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怡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积极鼓励旅游及借助旅游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通过数十年实践工作检验,效果显著。大多数贫困地区全面审视当地旅游资源,论证后认为可以依托旅游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本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创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本文就此展开论述[1]。
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助推村民脱贫致富。但大多数贫困地区群众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无法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如果群众观念可以发生改变,利用乡村旅游可以为当地贫困人口找到脱贫致富的渠道。同时,全面深入推行“开门迎客”理念,引入更多的思想,拓宽群众视野,切实转变群众的观念。
部分乡村贫困地区经济模式以单一小农经济为主,缺少拿得出手的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效益低,当地群众要想增收致富的难度较大,使得大量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展现自身历史文化底蕴,更有助于创新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极大成效,但中西部农村地区拥有大量贫困人口,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较大[2]。部分贫困地区存在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可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主动与已脱贫地区交流经验,招商引资,完善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经济,最终一定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调查贫困人口情况时,并没有彻底全面摸排群众情况,没有进行全面动员,一些困难群众直接错过摸排,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未能获得帮助。
同时,缺少公平的贫困标准识别评价体系。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测量隐形收入,无法准确掌握扶贫对象的收入。而相关部门通过收入衡量重大疾病致贫群体的方式不科学,高昂的医药费也会让他们无法应付。制定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也是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
旅游精准扶贫不能只依靠政府,还需要企业、群众等共同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实际过程中往往存在包干现象,帮扶主体单干没有调动社会积极性,无法发挥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
实际工作中帮扶的主要形式就是被动帮扶,帮扶以低保金或慰问品形式发放,使得部分贫困群众出现“不想脱贫”的思想,加之缺乏劳动技能无法通过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影响到帮扶效果。因此,虽然增加了一定的脱贫资金,贫困人口数量与生活成本增加使得帮扶效果并不理想。
贫困地区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政府财政上并没有这个项目的专门资金,当地群众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大、做强这个项目。实际上除了农村信用社及少数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少量间接性融资以外,其他直接融资渠道较为缺乏,缺少可持续金融支持,直接影响到相关项目的推进。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旅游行业高素质人才。现实中大部分贫困地区缺少这类人才,村民文化素质偏低且缺少有效指导,也没有足够资金吸引相关人员前来,本地人才也不愿意回到家乡。造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成为口号,缺少人才推进相关工作开展[3]。
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基础,城市要加大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当地政府需要整合与完善配套设施,提供配套服务措施,对旅游产业运作模式进行优化,构建旅游综合体,满足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给旅游者提供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服务。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措施:(1)逐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培育特色旅游品牌,城市旅游发展迅速,基于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转变景点定位方向,突出休闲意识,整体规划,依据不同景点塑造品牌形象,推行人性化服务。(2)在相关产业发展环节中融入旅游业,给旅游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提高旅游者消费水平,继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发展的基础就是人力资源,旅游大致需要三方面的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专业服务人员。专业管理人才决定行业发展,直接决定旅游的发展方向;营销人才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完成宣传,他们是开拓旅游市场的主力;专业服务人员则贯穿旅游整个过程,是旅游顺利开展的基础,与旅游者接触最多,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评价。目前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是从相关行业转化而来的,缺少扎实的理论知识,仅依靠相关行业经验来完成旅游的决策。培养专业性的旅游人才,提升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与服务能力,促进从业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充分利用高校培养与储备旅游人才,对旅游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提供足够数量人才保证旅游快速发展[4]。
就公共治理本身而言,它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发挥政府部门、民营部门的作用和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就乡村振兴而言,增加扶贫的主体对于整个工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公共部门应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组织带头作用,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私人部门应该明确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扶贫效果。对于自然人而言,需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民间扶贫组织。政府部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避免出现道德风险。
互联网和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因此在管理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改善扶贫效果。第一,使用公共管理技术改善扶贫的动员能力。具体可以利用传媒手段,达成扶贫工作的共识,从而进一步鼓励社会各个群体参与扶贫工作。第二,使用大数据提升扶贫的准确性。当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对贫困户的信息进行收集,从而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平性与透明性。第三,使用专业的技术进行扶贫。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需要将医疗、教育、法律以及农业技术等领域进行充分对接,从而在根本上为农民提供多元的致富途径,早日实现脱贫。
就当前的政策而言,扶贫对象本身需要申请才能获取相应的名额。这种方式需要依赖政府才能完成,因此表现出强大的依赖性。另外,政府工作烦琐,会影响扶贫的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公共治理的视角下,在民间培育专业化的扶贫外包组织,从而提升扶贫的专业性。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中介组织的产权问题,可以是公办、公私合营或者民办,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比产权更有意义。第二,中介组织的审计问题,在中介组织的构建中存在一定的委托关系,因此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所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中介组织需要主动接受监督管理,从而规范工作流程。第三,中介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因此中介组织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好信息的披露工作。
乡村振兴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暂时的脱贫,而是通过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在公共治理视角下,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工具进行帮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税工具。对于扶贫对象可以在税务减免上支持,从而为其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第二,货币工具。对于贫困户,相关机构在其经营创业过程中可以为其贷款开放绿色通道。第三,公共部门需要保护好农业粮食的生产,保证农民基本收入,避免其再次陷入贫困。
在进行精准扶贫时,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帮助每一位党员将农村脱贫视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人生使命。同时通过责任的细化,可以使每一项工作都能最快落实到位。
首先,基层党组织一直工作在脱贫第一线,对农村问题最清楚明白,也是作为脱贫“先锋”驻扎于此。若基层党组织自身责任意识缺乏,小到影响工作进度,大到影响脱贫效果,会对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次,各项工作落实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全面且无遗漏。村里的基层党员是党建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培养其责任意识不可懈怠,而且基层党员也是扶贫工作的受益者,因此可以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明确责任和利弊,从而发挥其在扶贫工作中的监督意识和提建议的权利,使其将扶贫工作视为自己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发挥工作才能,献言献计,提出更好的建议和计划,保证目标顺利达成。比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带领大家展开扶贫,要求基层党组织对当前农村经济和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掌握贫困的根本原因和限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以及下一阶段具体的工作目标,只有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发展目标,才能进一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速度,帮助村民改善生活状况。
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要结合当地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利用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旅游产业发展要形成地方特色,通过特色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更多行业发展,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