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2020-12-16 14:47蔡景明
中国畜禽种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鹅群雏鹅日龄

蔡景明

(辽宁省瓦房店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116300)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鹅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由副黏病毒感染所引起,一旦发生可造成鹅场大面积的死亡,严重的死亡率能达到90%以上,对于养殖场可谓经济损失巨大[1]。

1 副黏病毒

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为多形性,以球形居多,表面有囊膜,对脂溶性溶剂乙醚、氯仿等敏感,黏膜表面有密集的纤突状结构。病毒对鸡的红细胞有凝集作用,提纯的活毒注入鸡体内后可造成鸡的死亡,表明鸡也易感,另据报道,番鸭、鹧鸪、山鸡、鸽子等鸟类也能感染病毒并表现症状,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地区流行特征方面,以南方省份和地区报道较多,这主要和水禽在南方存栏量大有很大关系,通常呈地方流行。

2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3~5d,小鹅感染后起初仅表现轻微症状,如精神不振,呼吸不畅,粪便不成型等,随着疾病的发展,感染鹅眼睑开始红肿,经常流泪,眼角长时间留泪痕,不断咳嗽,呼吸困难,嘴角不断流出黏液。粪便呈灰白色,不成型,摊在地面,部分鹅伴发神经症状,如扭脖子、原地打转、观星、全身不自主抖动等,最终因机体衰竭而死,病程约2~3d,临死前粪便呈水样,绿色或黄色,有时带血,这些都是肠道黏膜被破坏的重要体现。育成期和性成熟的鹅感染后病程较长,一般为4~6d,死亡率比雏鹅低,很多可耐过,但对生长发育能产生一定影响[2]。进入产蛋期的鹅发生本病后产蛋率明显下降,蛋壳变薄,粪蛋、血斑蛋、畸形蛋增多,破蛋率上升,严重影响生产性能。

3 病理病变

对病死鹅进行剖检,可见病灶基本集中在消化道,从胃到结直肠都有显著的特征性变化。肌胃角质层受损,易用手剥离,角质膜下有大量出血斑和溃疡灶,整个胃壁呈棕黑色或淡墨绿色,腺胃乳头充血、出血。十二指肠、空肠黏膜表面有散在分布的坏死灶,坏死区域呈纤维素样变,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将纤维素膜用剪刀剥离可见到膜下有出血性的溃疡面[3]。回肠和盲肠结口处的扁桃体肿胀,显著突出于肠黏膜表面,出血明显。结直肠黏膜充血、出血。胰腺表现肿大,表面有芝麻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散在分布。肝脏和脾脏也肿大,表面有坏死灶,大的如绿豆大小,小的如芝麻粒。临死前表现神经症状的鹅,将脑颅骨剪开后,可见到大脑皮层血管淤血充血。

4 预防

4.1 加强鹅场管理

引雏时要提前了解种鹅场的发病史,有病原携带的鹅场禁止引雏。雏鹅引入后可使用抗生素配合黄芪多糖口服液等进行开口,防止病原感染,提升免疫力。加强环境消毒,每周不低于2 次的环境喷雾消毒,消毒剂可选择0.2%地过硫酸氢钾溶液,地面、过道、墙面、笼具、水槽、料槽等都需要重点消毒,所有外来人员和车辆一定要消毒后再允许进入。不同批次的鹅禁止混合饲养,饲料要根据不同的饲养阶段进行配方调整,发霉、过期和变质的饲料禁止饲喂。

4.2 科学免疫疫苗

本病流行的地区需对易感鹅进行科学的疫苗免疫,雏鹅可在14 日龄时每只鹅注射0.3ml 副黏病毒油乳苗,青年鹅和成年鹅每只肌注0.5ml。油乳苗属于具有缓释作用的灭活苗,使用安全,注射后能在局部组织形成一个抗原库而持续不断释放疫苗株,刺激机体快速产生抗体。如果鹅群中已经发现病例,则立即在第一时间将有疑似症状的鹅挑出,剩下的紧急免疫接种,剂量可根据日龄适当提高,30 日龄以内的按照0.5ml/只,30 日龄以上的根据体重按照0.6~1.0ml/只的剂量胸部肌肉注射,紧急免疫接种有利于及时制止疾病的蔓延。需要提醒的是,油乳疫苗使用前一定要在35~40℃的水浴中回温,防止注射后局部温度过低而形成组织脓疱,影响肉制品质量。

5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能治疗本病,建议死亡率较高的雏鹅不予治疗,让其自然死亡,死亡过程也是一个淘汰选择过程。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产蛋期的鹅群和种鹅群,可通过注射抗体予以治疗,一是因为鹅进入性成熟期后本身就有一定抵抗力,病死率较低,治疗后康复概率非常高。二是因为这些性成熟的鹅经济价值高,如果死亡对养殖场损失较大。抗体制剂目前有血清抗体和卵黄抗体两种,治疗时建议每只鹅注射3~4ml,同时大群饮用抗生素,防止肠道出现继发感染,连用3~5d 即可。康复后的鹅需使用微生态制剂拌料,补充肠道内的益生菌,实现微生态的平衡。

猜你喜欢
鹅群雏鹅日龄
被鹅追
初配日龄对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初配日龄对丹系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鹅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浅谈雏鹅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浅谈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放鹅娃
雏鹅育雏前的准备工作与育雏方法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