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文 (湖南永兴县第一中学)
近年来,中学生自杀和轻生事件屡屡见诸报端,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一个个警钟。据有关媒体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 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大概有30%的青少年考虑过自杀。每分钟就有2 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 个人自杀未遂。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32%,约有20%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进行疏导,3.5%属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与此同时,在社会新闻板块,媒体报道了多起青少年心理脆弱导致的自杀事件,时间间隔之短,令人触目惊心。
这些冰冷的数字,代表了一个个年轻生命,在花样年华的骤然陨落。随着自杀事件的增多,引发了社会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强烈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呈现出良好的状态。”由此可见,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而且更应包括心理方面。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叛逆倾向,才是正常的。当进入青春期,孩子还只一味听从父母,没有完成自我构建的话,要么叛逆期推迟,要么缺乏生命力,情况严重的话就会走向抑郁或是自杀。因为,向外表达愤怒,只成叛逆;向内压抑愤怒,便攻击自己,成为抑郁。评判一个孩子是否陷入抑郁状态,有“三少”标准,即话少、行动少、情绪少。我们不可否认,家庭是孩子备受影响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第一任老师”。
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如此脆弱,其成因又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发现引起心理脆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考试体制与评价下,以分论优,唯分是举,学习竞争非常激烈,“分分分,家长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仍是中小学校的主题曲。中学生为了应对升学考试,学习任务普遍繁重,每天从早到晚都是单调、机械、被动地学习,生活范围只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埋头苦学与考试成绩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中学生的课后活动锐减,生活枯燥乏味,缓解课业压力的途径减少。因而不少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焦虑紧张,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长此以往,则会出现对外界过于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状况,大脑处于消极情绪的控制之下,生活圈陷入自我封闭的泥潭而不可自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存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越发崇拜,使得冰冷的金钱规则过早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环境笼罩在急躁紧张的氛围里,其中,就业形势的不明朗,行业、地域差距导致的收入差距,还有传统的“人上人”观念,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过大的压力。一些承受能力弱、对学习和人生没有自信的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滋生过度焦虑、沉闷抑郁的情绪,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认为自己“糟糕至极”,对未来产生恐惧,内心脆弱得犹如那易碎的玻璃不堪一击。
家庭都是社会的缩影,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导师。家长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格和人生态度。相反,亲子关系失调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父母教育监管失策、失当、失时而导致的一系列家长训斥孩子、孩子弑杀父母、弑杀老师的恶性事件屡见报端,不得不发人深思、令人心寒。事实表明,学生心理脆弱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在中学阶段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多数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缺乏分享和合作意识,独立能力不足,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情变化投射到他人身上。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来认识他人,为此,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留守学生和离异家庭的孩子,常常缺失家庭温暖,情绪高度敏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当面临糟糕的人际关系时,他们的心里堆积着越来越多的情绪、压力和痛苦,矛盾和冲撞使得他们困守在自己的“孤岛”上。
中学生年少气盛,青春期的种种莫名情绪,会来势汹汹,如因学习吃力而焦虑,因同学误解而委屈,因活动失败而消沉等,都是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由于这个时期特殊的生理激素,使青少年的情绪与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内心世界微妙复杂,各种情绪都被无限放大,心理脆弱无比,无意中给内心铸就了一把难以解开的枷锁,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一是一些青少年沉溺网络,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导致自主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人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二是一些网络游戏比较血腥和残暴,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极易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三是一些非法网站或组织向青少年推介一些非法游戏,引导青少年放弃生命。
如果能在阳光下绽放,谁也不愿在黑夜里枯萎。在巨大的压力下,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天性、温暖的情感,似乎都无从谈起。不然,我们的孩子,也不会选择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以决绝而惨烈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告别。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当务之急。学校作为教育前线的主阵地,责无旁贷,需积极应对。
理想前途教育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青少年学生前进的方向。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当理想越大时,他们就越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现阶段的挫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坚定他们的意志。我校2019 年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如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主题团课、十八岁成人礼、五四运动100 周年纪念大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五四文艺晚会、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千人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激发学校广大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坚定了青年学生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文化体育活动,具有宽松、健康、向上的特点,校内经常开展意义积极、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课余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挥洒自我,过去那些愉悦的和酸的、苦的、辣的等不快乐的滋味在大汗淋漓中得到释放,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各种压力也会在这丰富多彩的活动里烟消云散。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发挥特长,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体验存在感,增强认同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人生价值。我们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义卖义演、高二课本剧表演、高一才艺大赛、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20 公里徒步、学雷锋、“心存感恩逐梦前行”2019 年文艺晚会等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存在感,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学校不应是“高考加工厂”,学校应是学生追逐梦想、放飞自我的舞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提出:学校要帮助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协助家长解决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告诉我们,学校或年级组要经常召开家长会,把较为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家长沟通交流,传递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孩子,跟孩子做朋友,切忌走向两个极端。让家长智慧地爱孩子而不是溺爱,让家庭成为孩子幸福而温暖的港湾,让孩子更多地感受世界的美好。
到了青少年时期,很多学生对家长、老师或多或少存有畏惧心理,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告诉他人,他们往往是心里话无处诉说、遇到生理问题也无人请教。这便要求学校设立“知心屋”“心语”信箱等场所与设施,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通学生心理咨询渠道,定时接待需要心理咨询辅导的学生,及时回复“心语”信箱中的信件,形成有效的心理关怀网络,给予学生以正确、强力的指导,让学生的青春期心理问题得到妥善的解答,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爱。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健康,杜绝不良信息及游戏;二是学校安装过滤软件,避免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三是学校和家长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监管。
总而言之,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阅历浅,心理稚嫩脆弱,他们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需要心灵园丁的指导。笔者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如同草木般繁盛,生机勃勃,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人生之路那么长,不曾感受的美好那么多,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打倒,不要被心底的深渊引诱,当你越过这一道坎,爬出这深坑,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时,你的前方一定会有鲜花和掌声,在静候你的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