精确阶段”就是学生能够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去发现阅读材料所蕴含的语文学习价值;“综合运用阶段”就是能够通过语文实践和活动,将语文知识外化为语文生活。
如学习了《走月亮》一课,学生了解了“走月亮”是吴地的习俗,表达了作者吴然对母亲、对家乡、对生活的回忆。学生可以通过“微书房”,将自己某次与妈妈一起在月亮下行走的经历,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图片的形式拍摄下来,通过语言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语文活动当中充分感受“走月亮”这一吴地风俗,同时也增强了与家人的感情,而且通过网上分享,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达到了“综合运用”的学习最高阶段。
语言发展需要思维的参与,从“言”到“意”的过程是思维。思辨,就是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中进行思考辨别,发展言意共生能力。但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在课堂上让思维能够外显,就需要借助“微书房”的力量,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力量。
如《田忌赛马》中,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的比赛对阵中,排列组合的形式很多,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操纵”赛马,让不同的对阵形势分别呈现,最后发现只有田忌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体会田忌的思维。再如《跳水》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微书房”交流平台,让学生分别从“小猴子”的角度、“小男孩”的角度、“船长”的角度、“水手”的角度,先说一说发生了什么。这样,学生由于角色不同,他们的视野就不同。如学生化身“小猴子”,就会说“人们常常拿我取乐,今天尤其过分”。再说一说为什么船长毫不犹豫地让小男孩往水里跳,显然学生可以从文本中找到“没有风”这一句。“没有风”,就说明海面平静,便于施救;学生可以从“一直跟随船长生活在船上”看出“小男孩水性很好”;学生可以从“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看出有人能够快速施救。当这些阅读元素被发现,并且借助“微书房”进行交流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开始了,产生了,发展了。
总之,“微书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从书本阅读向网上阅读的迁移,而是需要师生在更丰富的视角下,发现每一篇文本的教学意蕴,找到每一篇文本的教学价值,收获每一篇文本的教学效益。努力打破阅读时空,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过渡,进而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