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宝
(黑龙江省黑河市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164300)
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也给许多猪只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其中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是生猪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关节病,是由于猪滑液支原体所致,是一种在母猪体内长期存在的病原菌,这种病原菌主要分布在母猪口鼻腔及咽喉的分泌物中,非常容易传染给仔猪,通常仔猪在4~8 周龄最容易通过母猪感染这种疾病。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疾病对猪只致死率并不高,但传染性非常强,患病猪只的关节出现僵直及肿胀情况,严重危害猪只行走,进而影响猪只采食及生产性能,降低生猪养殖效益。下文将对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症状诊断及相关治疗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生猪的科学健康养殖带来帮助。
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主要传染源来自长期携带病原菌的母猪,滑液支原体在母猪口鼻腔及咽喉部位的分泌物中长期存在,通过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可以导致病原菌传播,同时还可以在被病原菌污染的物体之间传播。患病猪只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均可将病原菌排出到外界环境中,造成污染,进而出现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疾病的传染,最常见的是猪只饲养圈舍围栏及饲养用具、器械等。仔猪在4~8 周龄处于易感阶段,同时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传染情况与猪只养殖环境和猪只养殖密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
健康猪只通过鼻腔感染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病原菌后,通常经过2~4d 病原菌便可以到达血液,引起菌血症,出现菌血症的猪只在7d 左右关节部位并会开始出现病变情况,首先是出现关节炎症反应,猪只关节内部出现大量滑液囊支原体,患病猪只症状恶化通常在12~24 周龄,患病猪只开始出现跛行情况,跛行的腿可能是单条腿或多条腿,患病猪只后腿出现病变情况时会出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的情况,发病的腿出现弯曲,猪只将体重压力转移到另外一侧。后续猪只会出现跪行情况,关节出现明显的肿大,主要体现在腕关节的背面或跗关节的侧面。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急性发病猪只通常在3~10d 症状得到缓解,也有部分猪只症状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疾病的死亡率通常在50%以下,死亡导致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无法采食造成的饥饿死亡[2]。
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猪只腿部关节部位呈现关节肿胀及增生的症状,患解剖病猪只可以发现,猪只关节滑膜有充血现象,同时关节滑膜表面出现少量的纤维性物质,滑膜液出现以长增多,滑膜液中包含大量的褐色物质,多是由于纤维性液体及血液混合而致。患病猪只关节周围出现水肿情况。慢性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关节膜增厚,关节膜表面纤维化,患病猪只的腕关节颅面及跗关节断肌面和外侧面可能出现假性囊肿或胼胝体现象[3]。
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病原学诊断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出现发病猪只通过临床症状和外观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后进行实验室确诊。
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是对患病猪只关节腔中的液体进行病原菌分离诊断。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病原菌诊断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患病猪只鼻腔分泌物和淋巴结组织物进行病原菌分离,分离后将病原菌或组织物接种在含有素牛心汤的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72h,可以发现培养基中出现颗粒状物质。若将病原菌或组织物接种在固态培养基中,37℃下培养72h 后可以发现培养基上出现油煎蛋状的菌落形态。
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将患病猪只的分泌物或组织样品经过处理后提取DNA,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确诊。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得到准确结果,缺点是对设备、操作条件及操作水平的要求较高[4]。
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给患病猪只应用抗菌药物,在感染猪只出现疾病症状的24h 内应用抗菌药物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患病过程中再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难以获得良好的疗效。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常用治疗药物有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及恩诺沙星等。药物的使用方式推荐使用注射治疗效果更佳,使用药物拌料中也有一定的疗效,其中泰妙菌素的疾病治疗效果最好。母猪的病原菌净化工作也可以采取这些药物治疗。
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预防措施可以通过常见抗菌性药物进行,但理想的预防方式还是需要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来实现,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容易出现药物残留,同时还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从源头入手,在猪场引种时进行严格检疫,同时在引种后将猪只隔离饲养1 个月,观察猪只的健康状况,确保猪只健康后再将其混群饲养。圈舍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定时消毒,及时清理栏舍中的粪便,保持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5]。
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是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关节病,对于生猪的生产性能及健康状况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需要从源头开始杜绝这种疾病,继而做好相关防范措施,保障猪只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