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丽
(甘肃省城关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730030)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发病率非常高且危害极大,很容易传播和感染。 倘若在猪养殖过程中流行性腹泻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通过有效研究以明确该病毒致病机理和危害,为猪养殖户提供有效建议,使得其在养殖过程中能够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因而,在现阶段防控过程中,需要求相应工作人员加强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认识,充分意识到其工作的必要性,维持猪肉市场稳定。
流行性腹泻病毒首次出现于1971 年,该病毒属于正链RNA 病毒,是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目前没有较好的方式来控制和治疗。 一旦猪感染上该病毒将出现呕吐、腹泻和脱水等现象。 病猪精神沉郁,食量减少,体重骤减。 该病在新生猪仔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刚出生几天的幼猪倘若感染猪流行性腹泻会经历严重腹泻,脱水死亡两个阶段,而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周。 倘若成年猪感染该病毒,如果及时发现,且能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能有效控制病情。 加强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控制工作,能有效控制成年猪发病率,且能大大降低成年猪的死亡率。 但由于该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需要加强重视程度。
该病毒是一种独立的传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染物质相对较多,可以通过排泄物、污染物等方式进行传播且危害性极大,死亡率较高。 受感染的猪都可以作为传染源,再加上受到养殖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倘若水槽和墙壁得不到有效的杀菌消毒,会引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播。 若没有经过合格的检查,将带病猪肉上市,将带有该病毒的污水肆意排放,都会严重影响养殖场安全稳定[1]。 该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同一个猪圈或相邻猪圈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更大。 发病猪与健康猪接触过程中也会引发病毒传染。 而在大部分养殖场中,常常通过自繁自养的模式来生产幼猪,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流行性猪病毒传播的概率。 同时在大部分农村养殖场中,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在饲料管理和排污设备方面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扩散提供了一个契机,扩大了病毒传染的范围。 猪仔、育肥猪发病率高达100%。 倘若已治愈的病猪再次感染病毒,会引发病毒突变,而先前的治疗方式已不适用。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播的效率相对较快,发病率极高,在现阶段猪养殖过程中,则要求相应养殖户能做好管理工作。 通过有效的饲料管理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有效避免病毒传播。 将粪便和猪没有吃完的饲料和饮水经过无害化处理,以及时消灭其中的病原,从源头上加强控制。 为了降低猪仔染病率,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猪仔与成年猪在一起养殖的时间,提前断奶,有效减少猪仔感染病毒的机会。 而在引种过程中,要通过严格意见程序和隔离饲养,保障引种安全。
养殖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相应消毒工作,通过防疫消毒,减少动物感病率,同时有效避免因动物之间的消化道传播加大病毒感染概率[2]。 这就要求相应养殖户能不断规范养殖模式,坚决杜绝将猪与其他家畜一起饲养。 同时还要加强猪圈舍消毒工作,根据 《动物防疫法》 加强防疫工作。 为全面加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防范工作,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求相应养殖户通过免疫接种增强猪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 除了做好上述相关工作外,在猪养殖过程中还需要全面加强病毒治疗工作。 当发现猪感染该病毒时,首先要做好相应隔离工作,将发病猪与正常猪有效隔离,进而切断病毒感染途径,降低发病频率。 通过隔离观察饲养,在保障正常猪无病菌感染时再一起喂养。 做好发病猪紧急免疫工作,为其提供易于消化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为避免出现脱水现象,可以及时口服补液盐,以有效减轻发病猪的发病症状,为后期治疗做准备。
总之,在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防控工作逐渐深入。 而在实际病情控制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的探讨,以充分掌握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特点,加强病毒防治。 通过有效的预防和防控工作,降低动物发病率,同时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