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玉霞
摘要:在新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影响下,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小学生写作时不单单是对句子的语法、句子结构的表达,更多的是要在写作过程中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此外,教师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途径来进行更好的作文教学,从而让小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放心、大胆的去创作,进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时效性。本文将重点探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作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大多重视写作训练,过于重视小学生对写作方式、写作格式和语法的训练,忽视了小学生对写作兴趣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一提到“写作”两个字就会变现的十分厌烦,甚至会出现提笔无从下手的现象,对于此种现象,教师更要积极顺应课程改革,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以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为目的,鼓励小学生大胆的想象,学生写作完成后教师更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点评,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有一个质的跨越。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在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虽然《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对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继续保持原来的教学方式,在写作课堂中,单纯的重视学生对写作方式的教学,大部分的时间是教师对语法知识、句式句型的讲解,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很自然的将写作课上成了语文课,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二)写作教学缺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到很多接触不到的事物,可能会出现一些抄袭现象,学生在写作时缺乏了创新,对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能会造成影响。写作原本的目的是让小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在纸上,是小学生的主观感受的抒发,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思想强行灌输在学生的身上,写作变成了一种一成不变的格式、套路,让小学生认为写作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长此以往,小学生变的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忽视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方法的创新变得刻不容缓。
(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感情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主导学生写作方式的情况。教师有时会对语文作文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会规定既定的模式要求学生写作,学生会套用模板导致自己的文章缺乏感情。优秀的作文是写作时将生活素材和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如果文章缺乏了情感,那么文章可能会失去灵魂。三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内心十分纯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写出真实性的作文。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一)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写作欲望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运用多种阅读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教师要注重对于阅读范本的选取,为学生传授阅读方式,明确要点。写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展阅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学会深入其中,随着故事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从而能够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之后会有源源不断的话表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带着学生可以参与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欲望。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看图画,写一写》中,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写作,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加入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这节课前,开展阅读活动,教师带着学生去交友,让学生能够在自然中观察生活中的风景,主题是小学生的郊外活动,学生们会在观察中发现树木开始渐渐变绿;云朵很惬意的飘在天空;小鸟在叽叽喳喳;风也在柔和的吹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喜悦的心态。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師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让学生将郊游中观察到的自然景物写在作文里,发现生活和大自然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实施开放式教学,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改变原本的教学方式,在写作课上,教师不能长篇大论的讲解,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活经验是学生在写作时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重视学生们的生活实践,学生将生活经验和写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闪光点,善于观察生活,以此表达自身的情感,在过去的写作课程中,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给学生写作格式,多注重句式的结构问题,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课程中,写作的主题是《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学生观察一种植物,了解它的生活习性,什么时候开花结果等等,学生会在这样的课外活动中感受到自然带来的乐趣,并且能够从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写作中。教师在这次的写作课程中,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观察植物,让学生对于自己观察的现象做好记录。在课堂中,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达自己对于植物成长的感悟。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进行点评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生长发育期,对外界的事物认识不完全,因此在写作抒发情感时往往是流水式的记录,写作时也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终与理想的教学效果背道而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能够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写作思维顺利打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写作及时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为学生的写作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写作主题的图片,突出写作主题,以此来更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第五单元最后的写作课程中,本节课的写作主题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把自己最近观察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一处场景写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采用激励、评价的方法去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几个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一棵、一只可爱的小猫等)或者自然景象(彩虹、太阳),学生们会对这些生动的画像效果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描绘的场景展现出来,对于学生写作的不足要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写作的感官神经受到刺激,从而使得自己的文学思想得以升华。
(四)重视作文教学,科学规划指导方案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学生写作的重视,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进步。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会认为只要让学生不断的练写,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缺乏对作文课堂的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教师在每周都设置一节作文提升课,为学生合理筛选出好的素材,让文章引导学生的写作思想。学生们会在优秀的写作素材中提高自身的写作思想,将好的词句积累下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生們学习了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之后,教师可以规定学生每单元课文学习结束之后组织一节作文提升课,教师提前为学生们找到和本单元相关的文章,学生们阅读结束之后展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在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接着发言自己的暑期生活。学生们可以通过其他文章中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暑假趣事介绍给大家。口语交际结束之后,教师为学生命名“我的暑期生活”写作主题,将课时分为两个部分,让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完成自己的提纲,教师对学生们进行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五)多元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合一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参与到写作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评价环节,小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对于评价会比较在意,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除此之外,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会因为其他同学的观看而努力投入到写作中,学生们在互相传看时要虚心接受其他同学给出的意见,学生们之间互相吸收对方的文章优点。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在学生们互评文章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根据同学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学生们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借鉴佳作,完善自己的文章,这样一步步的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作文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应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欲望。当然,当今的教学方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积极顺应课程改革,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大胆的想象,最大可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浅析个性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张忠,冯延清.内蒙古教育.2020(12)
[2]浅析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J].邱丽辉.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3]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施仁年.名师在线.2019(35)
[4]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分析[J].黄俭平.学周刊.2020(11)
[5]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冯汉俊.中国校外教育.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