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栋捷
摘要:指出了近代中国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迁,近代园林风格不可避免地体现了承上启下的时代特征,对近代中国园林风格中西方元素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理解当前园林风格的进一步发展。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近代中国园林风格特征,挖掘了其中西方元素对近代中国园林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西方文化;园林风格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3-0064-02
1 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了园林文化艺术,一方面传承了社会文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是一项综合性艺术。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时期形成,在隋唐时期逐渐兴盛,在明清时期风格成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主要代表的皇家园林,以寄畅园、留园、拙政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和以寒山寺、西园为典型的寺观园林3种主要园林形式,园林布局隔而不塞、空间处理虚实结合、建筑营构玲珑空透。我国古代园林的一个主要美学思想就是“源于和高于自然”,其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有着紧密联系,是“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哲学观念在生活环境创造上的体现[1]。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园林受到极大的冲击,风格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中国近代史各种新思潮、新文化不断孕育,伴随着西方文化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近代中国的园林风格也因此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2 近代中国园林类型
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园林的演化历程和类型划分成:从19世纪中叶至1880年,由于沿海城市出现大量租界,这一时期主要以租界公园的辟设为主;1880年至20世纪初,一部分吸收了西方园林风格的私人园林逐步向大众开放;1910~1930年,则是以传统园林进一步开放以及民国政府主导推动公园建设为主[2]。这三步大致反映了从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传统文化缺位,到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织融合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这3种类型的园林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2.1 租界公园
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西方人在中国各开放口岸建立租界,同时也将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管理方式等都带入租界,建造了具有一定公共性质的租界园林。租界公园纯粹是为在华外国人服务的,所以那一时间段中国租界园林体现更多的是一种不平等印记,是西方列强对中国殖民侵略的体现。
2.2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又可分為“营业性私园”和由私人捐助或集资修建的免费开放的公园。清光绪八年(1882年),一些商人引入西方概念,最先集资建造了兼具公园、游乐场、餐饮等多种功能的申园。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以张园、徐园、愚园为代表,私家园林进入发展高峰时期。这些私家园林面向大众开放,以盈利为目的,建筑风格多为中西结合。
2.3 公园
公园的概念就是不分阶级、民族和种族,任何一个公民都能够享有的公共园林。在民国时期就开始积极倡导建设园林,将庙、寺院、宫苑作为游览地向公众开放。同时在此时间段也有很多公园兴建,而这时的风格还主要是传统的形式,只不过在其中点缀一些西方元素,如雕塑、草坪、花坛等。另外还有相应的公共设施,如教育、运动、健身等方面 。
3 西方元素对近代中国园林的影响
从近代中国园林发展进程及特征来看,西方元素毫无疑问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西方元素对近代中国园林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全新的园林布局、建筑形态和样式
中国古典园林从布局视角来看,有着比较曲折的道路、深邃的空间、深远的意境,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园林基本上的布局都是自然式。近代以来,因为引入了西方园林建筑手段,而使得传统的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其园林形式多种多样,而其主要形式和类型就是规则式布局。在近代中国园林中,有很多都是规则市的园林布局建设,同时也结合了自然式,进而使得规则式布局得到充分吸收融合。
建筑材料方面,近代中国园林建造中加入了新的建筑材料有钢筋混凝土、玻璃、铸铁、水泥等。建筑的转变使得园林的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因为运用了混凝土钢筋结构厚重感更强。通过运用玻璃窗使整体上显得更加明亮绚丽。而水泥栏杆描绘成灰白色,也能够让人感受到轻松温暖[3]。
园林建筑的局部样式方面,也受西方元素影响颇多。中国古典园林基于屋顶样式来看,主要包括卷棚、硬山、悬山、歇山等等,但是灰顶建筑较为少见。灰顶建筑在民国时期在园林设计中较常出现。基于心理意向来看,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武人象征。就拱券技术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的园林设计都是木架结构,因此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4]。
3.2 开放的服务对象以及多样化的使用功能
民国时期有很多公园兴建,使得社会民众有了更多的休息场所,改变了只有乡村修建的园林和寺院园林供民众游赏这一局面。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社会民众民族意识得以快速发展,很多租界修建的公园只能向国人开放,同时也陆续改造了诸多皇家园林也向外界开放,使得社会民众能够更近距离地观摩皇家园林建造的技艺 。
民国时期的园林就功能视角来看,已然成为社会民众活动的主要地点。而公园也是西方外来思潮宣扬的主要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也为爱国运动、演说、游行、集会等运动提供了场所。在民国中后期陆续涌现了更加前沿的园林类型,而这些并没有在早先的中国园林史上出现,一方面对城市公园进行了广泛建造,同时也不断出现了森林公园、国家公园、植物园、纪念园等各种特定功能的园林。
4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近代中国园林的影响
4.1 空间创造方面
中国园林设计,在设计中国园林过程中,关键和重点就是如何实践创造空间。首先应当对设计课空间有全面考虑,通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和创造园林空间后,还应当以框景、风景等方式有效融合现代园林设计和景观设计,使得园林能够呈现出良好的造景效果。當前我国很多建筑在创造和设计空间时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能够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溜景和框景设计简单的墙面,能够很好地体现园林的意境美。
4.2 传统文化色彩方面
通常情况下,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目的是为让设计效果能体现出创新感。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颜色包括了白色、绿色和红色。在应用这些色彩元素过程中,应当先处理材料,把握主调色彩,进而使得设计的园林风格能够和城市化发展有着一致性。通过分析不同元素,在景观设计阶段逐步地融入艺术和文字,进行相应布局和改造后重建。对于一些开放和大型的建筑来说,可以在装饰和地面方面有效结合木色和灰色,通过合理的纹理划分,使得传统色彩元素的优势得以全面发挥。在设计布局过程中,可以运用白色装点墙面,继而构建出宁静和谐的效果。
4.3 传统文化符号方面
近代中国园林风格在引入传统元素时,首先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符号较多比如说青龙、朱雀、祥云等等。园林风格在引入传统元素过程中,首先应当进行简化和出项的处理,使基础设计要求得以满足。而传统符号还包括了汉字,其作用也至关重要。现今在近代园林风格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基本上都是镌刻形式,在石壁或砖墙上镌刻汉字。
4.4 传统文化图案方面
传统文化图案有着较多的类型。以图案设计为案例来说,在规划过程中,第一点应当充分运用现有纹理,同时辅助以完善和优化。不同的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产生了很大变化。鉴于此,现代园林设计者应当有效审核不同的图案,同时展开由内向外的处理和扩散,进而使得本质上的对应展现出来。在选用传统文化图案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对民族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应当充分考虑通过运用传统文化图案所构建起来的思想氛围和内涵。另外,当前现代园林中有着诸多的院落,相应的就对传统图案设计提出较高要求,要在考虑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显现出奇内敛和含蓄的特点。
5 结语
纵观中国近代园林,园林风格的演变是社会生活变化的写照。这一时期,中国园林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吸收了西方元素之后,产生了诸多新特征,有些特征在当前的园林风格中依然得以保存。可以说,中国近代园林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对中国近代园林中西方元素的探究,对理解当今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格特征也为世界园林建造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大陆.江苏近代园林,几多中国之最[J].中国园林,2008,24(3):39~43.
[2]李德英.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例[J]. 城市史研究,2000(2).
[3]居阅时.晚清民国园林建筑装饰风格的变迁与特征[J].中国园林,2009(3):56~58.
[4]林大岵,李雯雯.砖石拱券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发展与应用探析[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