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初探

2020-12-16 19:39李鸿志
云南农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加工农产品融合

李鸿志

(武定县农业农村局,云南武定 651600)

武定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农业产业化具备了一定基础,根据中共武定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空间新布局“一圈一园三县三基地”的工作思路,即全面融入昆明半小时经济圈,全力打造昆明、攀枝花休闲后花园,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县和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重点县,提出加快建设构树产业基地、云南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武定壮鸡”产业基地。武定县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不断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延长产业链,拓宽价值链,有力促进武定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乡村振兴战略地实施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全县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狠抓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是基地认证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有14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3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1666.6 hm2,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1200 hm2;二是农业品牌建设长足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县拥有涉农商标96件,其中云南省著名商标2件,楚雄州知名商标1件,有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制定了中药材品种种植技术规程和滇重楼种子种苗质量标准5个,申请国家专利8件,注册“武定壮鸡”等29类商标,“武定鸡”成为全州首个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三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2019年高原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21 466.6 hm2,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增加值达18.3亿元,增长10.2%,康骋林下中草药、东坡金沙江河谷柑橘、己衣优质杧果等项目成效明显,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动贫困户增收 3052.7 万元,户均增收1990元。

(二)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迅速发展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目前,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龙头企业已经建立网络销售平台。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产品增值,更直接带动了群众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截至2019年末,全县有乡镇集市17个、县城市场4个、电商18户、网店12个,电子商务实现了从无到有,武定壮鸡、山猪火腿、高原夏菜等农产品开始在网上进行销售。基本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大中小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1.围绕产业融合,全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围绕一产二产融合,培育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围绕蔬菜加工引资建设了武定宏兴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年销售产值达2731万元;三是围绕畜牧产品加工,建成了武定县发窝彝山火腿及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等产业化项目,年加工销售畜禽产品产值达9302万元;四是围绕食品加工,引资建设了云南云味坊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销售产值达3520万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3亿元,增长22.1%。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4.7亿元,增长14%。截至2019年末,武定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59 757万元。

2.围绕一产三产融合,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亮点。围绕休闲观光农业,全县规划了46个集农业种植、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其中部分观光园已初具规模,具备了接待条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武定“一山”(狮子山)“一箐”(九厂香水箐)“一湖”(猫街新村湖)“一址”(万德土司遗址)“一谷”(己衣大裂谷)“一河”(插甸水城河)“一观光区”(白路关坡白药基地观光区)形成网状立体式旅游资源布局,根据独特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培育形成了狮山镇为主的一批苹果、桃、梨、樱桃等水果采摘体验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旅游业的带动,牡丹文化旅游节、火把节和“一乡一节”等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凸显。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农产品加工链条较短

武定县农村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层次较低。一是纵向产业链延伸不够,横向新技术渗透不足,产业融合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影响了产业融合的增值空间,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空间;二是产业融合模式单一,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农业集约化程度偏低,股份制、合作制等利益联结方式较少,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多数停留在土地流转、雇佣及购销合同关系上,利益的二次分配机制尚未形成;三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营特色不明显,延伸产品开发不足。

(二)新型经营主体实力较弱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普遍存在新型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小、弱”,产业链条“短、细、散”,产业融合“浅、单、松”,整体水平较低,精深加工及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高回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宣传、组织和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较弱。行业协会自身建设薄弱,难以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服务能力有待全面提升。目前,全县登记在册的专业合作社共607个,被州级认定的只有7个,通过省级认定的只有3个。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流通设施建设滞后,流通方式落后,尤其是精深加工档次不高,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拳头产品少,缺乏现代化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市场竞争力和拓展能力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三)产业融合面临要素瓶颈制约,缺乏产业融合资金及人才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一是资金扶持渠道少,武定县农村产业融合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贷款抵押形式相对较少,同时贷款手续复杂、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土地制度约束,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随着产业集聚、农业多功能拓展,需要大量的永久性用地,政策规定按建设用地管理,使许多项目难以正常运营;三是缺乏产业融合人才,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生活、工作条件都难以符合现代青年的择业环境需求,导致农村普通劳动力外流,本地培育的青年才俊留不住,另一方面是对外地人才缺乏吸引力,当地政府也没有相应的人才吸引机制,导致高素质、高能力人才都不愿意到乡村基层去工作。

三、发展思路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紧紧围绕特色畜禽、中药材、高山蔬菜、构树、特色粮豆和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做强第一产业、做大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体系,规划通过3-5年努力,全县农业产业化体系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力争使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递增7%左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4.5亿元,年均递增8.5%。

(一)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及重视产地作用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突出农民的地位。强调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形成了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利益,增加收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人才支撑体系,积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外出务工农民、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

2.要重视产地作用。产地既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起点,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当前产地建设滞后是制约武定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大量的农业生产在种养环节没有考虑加工转化,没有考虑农业的功能拓展,产销容易出现脱节。由于产地预冷分选分级分包装和冷链物流设施缺乏,使得加工企业缺少专用原料基地,农业电商等新兴业态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要转变观念,突破农村只从事第一产业的传统意识,加大优质原料基地、产地初加工、产地市场、休闲农业等建设力度,从而体现产地在产业融合中的“核心地位”。

(二)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优化产业与品种结构

1.打好“绿色能源”牌。立足武定县绿色能源优势,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做优做强绿色能源产业,发挥一产接 “二”连“三”优势。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抓强龙头提效益。重点建设一批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农业“小巨人”、创建一批绿色食品名牌名企。支持和依托江西正邦、胤泽、海铭巍、裕田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高山绿色蔬菜、杂交构树、中草药等产业。2020年实现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户、州级农业龙头企业5户、家庭农场10个、专业合作社80个。

2.优化品种结构。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市场缺、销路好、质量高的中高端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山地牧业,优先发展武定鸡、黑山羊等高品质特色畜禽产品,形成规模优势,提升产业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承接昆明市农业产业空间转移;完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农林牧游结合的生态型现代林业,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观赏苗木、林产品精深加工。

3.优化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武定临近昆明的区域交通、信息、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为重点,提升科技研发、物流、市场、旅游、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水平,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拉动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整合产业链,共享价值链,发展壮大新业态、新产业,优化武定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政策扶持,支持发展农产品储运加工营销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业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打好“绿色食品牌”。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路子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 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高起点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优化升级。实施“绿色+”专项行动,突出有机化、规模化、商品化、名牌化,打造名优名特产品,发展武定鸡、山猪、黑山羊等精深加工,加快形成品牌集群,实现新增“三品一标”认证6个以上。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深入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制造业,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全力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突出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三)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农业

1.纵向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是“接一连三”的重要桥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及配套能力建设,重点发展果蔬、畜禽、中药材、粮豆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带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一是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着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质量和水平,加强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逐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形成现代农业加工产业优势;二是引导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在县城东南建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引导园区建设标准厂房,改善道路、水、电、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带动全县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形成前后衔接、互为补充的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式发展。

2.横向拓宽产业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已经从“赏花摘果”“一鸡多吃”的初级形态逐渐向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商务度假等多功能拓展。把休闲农业由粗放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品牌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丰富多样的野生食用菌、武定壮鸡、黑山羊等地方美食品牌,独特的罗婺彝族人文资源,结合蔬菜、林果、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一区两带”的思路,发展以休闲农庄和农家乐为主体形式,以“观农田胜景、品农家美味、喝彝家美酒、尝农林硕果、赏园艺花卉、游田园村落、住农家木屋、干农家活计、学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观光休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

猜你喜欢
加工农产品融合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