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对大学精神培育的启示

2020-12-15 10:52聂璐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聂璐

摘 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活力所在,大学精神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内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体制改革、学术氛围的营造等问题成为大众的热点议题。大学精神的培育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塑造了北大的大学精神,基于当前大学精神培育境遇的思考,通过探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论内涵,将这一方针中的主张再次纳入高校工作反思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术自由和思想交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的繁荣。

关键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培育

一、高校大学精神培育面临的境遇

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优秀文明成果。比如学术自由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精神等。

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各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就在于是否培育了良好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导向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对高校德育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我国大学在重新塑造、培育大学精神时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高校课程设置灵活性差,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削弱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削弱了大学的综合性,同时也削弱了文科教育。其次,教师也在大学精神的培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个别教师的行为却与大学精神培育的目标具有不一致性。大学的社会公信也力面临挑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以上这些不良现象弱化了对于大学精神的追求,阻碍了大学精神的培育,必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蔡元培在北大第一次演讲时提出:“大学乃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泛吸收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相互争鸣,自由发展,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以求学术之发展。”[2]为北大创造了一种学术自由的氛围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今天大学精神的培育展仍有许多借鉴之处。

二、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的理论阐释

回头反思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我们或许能够再次激发出解决培育大学精神的思路。“思想自由”就是不以自己的学术思想束缚他人;也不要用他人的学术思想束缚自己,但这并不是放任自流。蔡元培所主张的“兼容并包”就是平等地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派别,甚至是观点完全相反的学术派别,也应当允许其自由发展。蔡元培认为:“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大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在教师聘任方面,蔡元培并不注重教师的年龄、学历、政治见解,只要对方拥有真才实学,具有卓越的研究学问的能力,不必执着于其政治倾向或是学术见解。蔡元培大胆聘用新式知识分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大量优秀的教授、学者涌入北大。

在课程设置方面,蔡元培非常重視文科的发展。当时,大多数学生上学都是以当官发财为目标,很少有人学习文科。蔡元培认为文科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他主张“沟通文理”,文科与理科并重。引起了教授、学者对文科的重视,打破了文理科之间的壁垒,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学校的管理体制方面,当时北大校园内弥漫着浓厚的官僚气息,要彻底改变这种风气,就必须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效仿国外大学实行民主管理体制,提出了“教授治校”的管理制度。当时北大所有的行政工作都是由以校长为中心的极少数人在管理,其他教师是没有话语权的。在他看来,教授作为某一个领域内具有高深学问的人,不管是在学术还是在学校管理方面都应当拥有话语权。扭转了此前京师大学所遗留下官僚主义作风,自此北大形成了开放、民主、自由的新风气,学校各项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北大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

三、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在大学精神培育中的价值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精神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蔡元培深入分析文理科分割的弊端,在北大提出“沟通文理”的主张。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培育过程中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灵活性差,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高校在开设课程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必选的几门课程,应当重视不同类型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各个学科之间应该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不同学科可以组织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有力的促进本学科发展。设置综合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允许学生做出自由的选择,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指导下,蔡元培对北大教师聘任标准进行了改革,使得当时北大人才济济,办学水平大大提高。由于西方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传入大学,导致部分大学教师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注重经济生活需要,关注现实利益。因此,在招聘教师时不能只注重学历,还要考察其有无学术造诣以及个人德行。教师作为知识精英,应当以学术理性为其价值准则,以学术道德为其行为准则,以客观的态度来理解学术,对于某些学术观点要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质疑,始终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教师的学术精神感染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术观。

蔡元培在北大实行“教授治校”,为今天大学管理树立了一个榜样。大学精神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民主、自由的精神。在高校内实行民主管理体制,是新时代培育大学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高校内真正做到民主管理,首先就是要保障教师的基本权利。其次是为教师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最后,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学术管理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文华,胡建华.从教育方针看大学精神的培育[J].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校报.2012(os2).

[2] 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99.

[3]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第7卷,19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