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广西蚕桑产业的影响及建议

2020-12-16 11:55何珊珊蒋玉莲钟远信
广东蚕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丝蚕业蚕农

何珊珊 蒋玉莲 钟远信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 广西南宁 530007;2.蒙山蚕业站 广西梧州 546700)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还不可避免地对蚕桑产业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特别是给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要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蚕桑产业经济产生的影响,健全有利于蚕桑产业经济健康运行的应急管理体系,针对供给侧和需求侧发生的市场变化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提高蚕桑产业抗风险能力,为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全区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1]。截至2019年年底,广西桑园面积达293.12 万亩,蚕茧产量37.87 万吨,与2018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3.14%和2.62%,全国占比分别为25.55%和53.77%;茧价均价43.76 元/千克,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1.13%;蚕农售茧收入165.72 亿元,同比增加1.66%。目前,全区蚕桑生产覆盖12 个市、86 个县(市、区)、615 个镇(乡)、5 336个村、82.41 万农户、涉及从业人员约370 万人。广西蚕茧总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优势产业。广西蚕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2 疫情对广西蚕桑产业的影响

2.1 蚕桑生产形势严峻

广西2020年上半年蚕茧生产工作已基本结束,仅百色地区还有小批量鲜茧上市,大部分桑园已完成夏伐。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6月30日,广西桑园面积309.61 万亩,同比增加4.81%;蚕茧产量16.32 万吨,同比下降5.93%;蚕茧平均收购价格29.81 元/千克,同比下降15.76%;蚕农售茧收入48.66 亿元,同比下降20.75%。上半年蚕茧价格先降后升,从4月下旬的24~26 元/千克逐步上涨到6月的32~37 元/千克,靖西市、那坡县、凌云县、鹿寨县实施保护价收购,一级茧收购价格为40 元/千克。6月下旬以来,受高温高湿天气影响,蚕茧质量一般,茧价回落至24~30元/千克。据河池市、忻城县、柳城县等地蚕业站反映,6月20日左右蚕农开始夏伐,大部分桑园已经夏伐,少部分不夏伐,8月23日至25日开始有鲜茧上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茧丝市场行情出现波动,蚕茧价格低迷,对蚕农增收和生产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

2.2 蚕业经营主体困难波及全产业链

虽然政府和蚕业生产经营主体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短期内平复了疫情对蚕业生产的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疫情对蚕业的影响正在缓慢释放。广大蚕农因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到影响后不能够及时灵活转变。蚕业生产经营主体由于受到蚕业链条出现梗阻,订单减少、运输不畅、产品滞销等诸多因素制约,资金回笼受阻、用工困难、农资供应不足,农事操作有一定挑战,短时间很难恢复产量。蚕业经营主体还未完全恢复生产经营常态,给蚕业经济发展带来传导效应。目前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一般,投入意愿受到抑制,在桑园管护投入上不够积极。

2.3 缫丝企业流动资金困难仍然没有改观

由于受疫情影响,外加国际环境影响(如印度对中国商品的抵制,而广西的中低端生丝50%是销往印度),我国丝绸出口量大跌。据统计,2020年1~5月,中国真丝绸商品进出口总额为5.59 亿美元,同比下降29.81%。截至7月27日,生丝价格(3A 商检丝)维持在27~28 万元/吨,同比下降29.6%。茧丝市场行情继续维持窄幅波动的态势。目前,国内消费低迷,出口受阻,下游外贸企业、丝绸服装企业订单减少,缫丝企业生丝库存压力大,生丝价格下滑。下游产业面临的不利因素必然会影响上游,流动资金困难的现状仍然没有改观。

2.4 生丝质押担保贷款效果有待验证

2020年7月,茧丝现货价格仍然维持弱势运行状态。2020年7月17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广西生丝质押担保贷款财政补贴工作方案的通知》(桂工信规范﹝2020﹞15 号),广西生丝质押担保贷款政策财政补贴工作陆续展开。区内所有银行机构放款,时间从2020年7月1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止共3年时间,每年由自治区财政统筹安排4 000 万元资金用于补贴,每年财政补贴质押生丝总规模不超过10 000 t,质押的生丝品级为4A 及以上。在此助推下,下游询价及成交有所上升,部分厂家谈价比较顺畅,拿货积极意向增强。但终端消费动力不足成为茧丝价格上涨的最大压力,内销淡季、外销尚未恢复,成交依旧寡淡,行业整体低迷的状态仍未改变,限制上行空间。

2.5 茧丝价格上涨压力大

虽然总体来看,我国2020年上半年在经济上基本控制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但不能忽略的是全球范围内疫情依然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还在继续发展演变,而以出口作为主要贸易方式的茧丝绸行业依旧将承压运行。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加之受到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下半年外贸出口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预计下半年丝绸出口和内销仍然难见起色,生丝和鲜茧价格将继续保持在当前价格范围内窄幅波动。

3 疫情影响下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后,广西蚕桑业经济秩序正在迅速恢复中。今后,有关部门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制定实施支持蚕桑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蚕业经营主体渡过难关,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稳定并推动对蚕桑业的投资,为蚕桑业发展增加更多动力。

3.1 尽快恢复蚕桑业发展经济秩序

有关部门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区分级恢复蚕桑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蚕桑业经济运行秩序。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当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复工复产中的防控措施,及时排查和取消前期应急防控时采取的与目前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不相适应的措施。在保障必需的防控物资和应急处置效率的同时,多渠道协商解决蚕业经营主体的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等需求,加强对蚕业经营主体的防疫指导服务,帮助养蚕户恢复信心,尽快建立适应蚕桑业生产和蚕桑业经营活动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针对疫情对蚕桑产业造成的影响,确保蚕桑业生产农资有效供应,统筹抓好蚕桑业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努力减少损失,及时解决制约蚕桑业生产的瓶颈问题。

3.2 加大资金投入扶持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蚕桑生产风险规避制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恢复蚕业生产。建设单位加大对蚕桑方面的特色优势区域和补助市、县项目资金的投入,提升蚕种场生产能力,扶持小蚕共育室建设。各地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资金投入,支持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茧丝绸加工技术升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层蚕业技术推广服务以及资源综合发开利用[2]。加快资金拨付速度,及时按规定将资金拨付给蚕农和农民合作社、蚕种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缓解其资金压力,弥补因灾损失。严禁挤占、挪用、滞留资金。提高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规范、安全和有效使用。

3.3 夯实蚕桑产业基础

疫情期间,要鼓励养蚕逐渐由零星农户分散养殖转向企业大规模集中养殖,蚕桑业逐渐由传统高强度密集型养殖向现代养殖方向转变,进一步助推蚕农增收。抓住疫情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的有利时机,拓展蚕桑业多重功能,提升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催化能力。大力发展蚕桑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恢复蚕桑乡村休闲旅游,扩大以工代赈的实施范围和规模,增加蚕农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充分挖掘蚕桑业资源的价值优势,推动蚕桑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产业的嫁接融合。鼓励支持蚕桑产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构建蚕业发展的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让蚕业经营主体能够有更多选择。

3.4 强化智力支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方返乡农民工滞留农村,成为当前农村一个突出问题。针对当前疫情,大力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能人下乡创业创新,积极引导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参与蚕业发展。引导留乡农民工领办、合办蚕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兴办特色规模养蚕业,开展蚕业农资供应、代耕代种等服务。不断提升蚕桑业发展技术装备水平,推介优质安全、节本高效、生态友好的蚕桑主推技术。着力促进蚕业技术集成应用,在基地广泛应用自动上蔟、自动升降台、自动摘茧机、自动烘干机等现代化养蚕设备。探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积极创新蚕业经营主体联结方式。

3.5 打造蚕桑质量品牌

为应对疫情影响,有关部门应尽快优化蚕桑产业布局,以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引领,打造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蚕桑品牌,提升广西蚕桑茧丝绸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推进规模化经营主体按蚕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推行良好蚕桑生产规范,加强蚕业质量安全监管,为全链条、全环节发展奠定基础。大力开展蚕桑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如“刘三姐”“南方缫丝”等知名蚕丝被品牌为代表的蚕桑特色产品品牌,将品牌建设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加大品牌创建支持力度,扶持如宜州区、环江县国家优质茧丝生产基地[3]。

3.6 稳定蚕茧价格

蚕茧是农产品,也是丝绸工业的唯一原料。蚕茧收购价格的高低不仅影响蚕农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而且决定了丝绸工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其经济效益。通过对蚕茧价格的宏观调控降低蚕桑产业的市场风险,要达到防止市场行情波动过大最终满足市场需要的目的。建议广西启动生丝储备机制,拨付专项资金收储生丝,帮助茧丝加工企业维持生产运行,提高抗风险能力[4]。为了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收购蚕农鲜茧,设立茧丝绸专项应急贷款机制,重点提高茧丝加工企业的贷款额度,平抑茧价波动,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快建立蚕茧风险基金,要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实行蚕种良种补贴和养蚕风险保障制度,保障蚕种需求数量,增强蚕农积极性。

3.7 鼓励探索开展农业保险

建立健全保险机构与灾害预报、蚕业等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农业保险赔付资金与政府救灾资金的协同运用。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等金融行为的联动,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通过农业保险的增信功能,提高蚕农信用等级,缓解蚕农“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监管,实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进一步规范农业保险市场秩序,降低农业保险运行成本。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多层分散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5]。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再保险体系和分保机制,提高蚕桑产业防灾抗灾能力。

猜你喜欢
生丝蚕业蚕农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近代日荷生丝贸易盛衰分析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躲雨
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