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甘肃省玉门市农业农村局 735211)
近年来,玉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积极探索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产业扶贫的新路径,深入挖掘戈壁农业、日光温室、优质牛羊调引、高标准养殖圈舍修建、“五小” 产业发展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1.62%下降到目前的0.05%,并于2019 年3 月退出贫困县序列,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全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过程中,玉门市积极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设施种植、特色林果、草食畜牧3 大主导增收产业。 截至目前,全市投入到户产业扶持资金4315.83 万元,扶持3023 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全市羊存栏量68.7 万只,同比增长 1.1%,出栏 37.1 万只,同比增长 4.3%; 牛存栏 0.84 万头,同比增长6%,出栏 0.17 万头,同比增长13.3%; 鸡存栏28.8 万只,同比增长15.8%,出栏13.7 万只,同比增长15.8%;猪存栏2.04 万头,同比降低7.4%,出栏1.26 万头,同比增长2.9%; 安排资金2591.78 万元,用于扶持3837 户贫困户发展温室 316 座、拱棚 461 座,种植枸杞 0.41 万亩,种植食葵、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1.23 万亩,种植业到户资金占资金总额的63%。 全市贫困户户均养羊达到10 只以上,贫困户主导产业达到10 亩以上,贫困村主导产业覆盖率达到92%以上,种养殖主导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核心,玉门市按照 “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 的发展模式,积极创新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收益、务工取酬、订单销售等方式为主的带贫模式,对已注册建成的251 个种植业和113 个养殖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产前、产中、产后融合发展的联动机制,有效解决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分散收益、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质量,辐射带动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截至目前,玉门市投保省级肉牛保险221 头,投保率108%; 肉羊保险12113 只,投保率110%; 全市贫困户共养殖育肥猪 103 头,投保率 100%; 鸡保险 4185 只,投保率 100%;设施蔬菜保险232 亩,投保率50%。 “一县一品” 保险品种枸杞投保 6577.8 亩,投保率为 93.9%; 蜜瓜保险 189 亩,投保率为63%; 藜麦12 亩全部参加保险,投保率为100%。
结合农村 “三变” 改革。 因地制宜打出 “光伏生财”、资源开发、绿色有机牛羊标准化创建等 “组合拳”,采取 “支部+合作社” 的模式有效流转土地1.68 万亩,扶持贫困户种植甘草、板蓝根、制种花卉等作物,养殖牛、羊、芦花鸡、鱼等家禽,汇集合力共铺集体经济 “来钱路”,切实增强基层组织自身的造血功能。
一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组成政策宣讲组深入村组,累计开展种植业技术培训、政策宣讲和典型引领活动17场次、1020 人次,现场指导 5 场次、135 人次。 培训覆盖到全市12 个乡镇59 个行政村,鼓舞贫困户增强斗志,树立发展信心,摒弃等、靠、要等不良思想。 二是通过采取媒体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干部入户帮扶等方式,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每周二、四晚,玉门电视台持续播放 《三农新天地》 栏目,对农业实用技术和脱贫致富带头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把扶贫政策送到田间地头,让贫困群众知晓政策。 三是采取 “请进来、送出去”、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和参观考察结合等方式,培训全市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
玉门市针对现有扶贫产业覆盖不到位或扶持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状,制定 “五小” 产业扶持方案,大力发展小家禽、小养殖等 “五小” 产业,截至目前,全市贫困户发展 “五小” 产业2274 户,五小产业扶持资金达到1146.8 万元,其中发展小庭院经济703.466 万元,发展小家禽442.68 万元,发展小手工2 类0.7 万元,扶贫成效显著,贫困户在去年的基础上经济收入增加193.8095 万元,树立了典型示范户83 户。
今年玉门市按照 “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的经营理念,通过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申报“三品一标” 产品认证。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 10 个、无公害产地 16 个、绿色食品 15 个,祁连清泉羊羔肉、玉门枸杞、赤金韭菜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新申报绿色食品9 个,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证书9 个。
玉门市9 个贫困村土地盐碱严重,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依靠市级薄弱的财政资金改善难度较大。
发展种养殖增收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贫困户对发展产业有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1]。
玉门市贫困户老弱病残居多,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拙,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下一步玉门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盯 “两不愁三保障” 突出短板和明显弱项,聚焦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突出产业扶贫,抓实抓细 “一户一策” 措施落实,巩固脱贫成果,提升发展水平,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力争实现剩余16 户56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针对贫困村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在加大土壤改良、种植绿肥、拉沙压碱、浇水水排碱等措施设施的同时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加快实施土地改良、水电路渠等项目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有效改善贫困乡村和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大力扶持贫困村群众发展特色林果、养殖业等增收产业[2]。
一是优先发展枸杞产业。 依托枸杞小镇建设,重点在花海镇、下西号镇、黄闸湾镇、柳河镇、柳湖乡、独山子乡、六墩镇等乡镇发展枸杞,积极培育推广适宜本土的优良品种,抓好规范化种植,打响玉门枸杞品牌。 二是规模发展人参果产业。以清泉乡戈壁温室人参果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人参果产业。 三是持续发展设施蔬菜。 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引进和推广高效优质新品种,建成一批戈壁农业产业园。 四是加快发展畜牧业。 创建4 个有机绿色牛羊肉生产、加工示范点,实现畜牛羊肉70%的出栏由活体变为产品销售。
把产业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紧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 每季度开展贫困户农业科技培训不少于6 场次,通过现场指导、结对帮带、产业指导员现场指导等形式为贫困户提供种养业技术指导、脱贫攻坚政策、市场信息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