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繁荣
(重庆工程学院,重庆 400056)
养生,是指保养、调理身体,通过各种手段和外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保养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1]。外界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对养生的影响很大,保养要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以滋养调理周身,让身心得到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养性、治病延年的目的。
野生食用菌生长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山间林下,是自然生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2]。近年来,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生态园成为许多地方发展休闲旅游经济的首选。食用菌生态园集食用菌栽培、采摘和观光旅游为一体。打造食用菌生态景观,宣传食用菌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也成为了人们调理养生的又一选择[3]。通过生态园的设计,更多地体现生态园的养生功能,创造一个平和宁静的养生空间环境,以设计食用菌生态园。
目前在健康养生领域,出现了生态养生、旅游养生、游学养老等多种形式养生方式。在城市中,由于环境污染和城市人口密度问题,使得养生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食用菌生态园的出现,使得养生的模式向着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多领域融合的方向发展,为养生方式改变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拓宽了食用菌生态园发展的空间。将养生与食用菌栽培业、景观园林设计产业和旅游等多个产业在空间上进行融合,形成新型的养生产业经营模式。将养生带入食用菌栽培业和旅游产业,通过现代化的生态园林空间设计,赋予生态园以更多的养生功能,从而开拓养生休闲农业发展的新途径,达到回归自然、修身养性、健康养生的最终目标。
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生态园养生项目,主要建设思路就是突出食用菌主题和田园风光,讲究自然生态的养生环境、充足的个人私密空间。其高品质的养生空间设计,主要以食用菌栽培基地为主体,围绕食用菌栽培的上下游产业,更多地侧重食用菌生态环境的建设[4]。在空间设计上,要为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环境留下足够的道路、水景和乡村标志性建筑等;在水平空间上,要留有一定面积的水面和草地、农田,以获得视觉上的延伸感,并通过凹地和山丘来制造视觉上的跳跃,增添视觉上的活力;在纵向空间上,充分利用已有的山川树木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如在树林下的林荫地栽培大片食用菌,既为食用菌的栽培提供了通风、遮荫的良好生长环境,又营造出上层树林绿色和下层地面食用菌丰富多彩的颜色,给人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让人感觉到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放松,这对修养身心大有益处。在空间造型设计中也可以采用瀑布、喷泉等生态空间设计。通过变化活动的水流水滴来引起人们的兴趣,聆听瀑布叠水和喷泉涌动的大自然声音,让人心旷神怡,心情得以放松下来,整个人也融入了青山碧野之中,有一种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亲身体验。空间的延伸拉近了自然环境与旅客的距离,提高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人身心的干预和影响力。
食用菌生态园以食用菌栽培为载体,融合乡村、田园、村庄和自然等元素,共同来体现其养生休闲的设计理念。将村庄和食用菌栽培融合成一个整体,共同打造生态园的审美境界,寄托和营造一种养生的精神理念和审美情趣。当旅客置身于这个空间后,生态园的色彩、声音、气味和景观设计等多种因素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通过人体的感官将多种因素进行叠加,从而形成一个综合的感受,这就是意境空间的形成过程。而意境空间的营造则要通过设计师的借景、寓景和对各种景观设计、空间设计的手段,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营造出脑海中的意境空间,让食用菌生态园成为养生的好地方,体现出生态养生的园林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已有的乡村地形地貌,将小山、树木、小桥流水等加以利用,追求天然原貌和自然风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生态空间设计,突显生态园林空间设计对自然风光的微缩功能。可以将山水进行写意化的自然再现,将休憩桌椅设计到小河流水中央,用天然的藤条代替桌椅支撑扶手;用枯木桩制成凳子,用食用菌景观制成隔离墙来完成围合空间的营造等;用盆栽食用菌制作天然花坛景观,在建筑物的墙面点缀小型食用菌减少墙面的单调视觉效果等。将自然与艺术贯通,在空间设计上融合艺术和自然元素,减少人工设计的比例,更好地表现自然生态,这也符合现代设计美学和简约化设计的原则。
另外,中国的食用菌文化源远流长,古代食用菌栽培和食药用的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食用菌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在生态园的意境空间创意中可以直接取材于食用菌的神话传说或故事,如吴三公与香菇的传说、灵芝仙草起死回生的神话故事等都是很好的素材[5]。这些神话传说可以怡情悦性,拉近旅客与生态园的距离,也符合现代都市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养生环境的营造更为有利,也符合多数养生人士的审美观点,更具自然人文艺术的设计也显示出养生人群所崇尚的高品质生活理念。
食用菌生态园一般以食用菌栽培基地或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食用菌的生产是生态园建设的基础。田园养生也要通过食用菌栽培的农业劳作与养生运动相结合,无休止的单一农作只会让人辛劳一生,而单纯静止不动的“养生”也不利于健康。因此,将食用菌生产与养生融合,做到生活和劳动的结合,是真正的田园养生。食用菌栽培并不是一项重体力的劳动,大多是轻便简单的工作,且时间要求相对宽松,十分符合养生所需的活动筋骨、舒缓身体的缓慢运动要求。养生运动讲求节奏慢、运动量适中,以维持和保养为主;而食用菌栽培中的一些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既得到锻炼,又掌握了食用菌栽培的相关技能,还得到了身心的放松,乐在其中的心里满足感对养生来说也是好处多多。将食用菌生产场景融入养生保健元素,就像是将食用菌生产基地改造成景观生态园的过程,将农业生产转化为园林设计艺术。
人们对养生的认识不会与拥堵的马路和办公楼联系在一起,养生空间一定是一个开放式的有一定活动区域的空间。因此在食用菌生态园的空间设计中应留有足够的让游客接触自然和食用菌的各种园艺活动空间,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来引起旅客最直接的身体和心理感受。生态园区的各种公共场所和休闲项目都要有足够的养生活动空间。在起伏较大的地面上多用缓坡来代替台阶设计,多设计一些坡度来抬高或降低地势,以方便体弱或行动不便的人观赏走动,或者能够直接参与食用菌栽培等园艺活动中。在这些缓坡的旁边,有条件的应配橡皮圈垫或扶手,为行动不便人员提供支撑或减少在园艺活动中的伤害;减少生态园宽大机动车道路的设计,多用林间小道或食用菌盆景等来装点道路,通过食用菌景观墙、食用菌景观树来设计天然的庭园步道,方便养生散步、远足踏青;在园区群体活动区域播放食用菌相关的神话故事、电影或音乐等,给人听觉、视觉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多设计参与空间,可以在食用菌栽培基地内设计一些室内、户外的食用菌采摘、食用菌喷水、食用菌栽培等活动空间,通过食用菌盆景艺术设计、食用菌栽培技术讲座,或者在开放空间中进行生态园中的其它花卉蔬果、庭园环境维护等,讲解一些生态园的花鸟鱼虫、动植物、土壤等知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些养生活动场所的周边,一定要留有必要的遮荫与休息场所空间。在角落空间设计一些座椅,让行动不便的人能随时休息。在休息设施的材质上,多用木材等天然材料,一方面是环保的需要,另一方面木材也可以避免休息设施过冷或过热,有利于养生。有条件的可与水景观结合(流水或水池皆可),以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使人精神放松。
在生态园的一些辅助空间设计中,也应体现现代养生的理念。如在吸引游客方面,如果在一些细节上吸引更多的旅客来休养身心,对生态园的长远发展也大有益处。
一些生态园林的公共空间设计往往给旅客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在生态园中一般都设计有一些公共活动空间,如休闲草坪、广场和餐饮区域等,让大家休息放松、交流。在公共空间设计野餐区和休憩场所是十分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场所的周边应该留有相应的服务设施空间,如桌椅、餐饮车,方便人们消费。
厕所也是园区少不了的硬件设施,在游客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如休闲广场、树木和娱乐场所等公共区域,如果厕所空间设计不足,游客玩乐的舒适感将会大打折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固定厕所,如给一些中心活动区域留有足够的固定公厕的空间;而在一些食用菌采摘园,由于只是在采摘季节才会出现大量的旅客,因此可以设计可移动的便厕,方便游客集中时如厕,在淡季时又可以移开以节约园区的景观空间。
车辆和车位问题,在周末时间段,大量的车辆排队来游玩,一是造成生态园主干道路缓慢蠕动的车流,二是车满为患造成停车位的紧张。因此,生态园区在设计之初就要留有足够宽的主干道路空间,实施有效的车辆管控。首先要安排专人指挥车辆入园和停泊,避免出现车辆滞留、拥堵的情况;其次,在生态园的空间设计上,也需要留有备用的“临时停车农田”,在车辆过多时,安排在“临时停车农田”区域停车。这些辅助空间的存在,为旅客带来了全方位的心理满足感,得到真正的放松。
食用菌不仅美味诱人,更以其文化和生态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养生人群。从养生的角度对食用菌生态园开展养生空间设计,采用融合设计的手法,将食用菌栽培与生态园林设计、意境空间设计相结合,讨论了食用菌生态园的意境空间设计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示例。食用菌生态园创造了更多的养生元素和机遇,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养生理念和场所,养生空间设计也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开创了养生新方向,也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