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兰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2020-12-16 08:59刘绍飞覃龙江吴尚川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保护区社区资源

刘绍飞,覃龙江,吴尚川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荔波 558400)

我国自然保护区在数量、类型、结构上已基本满足了自然保护的需要,多数保护区在建立初期都走“只管投入不顾产出”的建设模式,主要表现就是保护区的经济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导致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呈现出严重的区域性贫困现象,容易引起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严重阻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这种现象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保护区表现尤为突出。西部喀斯特地区是“贫穷”的代名词,近些年茂兰保护区当地社区通过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得到很大改善,当地也于2019年通过脱贫第三方验收并成功出列,但发展基础较弱,仍有部分返贫致贫风险。

1 茂兰保护区基本情况

茂兰保护区地处贵州省荔波县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 0 7°5 2′1 0″~1 0 8°0 5′4 0″,北纬25°09′20″~25°20′50″,南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保护区始建于1986年12月,1987年升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0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海拨1078.6m,最低海拔430m,总面积212.85km2,森林覆盖率达88.61%,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查明高等植物241科870属2199种;有脊椎动物430种,其中兽类61种、鸟类249种、两栖类34种、爬行类47种、鱼类39种;昆虫多达184科1468种。茂兰喀斯特发育丰富,类型多样,漏斗、洼地、槽谷、瀑布、喀斯特潭、湖泊、地下河天窗、喀斯特泉、森林沼泽等稠密分布,已发现地下洞穴200多个。区内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

2 社区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社区经济现状

2.1.1 行政区域和人口现状

茂兰保护区涉及3乡(镇)14个村96个自然组,2610户,总人口10884人。按民族分,布依族5572人、水族3052人、汉族1529人、壮族380人、苗族23人;按所在功能区划分,核心区96人(已2018年全部生态移民到区外)、缓冲区571人、实验区4172人(其中生态旅游区994人)、保护区外围6045人。从人口文化程度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1人,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320人,初中文化程度2370人,小学文化程度4933人,文盲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3240人。

2.1.2 可利用开发经济资源

茂兰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很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叠彩纷呈,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有十分丰富的可利用开发经济资源。(1)土地资源:水田9768亩,人均0.9亩,旱地3165亩,人均0.3亩;(2)旅游资源:喀斯特原始森林,丰富的物种资源、奇特的水文地质岩溶、多彩的民族文化、浓厚的红色文化具有极高的生态旅游价值;(3)中草药资源:石斛、金线莲、淫羊霍、灵芝、大血藤、板兰根等上百种珍贵中草药材可开发利用;(4)竹资源:1000多亩,150万余株竹类可作竹编工艺优质原料;(5)野生梅资源:1万余亩野生梅资源,既可赏梅,也可以开发青梅系列旅游商品。

2.1.3 社区主要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以种养殖业为主,旅游服务业和劳务输出为辅,年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农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黄豆等粮食作物(年人均粮食250~350kg,亩产值300~600元),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还发展种桑养蚕和百香果产业,部分群众还通过资助发展中草药白芨和食用菌黑木耳种植。养殖业主要是牛、猪、鸡、鸭、羊等传统养殖。近几年,茂兰生态旅游区及周边的群众还参与旅游接待,并加工生产一些旅游商品出售,至今已发展到近300户,年均收入增加5000元,经营得好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产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收入少

目前社区经济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且喀斯特山地土壤多贫瘠,生产力低下,原始、单一的经济作物(水稻、玉米、黄豆)产值很低,野生动物损害庄稼现象时有发生,使农民本已微薄的收入雪上加霜。民族手工艺、中草药种植、生态旅游为辅的经济活动还处于发展再探索阶段,多种经营收入少,社区受益面较窄,抵御风险能力差,难以全面提高群众收入和幸福感,部分群众仍有返贫致贫的风险,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

2.2.2 政策性投入不足,加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社区群众靠山吃山的陈旧习性还很顽固,政策引导不足,剩余劳动力闲散,没有稳定的农业以外的经济收入,闲散劳动力还会加剧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林区、社区的和谐发展。缺乏固定的政策专项补助,很有限的输血式补助已经难以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国家生态效益补偿除了保障日常资源保护需要,仅能象征性补助社区群众发展公益事业,对扶持社区经济发展作用甚微,且国家的补偿标准保护区低于区外,这与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的急迫需求相矛盾,影响群众对保护区的支持度下和满意度。

3 社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保护为目的、以发展为手段、通过发展促进保护,解决好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使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得到共同发展。合理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提高保护区和社区自身经济实力,逐步实现以区养区,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4 社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4.1 建立政策、制度保障,确保社区经济的合法地位

保护区的社区经济发展不能只靠保护区管理部门来完成,要从国家层面强化大政府、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区社区经济建设的高度意识,从长远和全局性角度寻求发展。通过建立国家层次的保障机制,在制度上确认社区经济发展在自然保护事业中的合法地位,确保国家的自然保护战略与社区经济发展保持一致。在法律框架内明确社区的权利和发展机制,使保护区建设规划和社区经济发展项目衔接起来, 而不是靠单一项目、短期投人或临时性安排来延续发展。

4.2 寻求政策资金稳定支持,保障社区经济的基本需求

茂兰保护区的群众为地方及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应从政府层面出发,将保护区经济发展列为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设立专项的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资金, 切实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建议:(1)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当地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本着“生态环保、布局合理”的规划原则,对区内道路和村庄建设等进行统一规划,并适宜进行生态移民,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2)建立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及充足的专项资金,在至少保证区内补偿额度与区外相同的基础上,应增加补偿额度,体现保护区生态贡献的实际价值。一方面为了保证生态保护的资金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充分满足社区经济发展中公益事业的合理需求,让群众全心全意支持保护事业。(3)应建立野生动物损害庄稼补偿资金实施办法,并明确财政专项支出,将社区群众的农业经济收入损失降到最低,消除群众的不满情绪。(4)设立生活、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基金,将所有社区群众纳入国家低保,特别增加核心区、缓冲区困难群众的补助额度,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在现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保护区困难群众的补助额度,切实保障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用教育基金大力扶持社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知识改变经济困境。

4.3 调整产业结构,争取社会项目投入,开发可利用经济资源

在政策性投入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单一的原始农业经济模式,争取社会项目资金和先进发展理念的投入,开发利用经济资源,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实现社区群众增收致富。发展项目建议:(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利用已引进的外来旅游投资经营平台,每年安排必要的社区旅游培训经费,加大对社区群众旅游服务(导游、餐饮、住宿)技能培训和引导,增强群众对旅游的参与度,增加旅游经济受益面。(2)充分利用当地旅游经济日见良好的发展形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打“世遗牌”,实现世遗经济价值最大化,促进社区经济大发展。将石斛、白芨等仿野生种植的中草药进行深加工和包装,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利用好丰富的竹资源,大力发展竹编工艺经济;利用多年打造的梅文化,进行青梅资源深加工;社区内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如布依族和水族,有种棉、纺纱、织布的传统,大力发展如土花布床单、花腰带、手工绣花鞋垫、手编工艺背带、围腰等民族文化深加工,使其成为社区旅游经济的重要形式;对保护区原生态的鸡、鸭、鱼或精品水果、食用菌等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变成旅游商品出售,增加群众收入。

猜你喜欢
保护区社区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社区大作战
我给资源分分类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