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枰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2020-12-15 06:58王恺龙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中国象棋

摘要:本文首先对象棋的源流及其发展史作了简要的梳理,并分别论述了中国象棋在儒家、道家、兵家思想中的体现。中国象棋与儒家提倡的“五常”观念以及中庸思想有着紧密的关系,与道家倡导的无为思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观点密不可分。同时从易经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象棋的本质和特点。中国象棋还体现出兵家强调的战略战术,文章以“象棋十诀”为例探讨了象棋对弈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对中国象棋的社会功用作了简要的概括,“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关键词:中国象棋;对立统一;象;和;棋理;“象棋十诀”

一、中国象棋的渊源和发展

中国象棋在定型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西夏末年诞生的六博棋戏可以看做是棋艺的起源。到了汉代,出现了塞戏。这是一种从六博棋发展而来的通过掷采方式行棋的棋种,《庄子·骈拇》:“投琼(箸)曰博,不投琼曰塞。”《后汉书·吾丘寿王传》也说塞戏“博之类,不用箭(箸),但行枭棋”。这一棋种可以看做棋艺的萌芽。直到北周时期,武帝宇文邕创制了“象戏”,这是现代象棋的雏形。但这个时期的象棋与现代象棋差别还很大。唐代宰相牛僧孺在《玄怪录·岑顺》中记载的“象戏”,其形制、着法、兵种已经和现代象棋趋于一致。现代象棋棋枰上有72个格,90个点;而唐代象戏有64个格,81个点。唐代象戏在北周象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象棋的雏形和蓝本。

北宋时期可以看做是象棋的革新阶段。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有: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创制的“七国象棋”,文学家晁补之创制的“广象戏”,民间流传的“大象戏”,以及理学家程颢在《咏象戏》一诗中提到的“小象戏”。这些创新成果在形制、子力、行棋规则方面有较大差异,反映出北宋时期象棋文化的繁盛,同时也体现出象棋本身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发展性。直至北宋末年,象棋最终定型,与现代象棋已无差异。起初,象棋是宫廷中的一种娱乐工具,后逐渐民间化,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之后,中国象棋经历了南宋时期的繁荣、元代的衰退、明初的苏醒、明中后期的繁盛,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鼎盛,晚清又陷入萧条,最后在民国时期趋于沉寂。象棋的沉浮,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文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二、中國象棋中的哲学思想

(一)中国象棋中的儒家文化思想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浸渍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象棋当然也不例外。儒家提倡“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天尊地卑”的社会运作方式,这种理念映射在象棋中,就是“将帅—车马炮兵—士象”三种类型的兵种。它们在象棋中的角色定位(攻击和防守)有所不同。将帅是双方最关键、最核心的棋子,其他子力均在保卫己方将帅安全的前提下对对方采取攻击或防守策略,达到力求取胜或谋和的目的。下棋的首要目标是取胜,其次才是求和。前者反映出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后者则是儒家中庸和谐之道的体现,也是对弈的最高境界(因为双方均未出错)。

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国象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象棋强调“仁”。在象棋中,将帅和士象不需要亲临前线与敌方直接交战,只需车马炮兵参与作战,困毙对方将帅为止。为了实现全局的既定目标,这些直接参战的子力可以牺牲自我,顾全大局,做到“杀身成仁”,该胜则胜之,该和则和之,可谓求仁得仁。同时,将帅虽然被限制在九宫之内,但仍有一定的助攻和防守能力。这充分体现出象棋各个子力均是有所作为的,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下一心、通力合作。

儒家倡导的“义”,其内涵就是为公平、正义、公正、合理而去做的事情和表现出的行为。以象棋中的兵卒为例,行棋规则规定只能前进,过河后可以平移,但绝不能后退。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奋不顾身就是一种勇敢的表现,也是对本方将帅的忠义之举。在象棋实战中,兵卒牺牲自己是十分常见的情况,其目的是为了棋局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儒家秉承的“礼”,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和仪式。表现在对弈中,有红先黑后的礼让原则,有观棋不语、落子无悔、摸子走子的棋礼,有心平气和、处变不惊的棋品,还有高手和新手之间的让先(让一先、两先、三先)或让子(一般是让单马或双马)对弈,体现出高手对新手的礼让和尊重,以期达到让新手建立信心,使棋局紧张激烈,精彩纷呈,不至于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效果。

儒家倡导的“智”,包括智慧和能力两个方面。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中国象棋中,将帅指挥千军万马,于九宫之内运筹帷幄。双方将帅互不相见,斗智不斗力,争强斗巧,充满艺术的较量。

儒家倡导的“信”,就是诚信,恪守信条之意,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在象棋弈战中,双方将帅坚守九宫,士象拱卫在将帅身旁,顽强地守卫着九宫的安全。这是双方子力恪守信条的体现。另外,在行棋过程中,棋手应做到落子无悔,不下假棋,完全遵守象棋比赛的规则,不走禁止着法,诚信对弈。

(二)中国象棋中的道家文化思想

道家思想源于《周易》,其核心是阴阳对立统一,而象棋中的红黑双方正对应阴阳两极。红黑双方的攻防、纵横交错都体现着阴阳的相互转化。道家思想在棋理中突出表现为红黑双方力量的不断变化和动态平衡。同时,棋局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下棋不能拘泥于棋谱上的着法,应根据实战中的形势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正符合道家的“变通之道”。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同样的道理,“棋无常势”。

象棋的命名也与道家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系辞》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象”可以解释为“卦象”,包括“意象”和“形象”,具有“象征”“征兆”之意。所谓“形象”,也可以解释为“物象”。在象棋中,棋盘可以视作“坤”的物象,棋子可以视作“乾”的物象,棋手可以视作“人”的物象。“坤”有“柔顺、安静”之意,而棋盘在对弈中是静止不动的。与之相反,棋子是变动的,体现出“天行健”的动态特点。“人”这个要素处在天地之间,一方面要掌握天的运行规律,同时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象棋对弈中,要认识到象棋的客观规律,同时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随棋应变,因人制宜,做出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尽可能使每步棋遵循棋局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取胜或求和,做到人棋合一。

易经文化是一种象征文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象棋和易经文化是息息相通的,“象”不仅体现着物象,另一方面还有意象(意境),即象棋作为艺术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象棋的最高境界是“和”,而象棋的情调体现为艺术的内涵、特征和魅力。象棋艺术的内涵体现为折射人生、寓教于乐、开发心智、提高素质、开拓视野。《周易》:“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可以概括为“立象尽意”。中国象棋通过各兵种的立象模拟,反映出物象之外的言外之意,反映人生和社会。

象棋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变化为主要特点,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表现在象棋中,就是超然于输赢之外,追求人道、天道、棋道的统一。以棋理感悟人生,折射人生百态。不去在意最后的结果,专注于象棋对弈本身的乐趣,才能返璞归真,体悟象棋的魅力。

(三)中国象棋中的兵家文化思想

兵家思想主要见于《孙子兵法》,其核心内容是制定战略战术以及对战争本质的认识。具体来说,兵家思想重视策略,注重谨慎作战。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这种思想运用到象棋比赛中,就要了解对手的棋风、个性、优缺点,因人而异,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象棋对弈是攻守对立统一的过程。对弈中如果能做到攻不忘守、攻守兼备,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一盘棋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开局、中局和残局。开局是制定战略战术的阶段,双方开始排兵布阵,调遣兵力,抢占战略要点。按照战略战术的差异,可以分为急攻型、对攻型、缓攻型、稳健型、散手型(较量棋力)等类别。而中局偏重于战术的实施,在全局中起到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双方的攻守矛盾非常尖锐、集中而突出,短兵相接,变化极为复杂,战术的手段多样化。诸如运子取势战术、牵制战术、兑子争先战术、简化战术、紧逼谋子战术、反击战术、攻守兼备战术、突破战术、先弃后取战术、弃子攻杀战术等。这些战术与兵家的《三十六计》不谋而合。以象棋中的困毙战术为例,其本质就是以逸待劳,迫使对方欠行,这正体现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军事思想。《三十六计》中说:“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就说明了象棋中困毙战术的合理性。

象棋对弈中,有“诱着”“飞刀”“陷阱”等战术。其目的就是让对方麻痹大意,上当受骗,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兵者,诡道也”,棋手不能为“框架”和“定势”所束缚,而应在实战中灵活变通,打破窠臼,勇于创新。

南宋古谱《事林广记》载有“象棋十诀”,包括不得贪胜、入界宜缓(“缓”又作“援”)、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欲速(“欲”又作“轻”)、动须相应、彼强自保、我弱取和(又作“势孤取和”)等内容,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对象棋对弈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对弈的目的是取胜,但贪胜往往会导致失败。贪胜心理是在取胜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未能正确审局,急于求成而形成的。“入界宜缓”表明,当己方子力越过对方河界时应注意子力配合,及时观察后援兵力是否到位,避免孤军深入,掉入对方的陷阱。对弈是攻守的矛盾运动,“攻彼顾我”这一原则强调,当进攻对方时还要考虑己方棋局的弱点,做到攻不忘守,避免遭到对方的反击。“弃子争先”属于运子取势的一种战术。为了在对弈中争取主动,获得先手优势,积极寻找战机,或者在不利情况下扭转劣势,都可以采用这种战术。

综上所述,兵家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仅可用于军事战争,还可以用于对弈。实际上,象棋对弈就是一种模拟战争,虽然有“纸上谈兵”之感,但也充满着激烈的攻杀气息。“棋虽小道,实与兵合”,兵家的战略战术可以为象棋对弈提供重要的参考,正确运用战略战术才能在对局中掌握主动,应对自如。

三、結语

象棋的魅力是无穷的,充满深刻的棋理和丰富的内涵,涵盖哲学、数学、军事学、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益于开发心智,提高观察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象棋中的体现和运用是非常丰富而具体的。汉人边韶《塞赋》中说:“质象于天,阴阳在焉;取法于地,刚柔分焉;施于人伦,仁义载焉;考之古今,王霸备焉;览其成败,为法式焉。”这反映出棋理的辩证法思想与社会功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象棋的本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而竞技性只是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象棋能增强人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情愫。科学性能促使棋手探索棋理的规律性,培养人果决勇敢、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缜密完备、理性严谨的优良品质。艺术性能激发想象,在千变万化的棋局中遨游,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弈出精彩纷呈的棋局,给人愉悦的享受。

象棋给予人们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对策思维,对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很有帮助。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象棋是人生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释志文《西阁》中说:“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正所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这是象棋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超越竞争形式的输赢层面,从对弈中审视棋局,慎思棋理,明辨棋道,笃行“天道”“棋道”“人道”的辩证统一。社会犹如一盘大棋,个人犹如棋枰上的一颗棋子,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加强沟通协作,领略对弈中的乐趣和哲理。

参考文献:

[1]陈曦 译注.孙子兵法[M].中华书局,2011.

[2](南朝宋)范晔 著.后汉书[M].中华书局,2007.

[3]孙通海 译注.庄子[M].中华书局,2016.

[4]屠景明,杨伯伟 著.象棋词典(修订版)[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

[5]王国平 主编.象棋文献集成[M].浙江出版联合集团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

[6](清)王再越 著,程明松 改编.新编梅花谱(增订本)[M].成都时代出版社,2014.

[7]杨天才,张善文 译注.周易[M].中华书局,2011.

[8]张岱年 著.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恺龙(1996-)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语言与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中国象棋
马踏连营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马踏连营
中国象棋博弈程序中边界判断的优化方法研究
为业余棋手诊脉
中国象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