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
目前北京市西甜瓜春大棚生产处于嫁接育苗阶段,受近期全国疫情影响,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为做好西甜瓜前期管理,特提出如下生产技术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1.1 目前存在风险
育苗场技术工人短缺,嫁接育苗成为最大问题。若疫情持续发展,会影响春季的瓜苗供应。
受雨雪天气影响,设施内易出现低温寡照,从而导致猝倒病、立枯病等病害发生。
1.2 下一步生产技术措施建议
1.2.1 协调好嫁接育苗
各集约化育苗场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人员,延长工作时间;相关技术管理人员须统筹区域内各集约化育苗场开展人员协作,保质保量完成育苗计划,确保全市西甜瓜嫁接苗供应。
1.2.2 提高棚室温度并及时通风降湿
及时清洁棚膜,架设二层幕(保温幕),促进棚室温度提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早揭晚盖棉被,夜间进行增温,确保环境温度达到15 ℃。有条件的育苗棚每天可补光12 h。
1.2.3 喷施诱抗剂,提高幼苗抗寒能力
降雪导致室内低温弱光,幼苗根系吸收能力弱,叶面喷施碧护、芸薹素及氨基寡糖类诱抗剂,可有效缓解僵苗、促发根。
1.2.4 做好病害防控工作
低温高湿环境下西甜瓜苗期主要病害是猝倒病和灰霉病。防控猝倒病可选用恶霉灵、精甲霜灵、氟吡菌胺、氰霜唑、氟噻唑吡乙酮、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灰霉病可选用腐霉利烟剂、啶酰菌胺、吡噻菌胺、氟唑菌酰胺、异菌脲等药剂,施药时可加入嘧菌酯或者吡唑醚菌酯等保护剂,防控效果更理想。
(曾剑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西甜瓜创新团队)
目前全市西甜瓜生产日光温室茬口处于定植缓苗和伸蔓阶段,为做好前期管理,特提出如下生产技术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2.1 目前存在风险
雨雪天气影响棉被卷放作业,温室内形成低温寡照环境,影响植株生长。
管理不及时,温室环境极易出现“低温高湿”情况,已定植幼苗易出现炭疽病等病害。
2.2 管理措施建议
2.2.1 棚室温湿度管理
及时清洁棚膜,增加透光率,促进棚室温度提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早揭晚盖棉被,有条件的棚室可采取其他棚内增温措施。
2.2.2 科学防治病害
天气条件较好时,可用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叶面喷雾预防;发病初期,可选用4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等喷雾,7~10 d喷1次,连喷2~3次。
低温条件下,要尽量采用粉尘法或烟雾法施药,如常温烟雾机、热力烟雾机、弥粉机等施药器械,也可采用炭疽灵烟熏剂等进行定期烟熏施药,以降低棚内湿度。
(曾剑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西甜瓜创新团队)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食用菌生产的潜在影响,进一步稳定生产和保障供应,结合食用菌生产现状和近期气温先升后降的走势,特提出如下生产技术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3.1 目前受到的影响
受疫情持续及近期气温回升影响,食用菌产量上升,部分农户产品销售压力加剧。
生产用玉米芯等物资采购受到影响,重点企业逐步在复工进程中,但用工依然存在缺口。
3.2 下一步生产技术措施建议
3.2.1 关注天气变化,采取正确应对策略
天气晴好,食用菌生长加快,易造成产品集中上市,应注意控温、控湿;天气转阴,有雨雪,利于延缓菌株生长,但要防止病害发生。
3.2.2 多元化畅通流通销售渠道
随着北京市人口回流,部分企业复工复产,市场消费量将有所回升。在严格落实“新冠肺炎”防控有关要求的前提下,食用菌生产者应及时联系原有商贩,打通销售渠道。同时尝试利用微信、直播平台等开辟新的销售渠道。
3.2.3 均衡食用菌采收上市量
合理降低设施温度,避免食用菌生长过快,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或产品积压。及时采收食用菌产品,保证产品质量。针对大量上市的食用菌产品,可利用冷库设施进行预冷保鲜,延长货架期。
3.2.4 加大病害防控力度
随着食用菌生长加快,需氧量增加,要加强通风,防止畸形菇的发生。气温升高,也使得杂菌较为活跃,尤其是要预防平菇黄菇病的发生,生产上要使用雾化微喷补水,避免直接向菇体喷水,喷水后及时通风,减少病害发生。
3.2.5 推迟生产计划,延迟生产物资采购
在调节现有产量的基础上,适当推迟生产计划,以延迟生产物资采购,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
(魏金康,曹之富,贺国强,赵海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根据对顺义、大兴、通州、昌平4个区县羊肚菌生产基地的调查,普遍存在外地生产技术工人回程困难,各生产基地应立足生产自救,抓住近期气温稳步回升的有利时机,尽快刺激羊肚菌形成原基和做好原基分化、保育,以保障后期产量形成。
4.1 未发现原基形成的羊肚菌种植地块
应加大浇水量,采用在畦边沟内灌水,或用微喷、滴灌浇大水,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然后立即通风,降低土壤含水量至45%~55%,以刺激形成原基。使用覆盖物进行温度调节,控制白天温室内气温不超过25 ℃,土表温度在6 ℃以上。
4.2 原基已经形成的地块
继续覆盖黑色地膜或在畦面上利用拱形支架加盖黑色地膜,保持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在40%~50%。尽量保持棚内温度在10~25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空气流动速度为0.5~1.0 m/min。待幼菇长高至3 cm,撤掉覆盖在畦面上方的黑色地膜,但要用遮阳网在棚前部进行适当遮阴保湿,防止阳光直射到畦面灼伤幼菇或造成土壤失水变干,影响幼菇正常生长,进而影响总体产量。
(魏金康,贺国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
为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有限的光热资源,确保疫情期间鲜食玉米“早上市、优品质、高产值”,推荐采用抢早播种技术,实现玉米提早上市,抢占市场价格高位。
5.1 目前生产存在的风险
当前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鲜食玉米备耕的重要时期,受疫情影响,鲜食玉米生产存在种子流通困难、田间劳动力短缺等风险。生产上应尽早选定春播品种,抓紧联系种子经营单位备种;同时提高机械化作业率,降低人工投入,另外,早春气温易反复,应注意“倒春寒”的发生,切忌盲目提前播期。
5.2 管理措施建议
5.2.1 播前准备
5.2.1.1 品种选择 推荐选用高品质鲜食玉米品种。以品种类型划分,甜玉米推荐BM380、京科甜533、京科甜608、京白甜456、美珍206、斯达甜221等水果型甜玉米品种;糯玉米推荐农科玉368、京科糯2010、密甜糯1号等优质甜加糯型品种。以播期划分,春播品种推荐农科玉368、京科糯2010、密甜糯1号、BM380、京科甜533、京科甜608、京白甜456、美珍206、斯达甜221;夏播品种推荐农科玉368、密甜糯1号、BMB380等品种。
5.2.1.2 播期选择 根据采收期计算适播期,在每年龄—8月采用不同播种技术实现错期播种、持续采收。
抢早播种的播种时段为3月中旬—4月中旬,3月中旬采用春大棚育苗移栽技术,3月中下旬采用小拱棚育苗移栽技术,3月下旬到4月中旬采用“深V”覆膜播种技术。
5.2.1.3 种植隔离 隔离的方法有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两种:空间隔离要求间距应在300 m以上;时间隔离时,春播播期应间隔15 d以上,夏播间隔5 d以上。
5.2.2 抢早播种技术
通过春大棚育苗移栽、小拱棚育苗移栽、深V覆膜播种3项抢早播种技术,可将播种(定植)期分别提早到3月中旬、3月中下旬和4月中旬;使鲜食玉米采收期提前到6月5—15日(春大棚)、6月15—25日(小拱棚)、6月25日—7月10日(深V覆膜)。结合露地播种,可实现鲜食玉米6月5日抢早上市,随后不间断持续供应。
5.2.2.1 小拱棚育苗移栽技术要点 设施育苗。①苗床建造:选择背风向阳、靠近移栽大田、覆盖地膜或架设拱棚的地块作苗床,以便于管理。苗床面积一般按每移栽667 m2需14.4 m2计算。②播种期:膜下(棚内)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2月中下旬。③穴盘播种:采用72孔或128孔穴盘,内置2/3草炭土,每穴放置精选种子1粒,足墒播种,随后覆土。④苗床管理:播种后约5~7 d出苗。每3 d检查1次苗床,移栽前3 d,白天揭膜炼苗。
设施移栽。①栽前整地:移栽前田间开梯形沟,沟底30 cm宽,沟面45 cm宽。②移栽苗龄:2叶1心至3叶1心期为宜,最迟不要超过4叶1心期,一般在3月中下旬移栽。③移栽密度:30 cm/110 cm大小行移栽,幼苗栽于沟底两侧,株距30 cm,每667 m2留苗3 000株左右。④微喷灌溉:在窄行间铺设微喷带,移栽完成后及时灌水。⑤搭建拱棚:采用小拱棚栽培方式,拱棚高度0.5 m左右,跨度0.7 m左右,以竹片作骨架。按拱棚宽度将竹片两头插入梯形沟,形成圆拱,两拱架相距1 m左右。
5.2.2.2 春大棚育苗移栽技术 育苗同“小拱棚育苗移栽”,设施移栽选用钢架大棚,棚内0~10 cm地温稳定通过10 ℃即可开始移栽定植。可按照40 cm/80 cm行距、28 cm株距大小行移栽,无需开沟。栽后及时灌溉。
5.2.2.3 深V覆膜播种技术要点 使用玉米“深V”精量播种机作业,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封闭、覆膜作业,具体要求如下。
①整地:旋耕两遍,深度12~13 cm,要求土地平整疏松,无明显坷垃。②开沟:开“V”型深沟,沟深不小于15 cm,无回土;40 cm/100 cm大小行作业。③施肥:每667 m2用玉米专用复合肥40 kg,施于沟侧,注意种子、肥料隔离5 cm以上。④播种:单粒点播,株距26 cm,播深不超过4 cm,应无明显漏播。⑤土壤封闭:播后沟畦表面均匀喷施金都尔,勿重喷漏喷。⑥覆膜:地膜1.4 m幅宽,于窄行2个“深V”沟上覆盖,两侧覆土镇压,中间每隔10 m覆土镇压1次。
5.2.3 播种期管理
5.2.3.1 植保措施 砂土每667 m2用96%金都尔乳油50~60 mL,壤土每667 m2用70~80 mL,黏土每667 m2用100 mL,对水15~20 L喷雾,进行播后苗前封闭作业,预防杂草;膜下与膜间露地同时喷施,勿重喷漏喷。
5.2.3.2 肥水管理 鲜食玉米对肥水需求较大,育苗移栽后应通过微喷、滴灌等方式及时补水。如采用覆膜播种方式,应抓住地温回升时机,利用早春“返浆水”抢墒播种。底肥每667 m2施玉米专用肥40 kg,注意种、肥隔离5 cm以上,避免烧苗。
5.2.4 中期管理
5.2.4.1 追肥 以氮肥为主,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各追施尿素1次,每667 m2用量10~15 kg。
5.2.4.2 苗后除草 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每667 m2用30%苯唑草酮悬浮剂5 mL,对水15~20 kg全田喷施,防治苗后杂草。
5.2.4.3 虫害防治 玉米吐丝期前后为蛀穗害虫的产卵高峰期,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玉米螟,棉铃虫等主要害虫进行诱捕,能有效降低玉米害虫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玉米花丝上的着卵量。
在鲜食玉米吐丝期,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对水15~20 kg,喷施在花丝基部,对防治穗部害虫有显著作用。
5.2.5 后期管理
尽早去除多余果穗,保留最上部果穗,防止造成养分和水分竞争。为避免果穗缺粒,影响商品性状,散粉时用棍棒轻轻敲动植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鲜食玉米适采期短,应从授粉后(花丝变色)开始计算天数,一般授粉后20~25 d为最佳采收期。采收时选择大小一致果穗,穗长不低于18 cm,当天采收当天销售,避免积压。
5.2.6 加工贮藏
5.2.6.1 快速预冷 采收后1~2 h内将玉米穗迅速预冷至0 ℃。鲜食玉米的快速冷却方法包括真空预冷和冷水预冷。真空预冷时要预先把玉米穗加湿,以防止失水;冷水预冷可采用喷淋的方式,冷却水温保持在0~3 ℃,随后将苞叶上的浮水甩干。
5.2.6.2 贮藏保鲜 将预冷后的玉米穗剥去大部分苞叶,仅留1层内皮,装入内衬保鲜袋的箱内,每箱装穗5.0~7.5 kg,扎口码垛贮藏。注意码垛时要留出通风道,库温保持恒定,控制在(0±0.5)℃。这种贮藏方法不宜超过20 d。
(裴志超,周继华;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粮经作物创新团队)
草莓植株矮小、根系分布较浅,适合与多种作物进行套种。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草莓销售出现了价格降低、销量减少甚至滞销的情况,农民收益受到影响。为了丰富种植品种,增加效益,特提出如下套种生产技术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6.1 套种作物选择
建议选择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易于管理的作物进行套种。目前是套种洋葱、小西瓜、叶类蔬菜的适宜时期。洋葱套种后每667 m2产量可达400~700 kg,可实现每667 m2增收1 200~2 500元,效益显著。
6.2 套种品种选择
尽量选择口感好、质量佳、早熟、耐弱光的品种。例如洋葱品种“紫冠玉葱”,苤蓝品种“克沙克”,小西瓜品种“超越梦想”“传奇”“红小帅”,水果玉米“美珍204”等。
6.3 套种方式
对于小型作物可以选择在草莓垄上进行套种,株距30~50 cm,以不额外增加人工、不过度给草莓遮阴为宜。也可以选择在温室前脚,后墙跟、高架栽培的架下进行套种。
6.4 水肥管理
套种初期,应按照草莓水肥管理需要进行,保证草莓生长;进入4、5月份草莓生长后期,根据生产需要和销售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转向以套种作物为主,兼顾草莓生长。
6.5 适期采收
通过作物种类和品种搭配,实现草莓和套种作物同时采收。在北京“紫冠玉葱”3月定植,5月中下旬—6月初可适时采收。“美珍204”3月下旬定植,5月中下旬—6月上旬可陆续采收。小型西瓜育苗移栽种植,3月初定植,4月授粉,授粉后26~28 d即可采摘。
(王琼,宗静,王俊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粮经作物创新团队)
当前,北京市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草莓国有品种的生长也已进入第2茬或第3茬结果期;另外,北京地区春季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易反复出现,为减少疫情与低温天气对草莓生产的影响,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7.1 目前存在的风险
草莓植株生长偏弱,影响正常结果。受低温雨雪与雾霾天气影响,越心品种出现长势偏弱、果实个头较小、产量下降的现象,黔莓二号品种出现口味变淡等情况。
对品种特性了解不足,管理措施不到位,引发病虫危害。个别示范点首次引进国有新品种,对其生产特性了解不足,田间管理技术不到位,导致早春生长迟缓,红蜘蛛、白粉病、灰霉病发生严重。
另外,因疫情突发导致人工紧缺,出现田间管理不及时的情况。
7.2 生产技术措施建议
7.2.1 控制温度
国有品种耐寒性较强,应保持夜温6~8 ℃、昼温23~25 ℃。若晴天棚温高于30 ℃,可适当延长放风时间。白雪公主品种不耐高温,不喜强光,可适当降低温度,保持白天20~23 ℃,特别注意清晨掀揭棉被时棚温应控制在5~8 ℃。
7.2.2 合理灌水
黔莓二号可适当减少灌水次数,10~15 d浇灌1次。白雪公主果实采收前应适当控水,保持土壤湿润不干即可。
7.2.3 补充养分
国有品种长势较弱的棚室,可使用NPK水溶性肥料(20-20-20),浓度以0.3%~0.4%为宜,10 d左右施1次肥。白雪公主可适当增加施肥间隔,15 d施1次,或者使用浓度为0.2%~0.3%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20 d喷1次;果实口感变淡时,每7~15 d可施1次0.4%高钾肥,提高果实甜度。
7.2.4 整理植株
摘除病叶、老叶和畸形果。越心品种尽量多留叶片,每个花序保留5个果;白雪公主品种每株保留8张以上叶片,每个花序留3~5个果;通州公主每株保留10张以上叶片,每个花序留4~6个果;黔莓二号品种可不用特意疏花疏果。
7.2.5 科学防治病虫
越心品种易着生螨类,开花结果期间,应全程投放捕食螨,控制螨类危害。黔莓二号品种抗灰霉病能力较弱、通州公主品种易患白粉病,应减少氮肥施用,严格控制浇水,及时打开通风口通风排湿,及时摘去病叶、老叶和病果,缩短成熟果实的挂果时间,尽早采收,增加通风、透光量。
草莓结果期应以温室环境调控与生物防控为主,科学防治病虫害。
(马欣,王俊英,宗静;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粮经作物创新团队)
近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前往昌平区兴寿镇沙陀村、东营村和西新城村的6个草莓种植园开展疫情期间技术指导服务,发现各园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植株整理不及时,老叶与无效花序较多;二是发现白粉病和红蜘蛛较为普遍,需及时防治;三是植株叶片出现缺铁性黄化。为了保障草莓持续、优质、高效生产,特提出以下安全生产建议。
8.1 植株整理,清除病叶残枝
在目前用工紧缺的情况下,重点集中人力清除老叶、病叶,特别是有红蜘蛛危害的园区,应尽早清除老叶,降低虫口密度,减少防治成本和压力;清除采摘后的无效花序;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摘除的老叶、病叶与残枝随手放在桶内或塑料袋中,避免在清除操作中遗撒,造成病虫的二次传播;而且应及时带出棚外销毁。
8.2 关注天气,合理调控温度
随着温度的提升,果实成熟速度加快,出现果实变小、口感变淡的情况。晴朗天气,白天需开大通风口加强通风,夜晚可不关闭通风口,直接覆盖保温被,也可关闭通风口,但不完全覆盖保温被,与地面留30~50 cm空隙,合理降低棚室温度。棚室温度保持在白天22~25 ℃,夜间5~6 ℃,在延长果实成熟时间的同时促进物质积累,提高果品品质。春季气温不稳定,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8.3 根据长势,合理补充肥料
盛果期果实产出量较大,加之采摘不及时,造成植株疲劳、叶片变小、出现黄化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要适时采收已成熟的果实,减少挂果坠秧对草莓后期生长的影响。对于草莓出现的缺铁性黄化症状,要及时补施螯合铁或其他含铁叶面肥1~2次,也可使用含铁的微量元素肥随水滴灌,促进叶色转绿;同时补充黄腐酸、液体蚯蚓肥等生物有机肥,促进根系的生长。
8.4 环控为主,科学使用药剂
病虫害的防控,重点以环境调控为主,应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果,增强植株间的通风透光。红蜘蛛,首选智利小植绥螨和加州新小绥螨进行生物防治。病虫害发生严重确实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时,应提前采收成熟果,选择低毒、高效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控制药剂用量和用药次数,保证用药安全间隔期。
(宗静,王琼,王俊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粮经作物创新团队)
2月13 日夜间至15日早晨,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雪、局布地区甚至降下暴雪,累计降水量在10~20 mm,雪后伴有大风和降温天气。因为降温幅度较大,蔬菜幼苗出现不同程度冷害和冻害,部分设施甚至有被暴雪、大风损毁的风险。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以下防护措施建议。
9.1 灾前预防措施
实时关注天气预报,在降温、大雪天气来临前,应及时采取以下预防性措施。
9.1.1 加固棚室
根据天气预报,在灾害来临前要检查温室棚膜的固定情况,压膜线或压杆必须固定牢靠,防止积雪、大风损毁设施。
9.1.2 加强棚室保温透光性能
悬挂镀铝膜反光幕,以增加光照、提高地温。穴盘上架设“小拱棚”,以有效提高穴盘的温度,夜间温室内多加一层“二道幕”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夜温;另外,在温室前底角加盖1层草帘,以减少温室内热量的损失。
9.1.3 温室保温措施
育苗温室内应提前准备一些应急加温设施,比如浴霸灯、暖风机、电暖器等,如果外界温度骤降,温室内可启用这些应急设施以确保秧苗正常生长。及时清理温室内易燃物,注意电线安装要合规,以确保温室用电安全,避免造成火灾。
9.2 灾后补救措施
9.2.1 及时清除积雪
棚室上的积雪要及时清扫。若遇大雪时应边降雪、边清除,尤其要加强夜间除雪,白天一定要卷起保温被,以增加棚内散射光照,保温被用塑料布覆盖,防止雨雪将其浸湿;夜间覆盖保温被后,再加盖一层遮阳网或防雨膜,以便清理积雪。在温室除雪及其他农事操作时注意防滑。
9.2.2 防控棚室湿度过大
尽量减少浇水或不浇水;上午揭开保温棉被后打开通风口放风,降低棚内湿度,但要根据外界温度调整放风时间;地表地膜有破损处,及时补盖;不要应用叶面喷雾方式防治病虫,尽量采用烟雾剂或粉尘剂,有条件的温室可安装电动除雾设备,以降低棚室湿度。
9.2.3 适当采取增温措施
当棚内温度降至蔬菜生长要求的最低温度时,应采取增温保温措施,同时可降低棚室相对湿度。临时增加电热设备,增加室内温度,对于自动加热风机,可于22:00和02:00分别启动加热1.0~1.5 h。
9.2.4 提高棚室内光照
为提高自然光的透过率,每日或间隔2~3 d以长拖布擦拭棚膜以保持清洁;尽量安装补光灯具进行人工补光,如浴霸、植物生长灯等,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9.2.5 晴后管理
天气放晴后,逐步增加棚室光照,提高温度,避免温光骤变引起秧苗萎蔫。晴天后不要立即浇水施肥,可结合用药喷施叶面肥,补充营养。
(田雅楠,朱莉;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为应对北京早春灾害性天气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保证疫情期间蔬菜稳定供应,特提出如下措施。
10.1 雪前做好棚室检查及应对准备
2月上中旬北京出现了一次大雪级别的降雪,局地暴雪(8~15 mm),大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为10~20 mm,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十分必要。一是检查棚室骨架并进行加固。为保证设施的安全,大雪来临前各生产主体应提前检查安全隐患并予以排除,对于老旧温室或骨架已变形的温室,要采取增设立柱的方式加固,以免积雪压塌设施。二是做好防雪除雪准备工作。可将旧棚膜覆盖在保温被上,以方便雪停时及时除雪,同时可避免淋湿保温被而造成导热系数加大及卷放困难等问题。三是做好临时增温保温措施。在温室墙体外铺设一层玉米秸秆并予以固定,玉米秸秆外再围挡一层旧棚膜以加强保温效果;在温室后坡上覆盖草帘或保温被,以加强后屋面保温、减少室内热量流失;在温室门口处用塑料布设置围挡,起到缓冲作用;温室内增设二层幕,温室前底脚内侧增设裙膜,进一步加强保温效果。
10.2 雪中做好低温寡照的应对管理
降雪天气下,要做好棚室内的温光管理,减小低温弱光对植株的影响。一是采取临时增温、保温措施,可应用浴霸、热风炉、“热宝”燃烧块等进行临时加温,保证棚室内温度不低于8 ℃。二是科学揭盖保温(棉)被,虽然阴雪天气光照较弱,但白天也必须揭开棉被让植株接受散射光,下雪时棉被应晚揭早盖,缩短见光时间,可于中午前后打开棉被,2~3 h后放下棉被,夜间必须覆盖严密。三是尽量减少农事操作,除疏除畸形果和采收之外,不进行浇水、追肥、打药、整枝等农事操作。
10.3 雪后做好温光水肥管理
雨雪天气过后,随着外界气温的回升,环境条件也逐渐改善,日光温室越冬茬蔬菜的水肥需求量增加,此时田间管理应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为主要原则。一是久阴乍晴防闪苗。为防止植株在久阴骤晴之下突然遭遇强光照射而造成损害,在揭掀棉被时,可用卷帘机先揭开一半,待15:00以后再将其全部揭开,以使植株逐步适应强光。二是雪后植株防病。阴雪天过后,棚室内果蔬极易发生病害,要及时进行防治。可通过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发生病害时,要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施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首选烟熏剂防治病害,以控制棚内湿度增加。三是加强水肥管理。随着植株长势的恢复,应逐步增加水肥供应量,且以低浓度肥料(低EC值)为主,促进越冬后蔬菜生产的快速恢复。
(徐进,王帅;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