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018少预班
那一年秋,彭城罕有的特大暴雨。
如何形容?小雨可以用“淅淅沥沥”;中雨可以用“雨脚如麻”;大雨可以用“倾盆瓢泼”。而那场雨,那场雨足以让你丧失一切形容事物的本领,任是大作家抑或小学生,只得惊惊然叹道——
“好大的雨!”
那时临近期末,课程紧,语文老师正讲着考试中环境描写如何扣题……可谁又听得进去呢?老师忽地停下来,将大家“赶”出了教室——“不学了,去看雨!”
清秋的风凛而不冽,雨幕低垂,与古彭城建筑交相辉映。
那堂讲“答题技巧”的课没进行完,趴在栏杆上的我们,却比在教室中高声重复着“描绘——铺垫——渲染”的其他班孩子得到了更宝贵的东西。正是这宝贵的“东西”,使得我能在日后的学习中,穿越长长时空,体会“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能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体会到字面上体会不到的感情。
这个东西,叫作——“自然的力量”。
我们都来源于自然,对于自然的热爱是刻在基因中的。“鸟可解语,花可同悲”的物我观不似哲学的本体与客体般冰冷,却是我们在感受生活,感受文章里“情动于中”的必要条件。
那年寒假,去了北京。
本以为在正阳门前能一览落叶缤纷的金黄大道,却发现,宽大的道路上洁净异常,像是期末考卷上的标准答案。
街上,穿着时尚品牌的行人匆匆忙忙;戴着眼镜的小不点儿坐在长椅上,低头看着手机里的《小猪佩奇》;被沉重的背包压着的高中生,手里握着《高考5+3》直奔车站……
难道今后,就连落叶,都将成为买票才能看到的景点了吗?
后来,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又想起正阳门深秋的画面……那群行人能完整背诵这首诗吗?那个戴眼镜的小不点儿,面对这句诗时,第一反应也许只剩下“老杜的孤独寂寞”了吧?还有,那个手握《高考5+3》的学长是不是在高考作文的答卷上“情动于中”了呢?……
还一片落叶给秋天,还的不仅仅是那丢失已久的秋意,更多的是一份自然的力量,是一份超脱的物我观,是一种回溯生命本源的乡愁。
还一片落叶给秋天,一场雨,一片叶,一群你,一个我,光阴装订,秋意成册。
青柚留言
前几个月,一则新闻震惊了国人:某地要求环卫工灰尘测重,一平方米地面超过5克就罚款。如此政策之下,莫说落英缤纷,怕是人来人往都会让清洁工备感恐慌了。城市的崛起让规矩变得愈加冰冷,“回归自然”还只是一个待实现的口号。在这之前,那些诗意,需观于眼,会于心,用自然的眼光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