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师范学院 李 红 赵 莹 于 桐
冰雪项目作为冬季主要的旅游、娱乐项目,已经成为冬季旅游产业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它极大地丰富了寒冷冬季人们户外运动的内容,增加了人们拥抱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习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做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后,加快推进“白雪换白银”就成为东北冬季扩大旅游产业规模的主要抓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全局出发科学谋划,大力推动冰雪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本文运用SWOT原理分析冰雪产业的发展路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政府支持助力
2019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印发《2019文旅康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规定对没有回报率或回报率极低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将安排中央预算投资,冰雪产业就属此类。为此,围绕加快建成“政府引领、各界参与、重心下移、资源共享、查缺补漏、全域覆盖”的现代化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已成为政府的惠民工程之一。
2.冰雪资源优越
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15℃―-20℃,持续90天左右有降雪,自然资源优厚,且分布较广、质量较好。同时,依托于东部长白山脉,结合地貌优势,将有利于雪道的打造。目前,辽宁省拥有大中小型滑雪场32处,其中14家滑雪场拥有高级雪道22条,占地面积达712万平方米,平均日接待滑雪爱好者达6万人次。
3.文化支撑底蕴雄厚
文化对经济的渲染、促进作用毋庸置疑,辽宁省有着悠久的冰雪旅游发展史,每年元旦、春节期间,举办的观冰灯、猜灯谜等活动,不仅有文化内涵,而且很受欢迎。借助丰富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温泉文化等举办一系列的冰雪活动,必将开创本地区冰雪旅游的一个全新时代。
4.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大众参与冰雪旅游的热情已积极高涨起来。通过各种赛事、活动的举办,必将吸引人们将冬季旅游注意力转入冰雪项目上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市场潜力的巨大将无法估量。据统计,2018-2019年度冬季,辽宁省滑雪人次126万,参与冰上运动人次40万,直接消费和拉动相关产业8.5亿元。
1.区位交通不顺畅
辽宁省位于辽东半岛,处于哈大连线底部,在交通运输方面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距离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较远,这些地方很难为我们提供充分的客源市场;此外,受地域布局限制,景区呈零散分布且区域较广,形成冰雪旅游发展的瓶颈。
2.运营机制不完善
辽宁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生产曾在国内举足轻重,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其下游产业发展更是薄弱且参差不齐,比如,旅游产品的结构相对简单,在生产及市场的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处于落后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冰雪产业的发展。
3.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纵观各滑雪冰场,在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良莠不齐,这些人员或者专业技术水平低,或者是职业素养差,缺乏相关的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及滑雪专业技术人才大量缺失;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从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及水平到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有很大缺陷。
4.城市文明差距较大
辽宁省重工业城市居多,其采矿、钢铁、冶炼、排污等对城市环境都有一定影响,城市环境卫生很不尽人意,城市文明程度也很低,比如城市脏乱、市民接人待物时的文明礼貌等方面都有一定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游客能否被长时间吸引、驻留,进而影响经济效益。
1.旅游产业跨越式增长
今年伊始,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全面复工复产,旅游行业跨省游的逐步放开,旅游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增长。相关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者指数持续增高,各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腾讯和Analysys易观合作发布的《2019年中国冰雪产业白皮书》显示:预计2021年至2022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达到3.4亿人次,到2025年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活动。
2.冰雪旅游合作的规模化发展
冰雪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大大地丰富了冬季旅游内容,其规模化、特色化日益彰显,并成为与滨海度假、主题公园并列的世界三大新型旅游产品。与此同时,如,冰雪场地等基础设施、制冰机、造雪机等运动机器设备、体育服装鞋帽、护具滑板等辅助装备等诸多行业,必将随之发展壮大,而餐饮、住宿、温泉、观光等与之配套的产业群也必将得到迅速提升,规模效益唾手可得。
3.冰雪产业的“万亿元”机遇
每当冬季来临,越来越多的人走到户外赏冰戏雪,一种新的产业态势已悄然形成,尤其是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等全球、全国越来越多的冰雪体育赛事的承办,必将带动冰雪产业跨越式增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数据,2018年至2019年冰雪旅游收入约合近4000亿元,预计2021年至2022年冰雪季收入将达到6700亿元,由此引发的冬季旅游热及相关产业的收益将达到近3万亿元。
4.大众旅游的“多层次”消费
当前冰雪文化已然呈现多元化势态,活动项目也更是丰富多样,如冰雪大世界游览、观冰灯、雪地足球等等,特别是借助声、光、电等技术,设计的一系列冰雪活动更能吸引大批消费者,人们在欣赏花样滑冰的优美、冰雪雕刻的精湛的同时,更能体验美食美味、爬犁健身等身心愉悦的双重感受,冰雪旅游产业的复合化、特色化大大提升,且充分彰显文化的魅力。
1.市场竞争的加剧
辽宁省的冰雪旅游起步较晚,发展规模单一且粗放,产业链更是匮乏、不成体系,配套设施匹配度不高,相关的管理机制传统保守等,这些都成为辽宁省冰雪旅游的发展的桎梏;同时,我省的冰雪旅游者主要来自本市或周边相邻城市,客源相对有限,使得现有的冰雪旅游发展趋于落后状态。
2.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酒香也怕巷子深,针对冰雪旅游的宣传推广,如冰雪旅游文化的渲染、景点景区的详细介绍、宣传手册的精美制作等都有很大发展空间,且与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沟通也亟需加强,媒介的传播力量没有最大体现。
3.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我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来,虽然有所投入,但许多冰场、滑雪场的设施仍存在着很大问题。特别是如圣诞、元旦、春节等旅游旺季,冰雪场地与滑雪设备就显得尤为紧张,接待能力极为有限;同时,周边的宾馆设施也相对老化,配套服务不能得到保障,极易导致客源流失。
4.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景区景点的管理质量与服务质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流程较为繁琐,工作效率较低,其部分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有待提高;同时,从专业角度讲,还存在着专业陪练人员少、高水平训练能力差、传授知识局限性大、现场救援反应不够迅速等问题。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或筹集社会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比如交通运输、道路建设、住宿设施和餐饮娱乐等,建设接待设施初具规模、交通便利、邮政电讯网络发达的配套系统;同时,鼓励企业采取跨行业、跨产业经营模式,取众家之长,发挥众筹效应;挖掘雪具生产、雪服制造等相关产业的潜力,扩大其经营规模。
走产业化之路,加大力度吸引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声誉良好的社会资金投入冰雪产业及运动项目的谋划、建设及运营管理。做大做强冰雪体验产业链条,以冰雪旅游为核心,向观光、温泉、餐饮、住宿等产业辐射,做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精心打造特色民宿、精品酒店、“修心驿站”等,提高住宿功能的旅游卖点;增加娱乐项目,适当增加冬捕、湖面戏冰等参与性强的项目,增加旅游产业吸引人、服务人的特性;完善线上、线下物流体系,代言、宣传城市礼品,丰富专属网络平台,使辽宁省名优特产品热销四季、远销八方。把握大机遇、大融合,加快冰雪产业链由线性延伸变为网状辐射。
通过调研及细分客源市场,突出冰雪产品的特色,针对顾客“量身定做”,坚持精品化原则,着力打造精品景观、精品策划、精品线路等。比如说,举办一些具有异国风情的活动,开发冰橇、冰帆、冰壶等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可将现有的冰场、雪场进一步细分功能,分别打造成观光体验区、实际演练区、培训训练区、青少年冰雪活动基地等。同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在餐饮、住宿以及交通和娱乐等方面提供优质、精准、私人订制式的服务,留住人才,提高软服务实力和水平。
扩大文化内核,把冰雪产业发展融入文化元素,形成关联体,即加强“四产融合”、实施推进“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探索辽宁省冰雪文化发展之路。就冰雪特色而言,“冰韵雪情”决定了“观冰戏雪”的身心体验,也预示着“冰天雪地”的经济效益。如,我们鞍山素以“钢都”著称,是“共和国长子”,其山脉、森林、温泉、玉石、宗教等资源与文化都有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辽宁省内也有丰厚的民俗风情、园林特色等,围绕冰雪做文章,精心规划,通过北方特色的曲艺、音乐,用音符呈现冰雪洁白如玉的韵味,通过绘画、摄影、书法,用文墨展示冰雪文化的妩媚妖娆,通过舞蹈、杂技、马戏,立体秀出冰雪灵动的生机与活力,用辽宁符号、民俗民情赋予冰雪文化内核、打造“天辽地宁”的冰雪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一良好契机,全面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大力推广冬季体育教育活动和运动内容,把“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作为长线工作,丰富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冬季内容和项目;大力实施激励与创新,推广喜闻乐见、强身健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冰雪竞赛活动,使滑雪、冰球、冰壶等竞技项目迅速普及;加强培养与督促,实施两步走,一要充分吸引社会投资成立各种培训教育场所(机构)、运动俱乐部等,二要增加大专院校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其培训水平,弥补人才缺口;加大竞技性体育和群众性体育的融合和渗透,针对普通大众增加冰雪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针对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深化冰雪运动的竞技性、趣味性,强身健体,在内筑牢冰雪产业基础,在外享誉冰雪品牌形象。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传播导向作用,以“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核心,深化舆论宣传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从新颖的策划入手吸引人们参与、从浓厚的氛围营造感染大众、从全方位的媒介造势引领大众、让大众充分感受冰雪的无穷魅力。通过新闻策划宣传,统揽全局,全程展示冰雪系列活动的全景全貌,同时,细化章节,突出线路、景观、项目的特色。在宣传角度上,找准切入点,挖掘项目的新颖性、趣味性及参与性,唤起大众的共鸣;在宣传手段上,注重角度多样化,兼顾官方报道和自媒体的相互结合,通过视觉传播,做到“字、音、像”三结合;在宣传方式上,加大景观、线路的强力视觉冲击,制造精品,突出新闻访谈、理论讲坛的权威宣传、思想感染,充分满足大众“游冰戏雪”“赏冰爱雪”的各种需求,推动冰雪运动、冰雪产业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