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媛 王春丽
(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 重庆 400000)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改善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创新举措、多维施策,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才能够让农村更加适合居住,加快乡村振兴和人居生活环境的改造。
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需要向群众保证的就是他们的居住环境。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新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才能有效保证农村经济和平、稳定、高效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不仅可以调节农民的心情,而且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通过打造清洁、优雅的农村居住环境,可以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殷切关爱,也可以让广大群众真正获得实惠[1]。
环境整治工作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村环境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只有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才能够提高整个城市的形象。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来到农村地区游览体验,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农村对于许多人群来讲,其仅仅是一个房屋聚集处的代言词,并没有进行准确的人文理解,那么什么是人居环境呢?人居环境就是与人类紧密相连的居住环境,是人类生活、居住、休息的重要场所,是人类在大自然当中赖以生活的空间。乡村人居环境包括在乡村居民生活的地区当中和居民密切相关的居民建筑以及乡村景观两部分。乡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乡村居民的需求,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总体设计,强调对于村落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乡村人居环境设计集感官、感受和艺术于一体,是平衡了自然人文产物,体现了针对乡村居住环境设计的传承和发展,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
通过调研发现,受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一些村民,特别是离县城、城镇较远的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认识不够、理解不足。因此,他们参与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意识也严重不足。具体表现有二:一是部分村民禽畜散养,柴草、杂物随地堆放,禽畜粪便、白色污染十分严重,生产生活废水也随意排放,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还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二是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等虽大力宣传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相关内容和要求,但个别村民仍觉得环境整治就是政府的分内之事,自己就是“局外人”,“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而事实上,广大村民才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力量,政府起的是引导作用。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城乡差距存在着自古以来的影响,所以许多农村居民喜欢往城市发展,导致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人愿意投资广袤的农村场地进行相关的开发工作,认为其没有投资价值,这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发展。
很多县城面积较大,县域点多面广,存在如个别村组整户外出务工户的空房、废弃猪圈牛栏的残垣断壁等,这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受传统小农思想意识的影响,有不少村民存有“留物占块”的思想,所以就算自己不住不用也不愿意去拆除。据调查了解,这部分人主要担心的是拆除后时间长了地基会成为“公用地”。另外,一些村民认为若要拆除其房屋圈舍,则政府必须给予补偿,对旱厕改造也要求政府帮建或资金补助,否则免谈。所以,自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实施以来,除贫困户因享受到宅基地复垦或搬迁建房政策而拆除外,大多农户的弃旧废房屋都没有拆除掉。由此可见拆除工作任重道远。
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传统的观念和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地记在了他们的脑子里,所以很多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农村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很多农民往往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村边路边,没有进行集中处理,导致环境的发展逐渐超脱人们的控制,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许多农户开展养殖业,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观念,很多住宅与禽畜圈舍相连接,人居周围粪便、污水横流,苍蝇乱飞,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与水平[2]。
有很多政府为了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毫不吝啬地引入各类强污染、重工业的工厂产业,然而农村生态保护技术相对落后,并不具备配套的排污设备等等,从而导致工业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大肆排放,致使农村地区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在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有害物质在土壤中大量残留,致使土壤板结化现象非常严重。
一是充分发挥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进党建强村,引导广大基层群众转变风俗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民议、民办、民管”的多层协商格局,有效保障村民权益。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途径,筹措资金,以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村规村约。设计建立农村的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处置等农户缴费相关制度,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议事制度,通过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褒扬乡村新风,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改善人居环境。探索开展庭院周围环境卫生责任制,让村民能够明确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义务,鼓励村民投工投劳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三是提高文明健康意识。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平常人家,深入开展文明村镇等评选活动,让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能够向文明健康转变。四是开展公益活动,营造每个人都讲卫生、每家每户都爱卫生的良好氛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要我改”向“我要改”思想转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推进农村垃圾和生产生活污水污物治理。建立相对稳定的保洁、清运队伍,让生活中的垃圾可以被定点收集、按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推行简便易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实现生活垃圾就地分类、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大农村垃圾及污水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源头减量。二是大力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改造和修缮村组入户道路,有效解决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深入实施“一房五改”项目,提升农房院落质量。开展农房安全评估,凡有安全隐患的要应搬尽搬、应拆尽拆,确保动态消除农村危房。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行动,让村民共同参与整治公共卫生环境工作。三是要加强乡村的编制管理。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来看,统筹规划村域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工作,开展“多规合一”,推动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并将其整理分类,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强对乡村建设的管理,从而实现乡村规划管理的全面覆盖。
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体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低息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加快完善统筹涉农资金长效机制。二是推动社会广泛参与。规范和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 模式,将人居环境和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与人居环境改善。三是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撑。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资源优势,分门别类地制定垃圾污水、村容村貌提升的实用性技术指南,强化农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建筑工匠培训。全面开展“三师”下乡活动,驻村指导乡村建设与发展。组织相关企业对接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和装备需求,不断推广新技术和新装备,从而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强化责任导向,建立分级负责制。建立村级环境卫生工作领导机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负责对村里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总指挥;各村民小组组长对小组环境卫生要负总责;各小组设总保洁员,履行监督职责;垃圾分拣收集员、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护林员、公路养护员分工负责;村民对本户环境卫生负主体责任,做到人人有责、分级负责,形成合力。二是强化问题导向,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由乡镇联系村领导对村内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每月检查。每名村干部在轮流值班的同时,检查全村环境卫生工作;各村民小组组长定期检查本组的环境卫生工作;各组保洁员为本组环境监督员,督促其他保洁员开展保洁工作,做到条块结合、精细管理,层层落实。三是强化结果导向,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以村为单位,制定《人居环境卫生考核实施细则》,对村干部、各村民小组组长、各组总保洁员分别安排环境卫生工作补助并纳入考核;对广大村民,通过干部群众共同议定,村委会按照一定标准向每户村民收取卫生监督费并按月考核,考核合格的次月不再缴纳,考核不合格的则继续缴纳,有力鞭策群众坚持不懈搞好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弘扬文明乡风。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村委以及广大村民共同努力,需要各有关部门履职尽责、协同配合,在共同的环境战争中进行同一战线的环境保卫战,进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