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教学中“案例优势”向“育人效能”转化的多维观照*

2020-12-16 02:36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21期
关键词:概论案例育人

唐 鸿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概论课是新时代大学生必修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其价值目标在于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党的基本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继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1]相较于其他思政课程,概论课更具鲜明的政治性、深刻的理论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由此成为近年来概论课教学中较受推崇的教学范式之一,案例的鲜活性、直观性、创新性、启发性等多元优势日益凸显,不断转化为“育人效能”,成为提升概论课课程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课程获得感和理论穿透力的有效路径。

一 “案例优势”呈现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与生动性原则相结合

案例呈现的真实性原则意指所选案例须源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或建立于翔实、权威的史料考证之上,而非主观臆造或杜撰。虚假或夸大事实的案例违背了概论课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轻则使学生感到思想迷惑,重则可能消解概论课的意识形态主导性和价值性,以致掉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同时,可兼顾案例的生动性和适合度,结合不同院校的行业特色、地域特色、专业特色、生源构成等独特资源,选取共鸣度、感召力相对较强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情境感和兴趣度。如在讲述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与弘扬时,可精选当地革命历史过程中发生的广为传颂的红色经典故事、红色著名人物、红色经典歌曲等生动案例,融入新时代建设和改革元素,挖掘其历史价值及现实启示。

(二)典型性原则与时效性原则相结合

案例呈现的典型性原则意指选取的案例兼具代表性及示范性,进而提高学生触类旁通分析问题的能力。典型性案例大多经过历史和岁月的检验或沉淀,独具穿透力和说服力。但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和教材体系不断更迭,其中一些案例亦显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在理论性、现实性、受众可接受度等层面难以吻合教学需要,需要辅之以时代性较强的鲜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概论课案例选择亦应如此。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善于求新求变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应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际和不断充实更新的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能传播时代正能量、学生关注度最高的鲜活案例,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概论课的理论诉求与现实关切。如在阐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之要义时,可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野,借助案例,“大力宣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宣传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宣传具有爱国情怀的地方先贤、知名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2]从而深化和拓展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自觉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

(三)批判性原则与建设性原则相结合

批判性原则与建设性原则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要义之一,对概论课教学中案例优势的效能转换同样极具方法论价值。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如上所述,概论课的主要价值目标即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与传播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巨大挑战与威胁,这对概论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阻滞和困难。因此,教师在案例选择和呈现时,既要凸显案例的建设性维度,突出其感召力和引领力,又要考量案例的批判性维度,增强案例的说服力和思辨力;“既要理直气壮地讲清楚正确的观点,又要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敢于亮剑,善于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引导学生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进行辨析甄别、过滤净化,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3]譬如,在讲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章节时,既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及其领导权构建的主要路径,又要通过案例揭露和批驳近年来一些网站上所散布的极力歪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使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其负面影响,进一步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二 “案例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的基本路径

(一)案例资源平台的构建与优化

概论课案例资源库的构建与优化是“案例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的基本前提。当前概论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案例陈旧或肤浅(过度娱乐化)、案例脱离教学主题和生活实际等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育人效果的有效发挥,有事甚至会适得其反。因而,需要整合力量,集思广益,搭建和完善概论课案例资源库。其一,由各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或概论教研室统筹协调,构建基础资源库。结合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技能等特点,通过任务分解,把各专题或章节所需案例的编写和收集作为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研讨、示范等形成一批较具共识性、经典性、先进性的案例;其二,把案例资源汇集于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这有利于教师们结合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国际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案例资源;其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优化需要教师付出精心的努力,因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在工作量统计、绩效分配等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激励性措施倾斜,增进教师开发、整合、优化案例资源库的持续动力。

(二)教师综合素养的形塑与提升

教师综合素养的形塑与提升是“案例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的关键引擎。概论课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概论课教师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综合性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概论课教师应不断优化自身综合素养,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要求提升对案例优势的驾驭和转化:其一,政治要强,彰显案例的“高度”。概论课教师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意识、更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把握好案例的内容和实质,确保案例的“高度”;其二,情怀要深,彰显案例的“温度”。概论课教师要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学科情怀、思政情怀“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其三,思维要新,彰显案例的“新度”和“深度”。概论课教师应树立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将案例融入于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其四,视野要广,彰显案例的“广度”。概论课教师应树立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学科视野,通过案例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格局;其五,自律要严,彰显案例的“净度”。概论课教师要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各个层面向学生展现和传递正能量;其六,人格要正,彰显育人风范。亲其师而信其道,概论课教师的高尚人格叠加概论课真理的磅礴力量,是教学中“案例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的重要支撑。

(三)教学设计的守正与创新

教学设计的守正与创新是“案例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的重要介体。其一,概论课教师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单向度的案例呈现转向双向度的案例互动辨析。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好选优案例,确证案例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支撑和对学生思想的正向引领;另一方面,要摒弃为“案例而案例”的单向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实际巧妙设问,通过学生小组探讨或个体思考,启发其对案例进行辩证分析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并注重对一些偏激或极端的思想予以及时纠正和引导;其二,注重案例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和立体化。除了课堂上传统的口述案例、文字案例之外,概论课教师还需创新传播载体,综合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学校的主导网站和虚拟平台,将优秀案例预置于网络平台案例库中,根据其衔接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预设探究性主题,有效实现线上线下的案例呈现与互动。

猜你喜欢
概论案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