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 225400)
为了提高肉鸡成活率,首先需要合理选择场址并进行科学布局建筑,然后引进优质雏鸡和购买全价颗粒饲料,是提高肉鸡成活率的基础条件。同时加强饲喂和饮水管理,供给舒适的环境条件,促使鸡群体质强壮,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在日常生产中应做好预防疾病工作,进一步提高肉鸡成活率。
应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便、阳光充足的区域建造鸡场,同时要求远离居民区、屠宰场和化工厂,这样有利于完善防疫体系,避免发生交叉污染或水质受到影响而诱发鸡群发生疾病。并且要求交通便利,以便运输饲料和销售肉鸡。
为了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体系,按照防疫要求合理布局场区的建筑,首先将整个场区分成3 个区域: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处理区,并且各个区域之间需要用围墙隔离,每栋鸡舍之间应有5m 以上的间距,设置净道、污道和排水沟,最好硬化所有路面便于消毒处理,不能硬化的地方需要铺设大石子,有利于控制杂草生长和老鼠出入,切断疾病传播途径,防控疾病发生[1]。
雏鸡质量是提高肉鸡成活率的基础,在引种前必须充分掌握种源场的详细情况,确保鸡雏质量,不携带流行性疾病和垂直传播性疾病。如果雏鸡质量不好:腹部吸收和脐部愈合不良,容易感染病菌发生疾病,再加上雏鸡本身体质较弱,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差,这样不仅在育雏期容易发生死亡较高的情况,而且整个生长期采食量和生长速度都会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鸡群增重和经济效益。建议优择抗病能力强、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的肉鸡品种来饲养,同时保证雏鸡没有病菌感染处于健康水平。
肉鸡生长阶段不同对饲料营养水平的要求也不同,提供优质全价的饲料,满足其快速的生长需要。饲料配方最好按照肉鸡饲养管理指南上营养标准来配制,在保证营养达标的基础上选用当地价格便宜的原料来加工生产质优价廉的全价料。最好使用全价颗粒饲料,这样可以促使肉鸡在育雏期采食更多的饲料,提高生长和增重速度,同时饲料经过熟化不仅容易消化和吸收,增加饲料利用率,还可以杀灭或减少饲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肉鸡与病菌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肉鸡成活率。严禁给肉鸡饲喂霉烂变质或质量较差的饲料,否则会直接影响肉鸡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2]。
肉鸡引种进入鸡舍后应立即采食全价饲料,需要在雏鸡到达前就在料盘添好饲料,刺激雏鸡尽快采食和消化系统的发育。试验证明,雏鸡采食越早消化道绒毛发育越好,一周末消化道绒毛发育程度相当于入舍时的600 倍,由此可见,尽早采食对提高肉鸡成活率非常重要。
前1~2 周采用少量多次的饲喂方式,刺激雏鸡尽快找到饲料和增加采食量,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减少饲喂次数,一般前3d 每天饲喂6~8 次,3~7d 每天饲喂4~6 次,以后逐渐减少到每天饲喂3 次即可,饲喂量应根据肉鸡生长速度逐渐增加,在满足肉鸡食欲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饲料浪费。
雏鸡进入鸡舍后在采食的同时应开始饮水,避免雏鸡长途运输或天气炎热发生脱水现象,育雏期水温要保持在20℃左右,不能给雏鸡提供较低的水温,以免降低鸡只体温引起的腹泻等症状。第一次饮水中可以添加复合维生素和葡萄糖,有利于补充雏鸡体力和抗应激能力,前3~4d 饮水中可以添加广谱抗生素,防止雏鸡受到细菌感染。每天应定时清理和消毒真空饮水器,确保饮水干净卫生。每次添加饮水应适宜,切忌一次加入过多,放置时间太长容易受到病菌污染,进而引起肉鸡发生各种疾病[2]。
提高肉鸡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保证环境条件适宜,尤其是温度更为重要,一般要求前3d 保持在32~33℃,4~7d 为30~32℃,然后每天降低1~2℃,一直下降到21℃左右为止。同时,降低舍温应根据肉鸡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可盲目降温或致使温差太多。
控制好鸡舍湿度,要求育雏早期湿度为65%~70%,以后逐渐降低到55%左右即可,保证鸡舍湿度适宜,对控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支原体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为此可以有效提高肉鸡成活率,许多肉鸡发生球虫病均是鸡舍湿度较大引起的,尤其是垫料平养鸡舍必须重视湿度管理,避免湿度过高引起的腿部病变和霉菌毒素中毒症状。
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密度、通风和光照,育雏期密度维持在40 只左右/m2,随着鸡群生长逐渐降低饲养密度,到生长后期密度降低到15~20 只/m2。做好通风管理,肉鸡新陈代谢旺盛,对氧气需求量较大,在保证温度适宜的前提下尽量增加通风量,有利于降低舍内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减少鸡群发病机会。光照对雏鸡的影响较大,在育雏早期光照时间应为23h,强度为30lux,促使肉鸡尽快寻找饲料和饮水,并尽量采食更多的饲料来增强体质。
肉鸡生长速度很快、体重增加较多,需要随着鸡群日龄的增长采取分群饲养,尤其到生长后期,肉鸡个体之间会发生较大差异,必须按照体重、强弱或个体大小进行分群,并且及时挑出病弱残鸡进行淘汰,避免污染环境成为疾病的传染源。每个小群内的肉鸡相差不大,保证采食、饮水均衡,出栏时体重相对均匀,提高经济收益。同时及时分群还可以降低饲养密度,避免鸡群发生啄癖、腿病或呼吸道疾病,确保鸡群健康状况[3]。
在生长后期肉鸡新陈代谢旺盛,需要大量的氧气来帮助机体转化能量和蛋白质营养。需要控制好鸡舍的环境条件,保持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加大通风量,保证舍内空气质量,避免肉鸡发生猝死和腹水症状,降低鸡群死亡率。通风本身属于消毒,可以将病菌排出舍外,减少病菌含量。同时,通风良好的情况下一般舍内湿度较低,病原微生物繁殖减缓,进一步降低鸡群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和感染疾病的机会。
肉鸡感染疾病是引起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必须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首先保持舍内环境卫生清洁,笼养或网上平养鸡群需要每天定期清理粪便和污物,并进行地面冲洗和消毒,垫料平养鸡群需要保证垫料干燥干净,每天定期翻动垫料或更换潮湿板结垫料,这是预防肉鸡爆发球虫病的最基本措施。同时每周带鸡消毒2~3 次,每周对舍外环境消毒1~2 次,有效杀灭或消除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
根据鸡群生长阶段不同,在关键周龄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广谱、高效、无残留的抗生素来预防疾病发生。每天认真观察鸡群状况,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降低鸡群死淘率[3]。
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优质的雏鸡和饲料来饲养,采取科学的饲喂和饮水管理,促进肉鸡尽快采食和饮水,增强鸡群体质和免疫力,同时控制好环境条件,给鸡群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避免生长后期发生腿病和腹水症。在日常生产中应预防疾病发生,确保肉鸡健康水平,提高肉鸡成活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