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杰
(上海德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7)
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动,现代化、科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受到资源分配、体系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结果无法满足农民的经济收入需求。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还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农业发展的主体方向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同时,在新农村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经济建设还应该从农业种植技术、生产加工技术、机械设备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出发,提升农业发展的科学性、现代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效地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模式仍然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由于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经济管理方式单一,农业经济的来源仍然以农作物销售为主,农民的年收入较低,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农村的经济来源渠道过于单一,总体经济收入额不理想,这种不健康的经济发展趋势致使农村务农人员数量急剧减少,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农村缺乏农业种植劳动力,这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经济的发展[1]。
农业部门根据我国总体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特点制定了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条例,并对农村生产模式的调整做出了相对应的解释说明。但是,我国各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农业生产方案无法满足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同时,由于缺少细节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案,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指导方针,无法及时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各类实际问题,不利于维护农民的基础经济权益。
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各项基础生活设施不健全,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青壮年流失量大,农村居民对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了解度不足,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进度缓慢。同时,为了有效地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村经济建设的各项指导方针,各市、县、地州均对农村村级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具有现代化思维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各项农业经济建设制度仍然无法准确实行。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农业建设的投资金额较少,缺少对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农村经济建设仍然以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为主,不利于农村的现代化、科技化发展。
目前,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体系不健全、制度落后、人才稀缺等问题。因此,结合以上问题就农业经济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进行如下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式之一,为农村各项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规划方针。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仍然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发展速度缓慢,不利于现代化农村管理模式的形成。因此,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就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管理方针的指导开展农产品种植和再加工等生产活动,并根据指导方案中的销售方式开展现代化、科学化的农产品销售活动。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构建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还能够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和调整,从而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促进特色化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由于我国各区域农业种植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农业发展方针无法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因此,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就能够有效地减轻基础环境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并且,相关经济管理人员还能够根据农村农作物种植特点制定有效的环境改良方案。同时,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下,农村现代化机械种植区域也会得到合理的规划,管理者可以根据种植环境的实际情况规划人工种植区域和机械化种植区域,并根据农作物的特点合理分配种植的农产品,从而提升土地利用率,保证农民的农产品种植利益。此外,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时,管理者还可以借助相关管理知识实行多层次的农产品销售,从而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农民的获利质量[2]。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农村经济建设质量,农村地区的相关管理人员和农业管理技术人员还应该结合农村农产品种植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条例,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发展方案,并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模式过于老旧,不具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特点,基础农业种植中对土地的使用效率较低,大部分土地规划不具备科学性。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就应该对农村农产品种植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并加大相关种植机械设备的投入量,为农民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方案,并邀请市、县、地州农业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此外,农业经济管理者还应该借助计算机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分配的土地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承包者的信息进行安全管理,从而保证农村地区信息的完整度,提升管理效率[3]。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以基础农产品种植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农业种植技术人员就应该根据当地特色种植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一般情况下,农业基础种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农产品种植规划人员除了要对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区域进行合理分配外,还应该结合特色农产品的种植特点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价值,提高其销售价格,从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由于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基础生活设施不齐全,再加上地方补助资金较少,不具备人才吸引的条件。因此,各地区就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投入一定数额的补助资金,有关部门也应该根据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引进方案。同时,各市、县、地州的农业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宣传,定期组织村级干部和农业种植者学习相关知识。此外,市级农业管理部门还应该要求各村指派专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并对专项经济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专项知识培训,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保证农业经济指导活动的科学有序发展[4]。
除了要进行上述内容的改革外,农村负责人还应该根据农产品种植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拓宽农村经济建设改革的融资渠道,结合国家优惠政策和农村种植特点开展合适的投资招标活动。同时,为了拓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渠道,农村管理人员和农业经济管理技术人员还应该根据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特点开办相关农产品加工厂,最大限度开发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实行多层次的经济销售方式,从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是解决现阶段新农村经济建设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以农作物生产为主,生产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现代化、科学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改革则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经济建设效率。但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农产品种植人员还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合理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