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红
(山东省郯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郯城 276199)
玉米种植技术和玉米最终的产量和品质息息相关,因此玉米种植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显得越来越重要,是促进玉米相关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如今普遍应用的玉米种植技术,目前来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从事玉米种植的农户平均年龄较大,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大都依靠长期以来的种植经验进行种植。一方面,由于很多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足,更为高产的玉米种植新技术难以得到快速普及,无法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受素质能力限制,很多农户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难以提升。
很多玉米种植技术实际上正处于发展阶段,尚不够成熟,和很多农业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在这样或那样的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这些技术也许同样能达到作物增产的效果,但依旧需要面临一些风险,还不具备广泛普及和应用的价值。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玉米的产量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贯穿玉米种植各个环节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如今很多成熟的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和推广,虽然存在一定的推广难度,导致应用面不广,但仍然显著提高了玉米的单位产量,证明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价值。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玉米一般种植技术相比,不仅能够在保证玉米品质的同时,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还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在进行玉米播种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地。一方面,种植环境附近不能存在城市生活垃、污水、工业排放地等污染源,否则很容易导致玉米品质和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绝收;另一方面,在选择种植环境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玉米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尽可能为玉米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环境。选择合适的种植环境,是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基础之一。
玉米的根系较为蓬松,因此土壤是决定玉米最终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杀菌杀虫。通过杀菌杀虫,不仅能达到预防病虫害的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的肥力。同时,在播种时要确保合理的播种密度,如果播种密度不均匀,会造成养分供应出现差异;如果播种密度过小,会导致玉米产量的上限减少;如果播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养分供应不足,生长空间受限,同样会影响到玉米的最终产量。
3.3.1 中耕
中耕指的是对土壤进行浅翻,让种植地的表层土壤更疏松。一方面,中耕的同时也能完成除草工作,确保了农作物的养分供应和水分供应不会被杂草影响;另一方面,经过中耕的土壤物理性质会得到显著改善,不仅透气性更强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温度。同时,中耕也能让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有所提升,让农作物获得更充沛和全面的养分供应。对于农作物栽培技术来说,中耕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3.3.2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一直是农作物栽培技术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着农作物最终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很多农户在进行田间管理时的水肥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盲目施肥的现象。合理的施肥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肥力,让农作物得到更好的养分供应,但盲目施用肥料不仅容易对农作物造成损伤,还可能导致土壤结构劣化,甚至出现土地板结现象。在灌溉方面,要根据农作物对于水分供应的要求决定灌溉量,避免不合理的灌溉现象导致农作物受旱或者受涝。作为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决定条件,水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收获时间也会对玉米的质量产生影响,无论过早还是过晚进行收获,玉米的品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玉米按照种植时间可分为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和冬玉米,不同玉米收获时间各有不同,但无论哪种玉米,都需要确保在最佳收获期进行收获,同时也要注意在适宜的天气下进行收获,以免收获时间的选择影响到玉米最终的产量。
玉米的品种决定了玉米最终产量的上限,是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优化玉米品种,确保玉米产量增长,是每一个相关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今随着科学家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也在拔不断发展,对玉米进行品种改良的难度已经逐渐降低,因此改良品种就成为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
土壤的养分结构、物理结构等等因素都会对玉米最终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直接影响,而通过施肥就能有效改良土壤,让土壤更有利于玉米生长。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土壤的实际情况截然不同,通过传统的施肥方式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对土壤的情况进行更加精准的了解,从而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肥料配比,为玉米提供全面而充沛的养分供给。
在玉米生长过长中,田间管理是绕不开的过程,优化田间管理流程是实现绿色无公害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田间管理贯穿着农作物栽培的方方面面,从选种选地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优化,形成一套更完善更高效更科学的田间管理流程,进而实现绿色无公害玉米产量的提升。
如今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各种玉米新品种层出不穷,一些新品种由于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得到快速普及,这些新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对我国玉米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同时,随着一些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传统的耕种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同样影响着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影响规模。经过统计,目前我国玉米种植常见的病害有:黑丝穗病、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灰斑病、瘤黑粉病、弯孢叶斑病、土传病害、细胞性叶斑病等[1],常见的虫害有:玉米蚜虫、玉米螟等[2]。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到病虫害的预防,从而减少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通过病虫害防治,可以更好的确保玉米的产量不受到病虫害的威胁。
5.2.1 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方式
我国病虫害物理防治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属于较为成熟的防治方式,但也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潜力。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方式主要是借助众多的物理因素对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及生长的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如人工捕杀病虫害、晒种、药物浸种、毒饵诱杀病虫害、烧土消毒以及覆盖银灰色薄膜避免蚜虫侵害等[3]。病虫害物理防治方式一般都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优势,并且普遍具有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不会污染或破坏自然环境的优势。在实践中证明,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方式在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都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能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施用。
5.2.2 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式
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式是我国长期以来普遍应用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具有适用面广、见效快、效果好的优势,直到现在依旧是我国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之一。传统防治病虫害的方式就是化学防治,但是治标不治本,每年病虫害都会有所变化,其抗药性也会增加,甚至出现新的病虫害品种造成更大的破坏[4]。并且这种病虫害防治方式也很容易污染土壤或者水源、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过量问题。事实上,病虫害化学防治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有效果更好、污染更小的新的化学农药诞生。但在使用化学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仍然需要严格控制,避免盲目施用化学农药现象。
5.2.3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式
病虫害生物防治方式指的是通过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一直以来都是病虫害防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病虫害生物防治方式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天敌昆虫的保护利用、昆虫性信息素与不育性的利用、生物农药的应用、拮抗微生物和害虫致病微生物的利用、转基因技术抗虫抗病”等[5]。由于病虫害生物防治属于新的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仍然有着见效慢、作用范围小、容易受外在条件影响的缺点,但病虫害生物防治方式也具有效果持续时间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不会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势。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成熟。通过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结合合理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我国玉米的产量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能为我国粮食问题的缓解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