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胜
(辽宁省建昌县石佛乡动物卫生监督所 125300)
猪水疱病又称猪传染性水疱病,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1]。由于猪水疱病的传染速度较快,发病率高,对养猪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广大养殖户应对猪水疱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猪水疱病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该病毒在pH2.5~3.0 内表现稳定;对部分消毒剂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猪水疱病病毒对1%的氢氧化钠溶液、碘附溶液或强酸消毒剂与去污剂的混合液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猪水疱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见于春、冬两季。该病的传染源为患病猪、带猪水疱病病毒的带毒猪和隐性感染猪,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而该病的病毒不仅可通过猪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消化黏膜进行水平传播,而且还可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此外,在潮湿环境,特别是猪群密度大、卫生条件差、调运频繁等情况下猪水疱病易发病,发病率在75%以上,而死亡率较低。
猪水疱病的潜伏期为2~28d,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蹄冠、蹄叉、鼻盘、口腔和舌头上出现大量水疱。患病猪通常在发病后7~28d 内恢复正常[2]。
患病猪除了蹄冠、蹄叉、鼻盘和口腔等部分会出现大量水疱外,内脏与组织等也会发生病变,如弥漫性脑脊髓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此外,患病猪在接种猪水疱病病毒后1~2d 可观察到心肌病变,表现为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小坏死灶和坏死的肌细胞。
目前,猪水疱病诊断主要采用病原鉴定、血清学试验和生物学诊断等试验方法[3]。具体如下: (1) 病原鉴定: 猪源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等;(2) 血清学试验: 中和试验、ELISA 试验等;(3) 生物学诊断: 将患病猪的水泡液、水泡皮、抗凝全血样品或粪便等样品分别接种1~2 日龄和7~9 日龄实验小鼠,当1~2 日龄实验小鼠死亡,而7~9 日龄实验小鼠无明显症状时可判断患病猪患有猪水疱病。此外,养殖户在进行猪水疱病诊断时,应注意本病与口蹄疫和水泡性口炎的区别。
猪水疱病可通过加强猪饲养管理工作来进行预防。具体如下: (1) 养殖户应坚持“自繁自养” 的原则,避免或减少外部引种,以防猪水疱病的外部引入;(2) 养殖户应每天及时清扫猪生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3) 猪生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应采取无害化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4) 养殖户应选取优质的饲料饲喂猪只,加强变质、发霉的饲料流入猪场,防止猪群体质下降;(5) 在猪繁殖过程中,养殖户应对母猪进行疫苗免疫,保证母猪抗病能力;(6) 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养殖户应使用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猪舍进行定期消毒;(7) 养猪场制定严格的隔离制度,对疑似发病和患病猪及时隔离,防止疫病发展和蔓延。
目前,在猪水疱病治疗中未发现合适的治疗药物,但可使用高免血清等生物制品来进行治疗,使患病猪被动获得免疫,进而有效控制猪水疱病疫情的发展和蔓延。养殖户在治疗猪水疱病时,应在猪饲料中加入多种维生素、高蛋白物质和高能量物质等,以提高猪的免疫力。此外,养殖户还可使用板蓝根、黄芪、连翘、金银花和黄芩等抗病毒类中草药对猪水疱病进行治疗。
近年来,由于猪水疱病的报道病例逐年上升,养殖户受专业技术的限制,无法对猪水疱病进行有效防治。因此,本文通过阐述猪水疱病的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要点,并对猪水疱病的防治措施提出合理建议,期望为猪水疱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为养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