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医生,名叫戴糁,他擅长针灸,谦和厚道,乐于助人,由于救坠崖儿童而死。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尊之曰“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补血活血的草药称为“黄芪”。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南朝陈国的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病情一天比一天重,众医束手无策。精通医药的许胤宗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开口说话。
著名学者胡适原本对中医有些偏见,却对黄芪倍加推崇。1920年秋天,胡适因水肿吃了不少西药,却总不见好,后来幸得民国初期的北京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采用超大剂量的黄芪、党参治疗,其病迅速痊愈。陆仲安非常擅长用黄芪,人称“陆黄芪”。时隔不久,胡适的友人患水肿,肿到两眼都睁不开,又是陆仲安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从那时起,“洋气”的胡适先生便对中药黄芪青睐有加。中年以后,胡適更是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摘自《健康报》 杨传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