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哲
(陕西秦丰农业营销网络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2100)
陕西是农业科技大省,特别是在品种选育推广方面享誉全国,曾以科研单位众多,技术力量雄厚,种质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专业配套享誉全国,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选育的小麦品种碧玛一号、小偃6号、丰产三号成为全国小麦主产区的主栽品种,在全国三次大的粮食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油菜杂交种育种达世界领先水平,秦油3号和秦油7号曾占据全国1/3市场[2]。经济作物秦椒系列、户太8号葡萄、西农8号西瓜、秦冠苹果等也发挥了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随着种业进入市场化和商业化时代,陕西种业发展较为缓慢,企业规模较小、科研投入有限等问题日益凸显。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为促进陕西种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对陕西种业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1.1.1 小麦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先后育成了碧玛一号、矮丰三号、小偃6号等品种,并成为全国小麦主产区当家品种。全国推广面积达666.7万hm2以上的小麦品种6个中,陕西育成的有4个。全国黄淮流域6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有4次使用陕西所育品种。另外,西农979成为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近66.67万 hm2。2018年“杨凌小麦品种联合展示”观摩活动上,西农511、小偃23、西农109 小麦品种现场签订了品种权转让合同,其中西农511签约金额455万元,创陕西省小麦品种交易金额历史新高。目前,陕西省小麦种植面积前20名的品种中,陕西自主培育品种占总种植面积的85%。
1.1.2 玉米 随着杂交种在玉米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杂交种种子需求量日益增大。陕西选育的陕单9号、户单1号、户单4号、陕单886、陕单609、榆单9号、秦龙14、秦龙18等品种已成为陕西省春夏主栽品种。
1.1.3 油菜 20世纪80年代,陕西率先育成了世界首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秦油二号,为我国油菜增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06年,高油双低优质油菜杂交品种秦优7号通过省级鉴定,其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国内领先,繁育技术和推广应用达国际领先水平,成为继秦油二号后油菜育种领域又一重大成果。秦优7号和秦优10号成为黄淮区及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的主栽品种和国家试验的对照品种,并获准在四川省17个县区种植,是目前全国适种区域最广、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双低优质油菜杂交品种。截至2015年,累计推广杂交油菜1 573.33 万hm2,新增产值150亿元以上。
1.1.4 经济作物 陕西一直重视发展创汇蔬菜,其中辣椒是陕西名菜之一,被称为“秦椒”。陕西先后育成秦了椒8812、8819,西红柿品种毛粉802、金冠系列,大白菜秦白系列。在水果品种方面,培育了秦冠、瑞阳、瑞雪苹果,秦美猕猴桃、户太8号葡萄等水果新品种。
陕西目前拥有育种单位40余个,高级研究人员350余人,其中科研院所育种单位2个,研究人员180余人;市级农科所育种单位10个,专业人员80余人。已育成审定农作物品种821个[3],其中小麦品种180个,玉米品种186个,油菜品种53个,其他农作物品种402个;推出各类农作物品种249个,收集、整理各类种质资源3.5万份以上。另外,育种企业实现较大发展,已注册的民营、股份制种企业47家,覆盖城乡的种子经营门店达9 000余家。其中,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2家,种业从业人员约11万人,年销售种子量约5亿kg,经营额约14.5亿元。2010年以来,陕西省参加试验的小麦、玉米、油菜、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3 152个,其中由企业育成的1 920个,占比60.9%;通过审定品种249个,其中以企业为主育成的品种168个[3],占比67.5%。
陕西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早且成绩斐然,但品种选育过程漫长,投入资金量较大,一般企业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良种选育,资金投入过少严重制约陕西育种研发工作的持续发展。
陕西目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中,70%由各类科研教学单位育成,种子企业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其科研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与专业科研机构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育种工作是一项育种材料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而陕西省种子企业总体起步较晚,最近20年才真正开展育种研发,由于缺乏育种材料资源,研发团队实践经验不足,虽经自身努力选育出一些新品种,但真正优良的品种并不多。全省种子企业虽然数量多,但基础设施差、规模小、整体实力弱,拥有较强科研团队和研发实力,集育种、繁殖、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较少,全省无一家农业部办证企业[4]。在育种对象上,以大田作物育种为主要目标,经济作物育种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
目前陕西没有一家种子企业入选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也没有一家全国种业五十强企业。陕西具备省级经营许可的企业仅35家,且规模小、科研实力和盈利能力弱。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弱,商品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政府多年对种业的支持力度并未有效满足种业发展需要。
一是工作机制和人才队伍制约。省内育种研发机构分散,各自为战,自主选题,自筹资金,研究课题重叠,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难有重大突破。研发人员结构没有形成梯队,老龄化日趋严重,中青年仅占研发人员的10%,育种工作面临人才瓶颈。二是育种手段落后。在应用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先进生物技术开展育种方面显著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仍以自然突变选育、人工杂交等常规育种为主,反复利用老材料,增加了育种周期且难度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选育的优良品种较少,推广面积不大,市场占有率低。据统计,全省玉米种子60%~70%来自省外,种植面积2万hm2以上的陕西省品种仅10个;杂交水稻、棉花、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用种90%以上依靠外省供种。
目前陕西省种子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大多为来自种子管理、农技推广、农业科研和教育等机构的科研管理、农技推广或科研人员,以农业科研与推广型人才为主,具有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比例偏低,由于比较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现有规章制度,配套制定新的规章制度,修订《陕西省实施〈种子法〉办法》,以适应陕西省种业发展需求。同时,建议省财政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研育种、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品种中试、质量检测、市场监管、信息服务和种子储备建设。对种子企业择优加大扶持,为其在新品种选育、平台建设、基地生产加工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其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另外,按照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为主,社会资本为补充的思路,鼓励企业逐步加大研发投资,引导金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资本投资参股,多方集资、融资,增强现代种业发展后劲[5]。
加快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形成“科研院所侧重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种业公司侧重商业化育种研究”的科技研发新体制[6]。鼓励种子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各地市职业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育种创新平台。通过多渠道品种创新,形成分工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种业创新体制。支持科研单位、种子企业进行横向联合,科研人员参与企业育种创新,兼职、挂职、签订合同,技术入股、成果参股、股权奖励、分红激励等方式参与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制定科技人员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种子企业。
兼并重组是我国种业发展的趋势,也是陕西省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6]。针对陕西省种子企业“多、小、散、弱”的现状,应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鼓励采取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扭转省内同行种子企业过多,相对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等不利局面,壮大优势种子企业规模[7],逐步培育出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大型龙头种子企业。
高层次人才是保证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种子企业应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注重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懂专业、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塑造高素质的种业研发人才队伍。
陕西杨凌目前拥有种子企业10家,经营门店48家,年生产经营小麦良种2 500万kg,玉米良种1 000万kg,蔬菜、油菜等其他农作物良种30余万kg,年交易额约6亿元,占全省年交易量1/3,并已建立种业交易平台,正在建设种子大市场。其已成为我国西北最重要的农业良种集散地之一,也是陕西种业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2]。充分利用杨凌示范区作为国家唯一的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唯一农业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同时依托杨凌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实力雄厚的农业科研院校平台,打造陕西种业的“硅谷”。
陕西选育并在全国推广面积较多的品种,基本出自陕西的科研单位、两大院校,陕西科研院校的育种科研实力雄厚,仪器设施齐全,实验场地面积广、区域大,种技资源丰富,专家众多,与全国科研机构交流广。因此,种子企业应与各大科研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陕西种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