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军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068450)
在肉羊养殖过程中,品种问题、消毒问题、喂养问题和其他管理问题都会造成疫病的出现,而在部分管理水平较差的养殖场中,更加容易发生疫病。 目前肉羊发病的类型多样、原因复杂、发病速度更快,给肉羊疫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基层兽医站的工作人员需要发挥自身作用,减少肉羊发生疫病概率,指导养殖户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而提升羊肉品质,满足市场需要。
首先,在养殖技术上,部分养殖户没有科学使用消毒设施,也没有建立系统的消毒制度,消毒和防疫的观念较为欠缺,没有听从兽医的指导,认为肉羊不会发生严重的疫病,所以没有在出入口采取消毒措施,没有合理喂食饲料,未能及时清理粪便和尿液,部分养殖户还会进行混养,交叉感染和传染概率进一步提升。 其次,在疫苗防疫上,近年来主要以小反刍兽疫为主,但养殖户没有对羊传染性胸膜炎、羊链球菌病、羊痘等做好疫苗防疫,同时市场上部分兽医会售卖来路不明、价格低廉的药剂,也导致防疫效果不佳。 再次,目前在养殖模式上更加倡导规模化养殖模式,并且放牧的养殖方法多数变为舍饲养殖,养殖模式的转变虽然便于管理,但也容易造成疫病大范围的传播,并且部分养殖户没有及时进行隔离,给防治带来很大难度。 第四,在基层兽医技术上,很多从事基层兽医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技术,不能在肉羊发病初期诊断,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虽然对于常见疾病可以判断,但依然不能满足防疫工作需要,更有部分兽医不能及时更新防疫知识,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甚至存在误诊问题,导致病情继续发展,机体免疫力下降[1]。
肉羊发生疫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养殖管理技术不科学,部分养殖户人员更多地依靠养殖经验,在喂养、分栏、消毒等环节都存在不同问题。 基层兽医站要深入养殖户群体,做好养殖技术的培训工作和思想宣传工作,改变原有养殖方法,采取科学的养殖模式,进而不断提升养殖技术,减少疫病发生。
在养殖肉羊的过程中,根据基层兽医站的建议,根据温度、湿度、肉羊数量等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并且注意圈舍的温度控制和通风情况,肉羊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 养殖户需要根据季节变化做好防疫措施,在母羊分娩前后更加注意营养补充,经常开展消毒工作,进而保证羊舍清洁,同时要加强出生羔羊的护理,逐渐改变饮食习惯,避免发生羊断奶综合征。
对于疫病的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疫苗免疫,基层兽医站需要对疫苗质量高度重视,要配合工商、动物检疫等部门定期对市场上售卖的疫病进行检查,以此保证疫苗质量,同时要完善相关设备,配备疫苗冷库、冷藏车、冷藏柜和冷藏包,让疫苗在接种前得到科学储存,使用疫苗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检查生产日期,保证免疫效果。
虽然部分养殖户进行多年养殖,但对于一些常见肉羊疾病防治效果依然不佳,所以养殖户要制定出系统的防疫体系,在肉羊季节性疾病中做好疫苗储备,在药物口服或针剂预防和治疗上要掌握好剂量,同时在基层兽医站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药敏实验。 对于常见疾病的防治要做到对症下药,肉毒梭菌中毒症的预防可以将饲料在100℃环境中加热10min 后进行喂养;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可以在饮水中投放土霉素; 巴氏杆菌病可以使用10%石灰水消毒。 此外,兽医还可以指导养殖户采取中西区结合的方法施治。
为提升肉羊疫病防治效果,乡、镇、村级的兽医站要定期对兽医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掌握常见疫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预防手段和治疗措施,并且对兽医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掌握交流技巧,让养殖户更加愿意配合兽医工作[2]。
综上所述,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收益,需要养殖户注意养殖中肉羊出现的问题,提升养殖技术,加强饲养管理,而基层兽医站和工作人员要保证疫苗质量,指导防治方法,让我国肉羊疫病防治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