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也始终是个人所要追求的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人是教育的主题和实质。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具魅力的精神特质。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以及所凝聚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这些对大学生健康完整人格的养成都有巨大的价值导向和激励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提供了思想保证,还提供了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会产生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能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牢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真正明白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促其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道德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中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高校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积累、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通过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从而塑造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进行主流文化建设、巩固和发展主流文化的重要手段,担负着建构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责任,同时也担负着承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染力使大学生全面接受文化底蕴的洗礼,情感的陶冶,从灵魂上塑造自我,矫正行为,才能切实筑牢学生成才的基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全球一体化下的多元文化、多元思潮的冲击,使得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弱化,网络信息化时代及大众传媒对文化价值共识的消解,这些都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所倡导的崇高思想境界、价值观念、道德素养、革命精神、文化理念等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只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培育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高校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优秀思想。但在当今高校的现实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如大学生思想观念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缺乏了解和深入的学习,出现知行脱节等现象。而且高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机制。大多数高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很多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和特点,比如以“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则往往会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就业有明显帮助的外语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对就业“没有什么帮助”的“边缘”课程,还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方面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忽视了真正的人才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边缘化、附属化。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更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如何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价值的认识,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培育时代新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在的教育价值也是新时代理应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是要构建价值认同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引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的呼唤。而且也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认同机制的构建更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协调发展,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中才能够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
二是要构建教育保障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及其有效的传播,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保障机制。首先是需要丰富而优秀的文化资源作保障,尤其是开发历史性和时代性、政治性和文化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其次还要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度保障,靠制度调控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各相关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要素的整体效益,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创新载体平台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教育载体。首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学科性和意识形态性,在教材和专题讲授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显性课程及隐性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当然也可以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方式与方法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其次要加强第二课堂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有计划、多层次、多形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最后要充分利用微媒体和网络阵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更为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优势,通过微博、微信、网站、手机APP 等方式提升吸引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功能。也只有融入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中,并不断回应新时代各种挑战和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也伴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历史,既是一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和发展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和梦想史。实现新时代的伟大梦想,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都迫切需要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