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就戴上近视眼镜,这让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张女士颇为担忧。听从朋友的建议,她开始问询一些提高孩子视力的保健品。胶囊的、冲剂的、口服液的;增高的、补钙的、益智的……儿童保健品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最近有媒体报道,近年来,为了给孩子在身高、智力、健康等方面提供助力,不少爱子心切的家长将各种儿童保健品送进孩子口中。然而,一些不法企业、商家也抓住了家长这种心理,以非法添加、虚假宣传、非法传销等各种手法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致使儿童保健品市场出现各种乱象。从消费心理来看,如果说老年群体容易掉入保健品的“坑”,主要是在保健品销售人员的各种情感攻势下丧失辨别力,那么部分家长对保健品的“迷信”,则与对孩子成长的过度呵护乃至紧张的心态不无关系。当然,保健品骗局和虚假宣传,不管是针对老年群体还是儿童群体,都说明整个行业的规范程度还有待提升。而与儿童保健品大行其道形成反差的是,当前专业的儿童用药却非常少。有人大代表早就呼吁,应该强化儿童用药的研发和监管,涉及儿童的,不管是药品还是保健品,都应该加以足够的规范,并满足社会的正常需求,整治儿童保健品乱象,疏堵并行是基本前提。
——去年高考结束不久,央视新闻频道披露了名为“安徽招生考试网”的网站涉嫌仿冒“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网,招揽院校投放招生广告从而进行商业活动。日前,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该起案件的调查结果,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对“安徽招生考试网”涉案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罚款5 万元。
经查,当事人于2014 年申请域名并用作经营,该网站与“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网域名主体部分及网站内容十分相似、产生混淆,对考生及家长产生严重误导。合肥市市场监管局认为,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已构成了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行为。有教育专家建议,对于这类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必须严厉打击,维护考生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家长及考生也需要主动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避免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据媒体报道,近日,河南新郑某中专学生曝光班级制定罚钱班规,上课迟到1 分钟罚款11 元,不掏钱需要做500 个俯卧撑。此外,不叠被子、寝室不卫生等也均要罚钱。班主任称,班规是学生提出来的,还没有实施。该校招生办表示,这个规定肯定不合理,已反馈给校长。
对此,有网友表示,学生犯错在所难免,犯了错也的确需要加以教育纠偏,可以适当加以惩罚,但不要过度,不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动辄罚款显然并不是最优解决办法。但愿更多师生能想出好办法,妥善解决问题,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健康成长。
——据报道,今年10 月,南京市交通管理局接到附近派出所的一起警情,称有10 名不同大学的大学生组成“受骗者联盟”与买卖驾照积分的黄牛发生了肢体冲突。当下,“买分销分”的市场需求很大,黄牛盯上了有驾照但没有车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思想单纯又没有经济来源,十分容易上钩。大学生卖分的过程中,不仅可能收不到钱,还有可能受到其他不法侵害。
对此,警方呼吁广大驾驶员抵制诱惑,上当受骗后积极报警,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和自身权益。
——近日,“跳绳成孩子入学第一道槛”的吐槽引发网友热议,由此引出的“体育培训班”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调查发现,随着体育计入中考成绩,相关体育培训班也变得炙手可热。不少小学生家长报班时会选择“中考项目”,为的就是“提前练习”。而培训机构也是“来者不拒”,有篮球培训班将年龄下限设置为4 岁。与此同时,有机构宣称一个月即可“速成”少儿运动专项教练。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家长选择体育培训机构要看教练员证书是否合规。而运动医学专家则提醒,对于儿童尤其是幼童,不建议过早进行体育技能类培训,大量、重复性动作可能会对肌肉骨骼造成损伤。
——“好课低价,错过再等一年”“满减购物津贴”“先领券再买课,每门好课立减50 元”……“双十一”的红火势头也燃烧到了校外培训领域,众多培训机构纷纷启动花式促销。在全网式的“双十一”促销和消费狂欢中,一些培训机构参与其中,并不太让人感到意外;对其利弊,还宜辩证看待。
虽说一些培训机构在符合平台运营规则和政府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参与“双十一”促销是正常的商业活动,但广大家长还是应该保持理性。一来,为孩子选择怎样的课外班,首先还是得根据实际需求,并遵循孩子意愿,而不是什么课程便宜就“买”什么;二来,商家对一些课程进行促销多是出于“薄利多销”的思路,但孩子的需求却相对固定,家长不能因为优惠力度大,就随意给孩子的课外培训内容加码。总之,培训机构“促销”越疯狂,家长越应保持克制,避免造成资金浪费和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