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劣势及对策

2020-12-16 18:24余永富余德会唐秀俊李登江黄青青
农技服务 2020年11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科普

黄 松 ,余永富,余德会,唐秀俊, *,李登江,黄青青

(1.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雷山 557199;2.贵州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自然教育是指在自然中学习体验关于自然的知识和规律,引导和培养人们认知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自然教育旨在推动全社会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风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自然教育,具有基础条件好、社会公益性强、综合效益明显的优势,是发挥自然保护区多种社会功能的重要形式[2]。2019年11月,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被授予第二批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后,始终坚持以“推进自然教育、共筑生态文明”为主题,全力推动自然教育事业发展,在进一步传播森林美景、推动社会了解森林、关注森林、欣赏森林美景,提高森林美景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结合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实际分析其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劣势,提出开展自然教育的对策,为推进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事业发展,以及类似地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保护区概况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腹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地理坐标为108°09′~108°22′E,26°15′~26°22′N,总面积47 300 hm2。区内最高海拔2 178.8 m,最低海拔650 m,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保护区全年太阳总辐射值3 642.5 ~3 726.3 MJ/m2,最冷月(1月)平均温在山顶为-0.8℃,山麓为4~6℃,最热月(7月)在山顶为17.6℃,山麓为23~25.5℃,年平均温度在山顶为9.2℃,山麓为14.7~16.3℃。境内气候的垂直差异和坡向差异显著,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46℃/100m。年降雨量1 300 ~1 600 mm。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山顶苔藓矮林等,由于雷公山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景观四季各异,景色秀美,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

2 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

2.1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保护区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和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且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同时交通条件便利,雷公山主峰距离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仅45 km,距雷山县城24 km,距西江千户苗寨30 km,凯雷高速公路直达雷公山脚。此外,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字号重叠坐落其中。

2.2 自然景观绚丽多彩

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向湖广盆地过度的东南斜坡一、二阶梯上,相对高差大于1 500 m,海拔落差大。区内气候宜人,自然景象宏伟壮观,景色优美,奇特秀丽,分布有雷公山顶、响水岩瀑布、四道瀑、姊妹岩、老鹰岩、高岩大峡谷、乌芒瀑布、冷竹山、大、小雷公坪、狮子望月、小丹江、石灰河等自然景观。2017年12月,中国绿色时报年度峰会上雷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被授予2017首届“中国最美森林”。此外,西江千户苗寨、乌东苗寨、格头苗寨、雀鸟苗寨、陡寨苗寨等传统苗族村寨人文景点众多,共同为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创造了地域特色。

2.3 生物物种资源丰富

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2.34%,是以保护台湾杉(秃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旅游资源)、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3]。根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有关文献资料记载[3-5],区内已鉴定的各类生物种类5 149种,其中,动物2 293种,高等植物2 593种,大型真菌263种;列入国家Ⅰ、Ⅱ级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为37种和25种。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科普教育载体。

2.4 民族特色底蕴浓厚

雷公山地区原住民主要以苗族为主,其中苗族群众占98%以上,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其历次迁徙中不断演变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农耕、饮食、婚嫁、节庆、娱乐、艺术、语言、服饰等民俗文化。苗族群众常年与山为伴,与林为友,形成了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生态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和朴素的生态文化为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2.5 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保护区现建有自然教育科普展示馆、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点、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野生动物园、珍稀植物园、珍稀濒危极小种群拯救中心、植物组培室、生态监测教育系统等基础设施。此外,区内丰富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为打造户外观鸟径、观景径、动植植物科普径、防火宣传教育径、互动体验径、人文景观径等自然教育径提供了支撑,为建立集自然体验、自然观察、自然解说、休闲游憩、科普宣传于一体的自然教育基地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2.6 工作队伍容易搭建

保护区管理局现有在岗人员68人,其中,林业工程应用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27人,助理工程师17人;硕士2人、本科37人,专科9人,中专2人。上述人员均为林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功底,加之多年从事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只需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即可胜任自然教育相关工作,能够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3 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劣势

3.1 自然景点相对分散

保护区虽然分布着众多自然景点,但比较分散,加之没有对各景点按照交通线路、自然教育活动类别等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和适度修整,如区内的高岩大峡谷、四道瀑都是探秘峡谷、瀑布的景点,但两者不仅分散,而且缺少必要的旅游便道,道路崎岖难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游客难以到达。相对分散的自然景点为自然教育路径的规划设计增加了难度。

3.2 自然教育径相对单一

自然教育径是以观察、体验、教育为主要目的,结合一定的设施,供体验者了解和学习自然的步道、小道等路径[1]。保护区具有打造各类自然教育径的良好基础设施,但受工作经费、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因素制约,目前仅建成一条从雷公山腰到雷公山顶沿途悬挂介绍植物科普知识的自然教育径,类型单一,缺乏必要的自然教育标识牌、综合信息导览牌、互动体验装置等自然教育设施。

3.3 品牌课程急需开发

自然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以自然为师的新型教育形式,系统完善自然教育课程是保证自然教育效果的关键[6]。保护区虽然出版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雷公山景观昆虫》《雷公山秃杉研究》等专著,但未将其内容提炼成普通大众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的通俗易懂教材课程。因此,尽快开发既具备大众科普性,又富有雷公山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课程十分必要。

3.4 专业专职人才不足

自然解说员、志愿者及专家团队是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运营及管理必不可少的人才保障[1]。目前,保护区负责自然教育日常工作的是科技科的3名职工,均属于兼职人员,除承担科普宣传接待任务外,其余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且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未取得自然解说员等相应资格。建立一定数量的专业专职人才队伍,是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3.5 特色教育资源待挖掘

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原生态的苗族生态文化是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特色教育资源。但目前主要以生态观光和常规性科普教育形式为主,而对雷山髭蟾、秃杉等雷公山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以及“苗疆圣地”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苗族生态文化品牌等特色教育资源开发挖掘和打造不足,独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尚未形成。另外,雷公山仍有部分绚丽多彩的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分布在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因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所规定,涉及核心区、缓冲区内的自然资源、自然景观不具备作为打造自然教育径的政策条件,目前仅能通过制作视频、照片等宣传资料供公众领略这些区域的美景。

4 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对策

4.1 开展全面调查,挖掘特色自然教育资源

对保护区内所有景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应急资源、经济条件、道路、餐饮住宿、通讯设施等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全面摸清家底。对哪些区域适合开展科普宣传,哪些区域适合开展自然体验,哪些区域适合开展休闲游憩,哪些区域适合开展互动交流,哪些区域适合开展户外探险,哪些区域具备开展室内教育等进行全面盘点评价,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在此基础上,筛选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优美且符合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区域,为打造精品自然教育基地和特色自然教育径、开发特色教育课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4.2 科学合理规划,优化自然教育场所路径

发展自然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保护优先,规划先行”理念,应组织有关专家团队对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科学规划。综合评价方面,科学布设场所和路径,在符合保护区总体规划基本前提下,自然教育场所选择、自然教育径打造,应结合区内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经济条件等情况,综合考虑经济、交通、气候、季节、通讯、餐饮、住宿、民俗及受众年龄等因素。科学规划方面,因地制宜打造多类型自然教育径。根据区内森林植被类型、自然景观分布、野生动物分布特点以及民族文化特色等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打造观鸟径、植物科普径、动物科普径、民族风情体验径、户外体验径、野外探险径等。通过各类自然教育径的打造,不断推动保护区自然体验、自然观察、自然解说、休闲游憩、科普宣传一体化建设。

4.3 加强交流合作,着力开发特色课程教材

一是加大同自然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等交流合作,充分借鉴其经验成果,积极开发独具雷公山特色的观察型、动手参与型、体验型、创意创作型、自然游戏型等各类品牌课程。科学编写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火、森林摄影、森林游憩、秃杉、雷山髭蟾、黑熊、雷公山杜鹃等特色生态文化教育品牌教材,以及雷公山区苗族文化、苗族习俗等特色民族文化教育品牌教材。二是加大同全国自然教育总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定期向总校汇报工作、邀请总校有关领导到保护区现场指导工作等方式,寻求总校的帮助和指导,推动保护区自然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4.4 加大人才培养,培育自然教育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自然解说员、科普宣传员、自然导师、志愿者队伍、服务队伍等方面的组织培训和人才培养,动员和鼓励干部职工和志愿者积极投身到自然教育事业,全面提升自然教育工作的服务能力水平。二是积极开展自然教育专业人才认证,努力在全局干部职工当中培养3名以上专业专职人才队伍,以满足自然教育专业人才需求。三是加强自然教育理论研究类人才培养,推动自然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4.5 制定应急措施,确保自然教育活动安全

在自然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中,应对安全生产进行科学评估,对活动场地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潜在安全隐患,确保自然教育活动安全进行。应积极制定应急预案等各项安保措施,确保安全事故发生后,能第一时间科学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加强对参加自然教育活动人员的安全常识教育,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

4.6 广泛宣传推介,提升保护区知名度

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生态教育系统、LED显示屏、广播、宣传栏等全媒体形式,加大对雷公山自然教育特色资源、精品课程、特色教材的宣传和推介,大力宣传保护区自然教育工作,努力讲好大自然的故事,唱响保护区的好声音,不断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5 结语

自然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城乡交流、促进林区振兴发展的新举措。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自2019年被授予第二批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基地以来,探索开展自

然教育工作,但受条件限制,仅开展了科普宣传、接待学生教育实习等活动,受众面较窄、规模小。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目前在编制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自然教育人才队伍培养、特色课程开发和品牌打造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下一步,保护区应紧密围绕自然教育建设发展目标,保护好、发挥好、发展好雷公山丰富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两大特色优势,加快自然教育建设步伐,着力在统筹规划、基地建设、路径设计、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特色课程开发、特色品牌创建、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打造成为有规划、有标准、有平台、有特色、有品牌、有成效的自然教育特色样板,以自然教育为契机,推动雷公山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科普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科普达人养成记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