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现状,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问题,本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影视艺术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影视艺术人才;校企共同体;改革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性选择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教育,是与产业状况、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实现人才精准培养,解决学校人才输出和企业人才需求对接错位的现象。
一、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此为指引,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2017年年初,浙江省委宣传部把“打造中国影视副中心”写进了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
高校作为培养影视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与社会岗位需求有较高的匹配度是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影视人才培养与现实条件下人才需求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代影视教育培养的主要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有偏差,导致这一偏差的原因是影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与现实岗位需求有差距,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同时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职业岗位群的深入分析与掌握,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向偏移,特色不够明显,这些都是导致培养的学生行业适应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匹配。2、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技能不对接。3、专业教学体系与行业发展步调不协调。
二、校企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企共同体建设是发展高职院校走向特色化办学的必经之路,对助推地方经济效益、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促进合作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一)助推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促进、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及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影视艺术人才是推动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在培养影视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协同企业共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影视艺术人才,有利于提高本区域人才质量,推动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革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繁荣。
(二)促进高校学科特色发展。高校要建设特色学科,除自身具备的条件外,一定要与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如依托横店影视产业发展的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为服务当地区域经济,注重影视人才培养,联合当地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等,力图走出一条影视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技术与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越来越快节奏的经济全球化步伐,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和技术革新速度。依托真实项目,建立校企发展共同体,校企双方以资源联合为纽带,高校具备技术、人员、专利等优势,企业提供设备、项目等资源,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标准高度契合,企业既收获了符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又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
三、校企共同体的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一)校企角色的改革。1.高校承担“导演”角色。在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这部大片创作中,高校是“导演”。它引领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规模水平,培养校企双方美好的合作愿景,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利益共享、资源共有、优势共促。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企业是人才培养的另一阵地,高校在这个过程总应主动引领,协调推进学校人才培养的环节要素与企业的运行过程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双主体”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主动健全校企深度合作的各项制度和机制,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发挥高校的力量和优势,增强企业与院校深度产教融合的意愿和动力。2.企业承担“制片人”角色。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承担的是“制片人”一角,利用资源优势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各种条件,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融入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需求,确保培养方案是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发展的;与高校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投入企业资金、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景,为教師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技能培训项目。通过这种合作,高校为企业提供大批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引入高校的科研服务和技术成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3.教师承担“编导”角色。校企共同体的建立,人才培养的落实,不仅需要高校和企业两主体的共同承担,还需要一大批专业扎实、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来运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者,承担的是“编导”的角色。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一线教学的重任,教师掌握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教师需要能够将课堂知识、专业技能及企业要素相融合,保障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掌握一定的企业岗位的相关业务知识。教师通过校企共同体搭建的平台,实现校企交互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编导”的专业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4.学生承担“主演”角色。在基于校共同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是培养对象,是受益者,是“主演”。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升自己的岗位能力,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实训中。在项目中,能够转换角色,把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员,按照企业生产工作标准、制度要求自己,适应岗位需求,完成岗位任务,学习岗位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教育,接受更多的技能培训,学生可在不同岗位实行轮岗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积累工作经验,企业也可以储备人才。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1.“五对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校企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和企业相互融入,共同渗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高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在制定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邀请行业领域专家、企业工程师和高校专业教师等共同组成指导委员会,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共同制定符合校企双方利益和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邀请专业合作企业(如横店影视城艺术团、北京朱氏兄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属分公司——东阳鑫晨服装有限公司等)组成的教学指导建设委员会,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培养方案。方案应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企业用人标准为目标、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实现专业课程与工作领域对接、教学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设计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价值与职业素养对接。将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岗位性和应用性,真正地实现学生知识、 能力、技术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2.“三立足”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而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校企双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立足岗位标准组建专业课程群,制定课程教学标准;立足岗位技能开展实践实习课程,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促进专业课程与岗位标准的有效衔接;立足知识体系整合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拓展选修课程,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3. “多元评价”优化改进培养过程。教学评价是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培养过程、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 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是多元化的不是框架式的,因此,在对人才培养质量验收与评价需要学生、教师的参与,更需要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甚至需要普通大眾的参与,因此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二是过程管理评价的多元化,通过听课评课、问卷调查、线上互动、师生座谈会和教学质量分析会等多元方式动态掌握教学质量的薄弱点和困难,促进影视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三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针对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教师评价表、学生自评互评表、企业项目化评价表;还可以依据不同课程类型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的评价表。多种措施促进评价主体有效 改善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评价结果正确运用。
(三)教学实践探索。以人物形象设计为例进行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实践。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及行业和区域发展对于影视化装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充分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该影视化装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明确影视化妆职业领域岗位群对各类型、各层次化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准确定位化装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对影视化装职业领域岗位群分析,使人物形象设计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针对影视化装小助、大助、主盯、造型师等岗位的技能要求,等核心岗位及其技能需求,以“舞台化妆、古代发型设计为基本技能,以影视化妆、特效化妆核心技能、以整体影视人物造型设计能力、服饰设计能力作为岗位技能培养”为课程主线,以专业群知识技能(表演基础、影视美术设计、影视照明基础)为支撑,初步形成“以影视人物造型成果为导向”的三段三岗课程体系。促使学生由影视化妆初级助理、高级助理到影视造型化妆师的职业能提升,最终达成培养复合型创业型影视化妆人才的目标。实现学校学生对企业员工的“零适应”角色的自然转换;通过“专业平台+专业方向”重构专业群,带动影视类专业群建设和调整,提升专业群聚集效应,提高办学效能;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双方互惠互利;通过强化工学结合,引导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四、小结
当前,校企共同体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最佳状态,推动职业院校与影视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双主体育人、校企联合育人、教师师傅共同育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影视人才是当前亟需。
参考文献
[1] 曾文权,曾文英,龙立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62-67.
[2] 袁丽,王中锋,李恩菊.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洲际英才学院为例[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6):74-77.
[3] 刘芬.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5):57-60.
作者简介:唐串(1986.5~),女,浙江省兰溪市,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项目课题:本文系2019年度校级一般科研项目与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YJ20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