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萌
摘 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当前社会在融资结构方面产生的巨大变革导致众多金融机构的建立,逐渐形成了金融脱媒的趋势,与此同时融资方式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受此影响,传统商业银行开展的贷款业务量占比下降,以创新型金融为主的融资形式迅速发展,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和具体效果发生变化。因此,央行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力是当前亟待讨论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央行;货币政策;社会融资
1.引言
受到新形势的影响,当前我国持续增长的金融规模总量推动金融结构的变化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变革。我国金融机构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始对金融产品展开创新,拓宽实体经济的各类融资渠道,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金融市场控制系统性风险和调控货币政策造成困难。为了在新形势下进行宏观调控工作,需要把重点放在深入分析我国金融结构,进一步开展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才能让金融更好作用于实体经济上。由于一直以来,金融体系是我国主要的实体经济资金来源,通过单一银行信贷指标进行统计。然而目前来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数据指标难以对金融多元化结构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具体影响进行全面反映。由此事实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提出了新的增量概念——“社会融资规模”,即在一段时间内实体经济能够从金融体系中收获资金的总和,通过总部调查统计司对社会融资进行专项统计并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在2019年我国人大会上,相关政府报告也指出为了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要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控制保障二者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相匹配。这就说明在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中重要保障各类工具灵活使用,充分拓展货币政策的传输渠道。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这一指标已经充分建立了各地区按月报送存量的发布体系。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于金融体系的建设是否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建设,并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因此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可以直观反映地区和行业融资结构的重要指标,可以全面的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作出反应,所以研究当前社会融资结构变动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社会融资结构概析
社会融资规模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实体经济可以从金融体系中得到的资金的总和。社会融资结构即当前我国社会融资的实际规模结构。根据央行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结果显示,实际是指金融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相比于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因此可以把社会融资结构划分成两部分,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通常情况下的划分标准是企业是否通过金融机构作为中介进行借贷行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本外币贷款
作为商业银行十分重要的资产,本外币贷款是货币总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信贷规模也属于央行进行货币政策的十分重要目标之一。在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央行开展了总额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因此我国人民币贷款在一年的时间里上升到峰值。然而这4万亿元并没有被金融市场全部消化,因此本外币贷款余额相比于金融危机发生前来说依然处于高水平区域。尽管在此期间本外币贷款业务量飞速增长,受到其他融资途径创新的影响,本外币贷款的比重产生了明显下降,这也导致信贷业务在社会融资中的主要地位的下降。
2.2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的规模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间产生大幅增长,进一步扩大了其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委托贷款指的是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进行代理来获取资金保障企业内部融资稳定的途径。企业一般为了得到高额利益并不把资金全部用于生产经营,而是通过大量发放贷款的形式,作为“影子银行”进行获利。因此委托贷款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监管力度较小,银行可以从中获取高额手续费,委托贷款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2.3信托贷款
截止2019年,我国信托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己经超过20%。信托贷款是指委托人把资金交由信托机构,由其作为中介发放给某些企业贷款获取高额收益的方式。我国信托贷款的增速不断提高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企业难以通过银行获取贷款从而转移到信托机构进行融资,二是信托贷款的高收益吸引大量金融机构,银行借助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开展合作,扩大了信托贷款的规模。
2.4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作为商业银行表内业务,银行承兑汇票由于占用信贷额度较小并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随着经济不断进步企业持续扩大的融资需求导致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银行开辟承兑汇票途径向企业提供贷款,进一步提高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数量和规模。
3.社会融资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3.1进一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效果
由于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企业通过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来获取资金融通。商业银行在受到存款人的资金后需要进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纳工作,之后才可以向企业发放贷款,作为存款的派生。央行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使用会直接对货币乘数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派生的存款,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在金融体系改革的影响下,影子银行借助抵押品再次抵押的途径进行存款派生,这种操作并不能被央行和银监会进行监管,所以必然会导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效果受到影响。
3.2进一步降低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效果
央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借助正逆回购证券等途径只能作用于进行公开市场交易的各类微观主体,范围较为有限,难以很大程度的拓展债券规模。因此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在具体使用中较为受限。在当下社会融资结构出现明显变动的背景下,大量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出现会降低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效果。
3.3进一步降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即货币供应量M2的有效性
社会融资结構变化主要会产生以下两方面影响:一是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二是提高货币定义和计量的复杂程度。随着融资渠道的不断增加,各类融资工具也逐渐丰富,短期融资证券和商业理财票据等在某些途径下都可以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通过发行理财产品,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吸纳大量存款,并不被计入到广义货币供应量中,进而降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即货币供应量M2的有效性。
4.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社会融资
一是我国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仅要持续对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关注,更要重点关注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的具体发展态势上。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借助对社会融资相关数据的计算和整理工作可以更加直观地对金融市場的主要构成和当前资金流向进行反应。虽然这一反应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能够对我国央行进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产生重要作用。所以当前各有关部门需要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重要的中介指标进行观察,继而发现其对货币政策的效用,进行货币政策传导框架的建设,通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相配合,把目光转移到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当前的具体发展情况中,展现出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二是对于社会融资规模开展统计需要适应金融市场的具体发展,政府应当对统计体系进行不间断的完善降低重复统计的发生概率。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着手完善具体的社会融资统计机制,通过分析不同省份的具体情况进行地区性的体系建设。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力度的不断提高,多元化的资金融通渠道和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作用需要被进一步发挥出来,充分拓展货币政策的传输渠道。因此对现有的社会融资规模机制进行统计体系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需要把交叉性金融产品、融资租赁业务等各类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民间融资都纳入到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工作中,此外也需要重视统计工作的业务量、数据获取和成本,降低统计数据重复的概率。三是提高对社会融资指标开展统计分析的工作质量,对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社会融资规模的具体效应加以关注。由于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和货币政策工作的作用效果具有直接关系,某些指标如果脉冲响应值出现0值上下的震动情况,则表现为前期和后期作用力度相反。因此,相关统计部门要重视社会融资规模与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具体作用的内在联系和相关中介指标之间的联合效应,推动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化发展,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从而加大我国调控政策的效力,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调节,降低金融风险,进而保障我国实体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5.结语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环境产生极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也从原来的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朝着速度下降、结构调整的方向变化,当前社会融资结构的调整进而产生的金融脱媒现象也导致社会热议。由于我国一直以来是通过银行进行金融体系主导的国家,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业务和各类创新型的金融服务已经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占据半壁江山,随着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和当前信贷规模管制对于金融创新的影响冲突作用下产生的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问题,难以受到传统监管政策的有效控制,也对央行通过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效果造成影响。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整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和体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朝着新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随着央行着手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推动社会融资结构转型升级,这也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产生深入影响。
参考文献
[1] 梁艺霖.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目标影响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0.
[2] 闫晓强.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渠道有效性弱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