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春
(西藏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西藏 昌都 854000)
青稞是藏族人民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西藏地区也具有十分悠久的种植以及食用历史。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产量,即需要能够做好种植技术的把握与应用。
青稞对土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西藏的很多地区当中种植。在具体整地当中,根据土壤、气候以及种植制度的不同也存在差异。旱地方面,需要在休闲期根据实际降水量进行深翻处理,在冬季做好保墒工作。在具有较好水肥条件的区域,则可以在整地施肥工作进行的同时,将适量的灭草药剂加入到其中。可以说,种植工作之前的整地工作,对于播种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是保证高产、稳产的关键。
对于早播的青稞来说,具有发达的根系,容易入土,能够对深层土壤的养分、水分进行充分的吸收,对于植株的健康生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青稞种植在高寒区域,早播处理对于成熟与收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避免在种植后期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是实现稳产目标的关键举措。在实际播种当中,青稞播种根据所处地区海拔高度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3至4月的上旬是播种的主要时间。在对适合播种时间确定后,在当天日出前、地表解冻层大于5cm后既可以进行播种。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需要能够积极组织相关组织做好抢种,在适时早播的情况下使根系能够从中获得快速的生长发育。
在播种工作进行前,要对播种机进行认真的检修,做好播种量的调整,保证种子的均匀性,同时做好现场控制,保证不存在断行以及漏播的情况,实现苗齐苗全的目的。在完成播种后,需要对地边、地角以及地头断头漏播的补种工作。在出苗后,需要对基本秒数间教师的检查,以为为以及对田间进行管理。对于出苗情况过于密集的区域,则可以对养分、水分的投入进行适当的减少,避免幼苗出现徒长的情况,同时做好群体控制,对幼苗茁壮生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其能够在抗倒伏、穗大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相反,对于出苗情况过稀的区域,则可以做好日常水肥管理,使其具有更好的生长状态。
该项工作开展的意义,即是对合理群体结构进行建立,保证青稞获得稳产以及高产的目标。该项工作开展中,在保证主茎成穗的同时,保证具有一定比例的分蘖穗,对群体同个体间的矛盾进行妥善处理,以此在保证群体获得良好生长空间的同时,使个体能够从中获得好的发育,对两者的协调统一目标进行实现,或者更高粒重、株桩的植株,进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在合理密植工作当中,即是需要充分结合土壤肥力、施肥水平以及品种特定做好播种密度的控制,做好精量播种,满足实际种植需求。
在相关除草剂推广应用、不断改进施肥方法的过程中,田间管理工作在此当中也获得了精化处理,在该情况下,即能够将劳动力从繁琐的田间管理工作当中得到释放。在具体工作中,主要的内容包括有看苗、管水、防病以及追肥等,同时做好贮藏与收获工作,以此保证青稞在质量、产量方面具有好的表现。在田间管理中,需要能够在5叶期进行一次除草剂以及灭蚜剂的喷施,避免杂草在此当中出现竞争营养的情况。在拔节至孕穗期,即需要能够做好追肥处理,做好防病药剂的喷施,做好病害的预防。在孕穗、齐穗期做好致病防虫工作。
在种植过程当中,当青稞总体成熟率在90%~95%之间,青稞籽粒进入到蜡熟后期阶段时即可以进行收获,收获时间的把握十分关键,如果没有及时收获,则可能因此影响到青稞的品质与产量。一般来说,黄熟期是最好的收获时间,此时,青稞的穗粒与茎叶都变黄,含水量在20%以下,有利于脱粒,且能够脱粒完全。在收获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晾晒处理,以此起到降低水分的效果,同时对糠壳进行及时的扬去,之后将其进行装袋处理,做好贮藏工作。
在青稞种植中,主要的病害有:第一,条纹病。这是一种真菌病,在整个青稞发育阶段当中,都有可能受到感染,以菌丝体形式在种子内潜藏。在种子播种发芽后,植株同菌丝体之间则将形成共生关系,在进入到叶片当中后发病。对于该病症,可以使用抗菌剂在播种前进行拌种,具体方式,即是使用80%“402”抗菌剂按照种子质量万分之一用量同7%种子质量的水进行混合,之后将其对种子进行喷洒,经过均匀搅拌后堆放12~24h,并在2d之后播种;第二,黑穗病。该病症会对青稞的穗部造成危害。就目前来说,该病症的防治方式即是使用多菌灵进行闷种。具体方式,即是使用25%多菌灵500g,同5kg水搅拌均匀后在种子上喷洒,在经过6h堆闷处理,种子完全被药液吸干后即可以播种;第三,虫害。虫害主要为蚜虫以及麦秆蝇,在青稞种植当中,需要在适当时间做好杀虫剂的喷洒,以此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在避免发生病虫害的情况下,降低虫害对青稞对品质、产量的不利影响。
青稞是我国西藏地区的主要粮食品种,也是当地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保证青稞种植的品质、产量,对于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上文中,我们对西藏青稞种植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青稞种植当中,需要能够结合地区实际充分做好青稞种植技术的把握与应用,不断提升青稞种植的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