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超,刘寒笑,王 瑶,田何鑫晨,冯天璞,张宝刚
(锦州医科大学 药学院,辽宁 锦州12100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满足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对中药材的需要,我国各地大力发展中药材人工种植,至目前栽培中药材种类占我国应用中药材总类的20%,生产量占中药材供应总量的70%以上[1],基本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求。但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受气候、土壤、栽培、农药等诸多因素影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2],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其实按“适地、规范”等原则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与天然野生的中药材在药性上并无较大区别,只有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3]。为此,笔者对中药材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如何提高种植中药材的质量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提高人工种植中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中药材自古以来就讲究道地性,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种植方式所生产的药材,其来自特定产区,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和加工技术精细,现已成优质药材的代名词。如浙江的贝母,宁夏的枸杞,甘肃的当归,四川的黄连、附子,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等,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中药材品种。近年来,因某些中药材供不应求,在利益的驱使下各地大搞异地种植,而土壤、气候等诸多因素的改变,使生产的中药材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疗效会大打折扣。如湖北曾引种内蒙黄芪,因湖北不具备内蒙富硒土壤和气候条件,其生产的黄芪质量低劣,疗效差。
我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展较慢,标准化、规模化基地较少,管理不够规范,究其原因是缺少统一的规划[4]。目前,中药材种植者大多为零散农户,小农经济模式占主导地位,无法形成产品优势,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不足以支撑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中药材种植者大多为农民,科技水平不高,田间管理不到位,化肥、农药广泛滥用,造成中药材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而且采收不规范,一些药农违反采收规律,盲目采收,严重影响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良种繁育水平较低,普遍以自繁、自育和自用为主,良种药材的推广率不高,仅为10%左右[1],苗种质量欠佳,直接导致生产的药材质量不佳。机械化程度低,施肥、喷药、灌溉、采收等操作依然依赖传统经验。对药材生物学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性物种灭绝加剧,那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更大。当前我国对一些稀有的珍贵药材资源重视度不够,尤其对一些珍贵的野生中药材存在过度挖掘的现象,很多药材资源都已遭到破坏,中药材资源的保存具有落后性。这些宝贵的野生中药材资源一旦消失,将是我国中药库的重大损失。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培植和优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实现统筹管理,实施中药材的区域布局和规模化种植。政府制定相关保护和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中药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尤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中药企业扩大规模,更新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塑造种植中药材知名品牌。同时提高农民种植药材和管理药材的积极性,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一批专业村和种植大户,加强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协作,使种植、加工和销售有效衔接,组成一条十分完整的产业链,使中药材种植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中药材市场的发展。
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中药相关专业人才体系建设,运用重大项目平台,将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加强对中药材种植人员的培训,通过聘请专家授课、远程授课、田间地头培训等方式,或者组织各种培训班,使他们拓宽视野,接受新观念,学习经验,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解决其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增强科技兴药的发展意识,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中药材种植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提高种植技术。引进、研发优良品种,并积极推广,大力支持中药材的育种,鼓励基地、药农示范优良品种。强化和规范中药材产地的选择和生态评价,加强GAP基地建设,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指导,在符合GAP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加强生物研究,开展品质创新化研制,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标准。大力开展对药农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培训,少施化肥和农药,采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生物菌肥等取代化学肥料。在病虫害防治上可采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杀铃脲、苦参碱等生物杀菌剂和杀虫剂,最终生产出无公害道地药材。
野生中药材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过分开发利用,滥采滥伐,将使野生中药材物种逐渐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因此,需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野生中药材的保护。一是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与利用野生药材资源有法可依。二是建立野生资源保护区,尤其针对重点物种和濒临灭绝的物种,进行全面的野生资源普查,建立保护档案,建立野生资源保护区。三是加强对野生资源的采伐和生产经营的管理,实施科学采集、边采边育、抚育更新、划片轮采的管理办法,对野生资源的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管理、有效控制,以促进资源的恢复。
中药材生态种植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中药材栽培模式[5],既可增加用药的安全性,又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中药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中药材生态种植主要有以下2种方式。一是仿野生种植。中药材仿野生栽培技术既利用了集约栽培的规模化生产优势,又发挥了中药材野外生长的良好特性,如天山雪莲、冬虫夏草、肉苁蓉等这些名贵药材较适合仿野生栽培方式进行。二是生态种植。按质量和生态优先原则种植中药材,主要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如采取生物防治种植中药材的病虫害,降低药材农药残留;施用有机肥料解决因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地板结和重金属超标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