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沉迷碎片化手机阅读

2020-12-15 10:52伍银冰陈夏梓吴楚恩黄林海邓禧嘉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大学生

伍银冰 陈夏梓 梁 婷 吴楚恩 黄林海 邓禧嘉

摘 要:大学生沉迷碎片化手机阅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立足于剖析影响大学生沉迷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能够促进大学生有效阅读的建议。本文以广东省高校的441份问卷数据为基础,基于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分析,构建了影响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5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消遣因子和社会影响对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缺陷和媒介缺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通过控制变量分析,本文发现年级、绩点和学生工作情况这3个控制变量的差异对“阅读意愿→阅读行为”的路径发生有影响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碎片化手机阅读;结构方程模型

1 引言

从传统阅读到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媒介形式从纸质向无纸化转变,阅读相应显现出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趋势。手机阅读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搜寻信息的便捷程度、增强大学生社交,另一方面也造成大学生视力下降、沉迷手机问题的出现。陈航等认为,使用者对手机阅读的使用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行为。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手机阅读意愿及行为的具体因素,为改善大学生手机阅读带来的不良现象提供有效的措施参考。

2 文献综述

已有文献发现手机使用态度对手机阅读行为产生影响。陈航等通过因子分析总结出了七个会影响读者对阅读媒介的使用态度的因子,其中感知有用性因子、感知易用性因子、娱乐因子、社会交往因子、成本因子和群体规范因子正向作用于读者对阅读媒介的使用态度,而媒介缺陷因子则对读者的使用态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读者对媒介的使用态度对读者的阅读频率和阅读强度等阅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支持了从动机到态度到行为的影响路径。徐艳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阅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者的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着阅读者的阅读行为,其中信息利用能力维度可直接作用于阅读者的阅读行为,而信息需求意识维度、获取能力维度以及评价能力维度通过影响阅读意愿而间接地影响阅读者的阅读行为。研究结果支持了从能力到意愿到行为的影响路径。赵树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影响大学生手机阅读需求的因素以内外维度区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内部因素即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兴趣、知识面等,决定了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的选择。外部因素即社会性因素,包括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及所接触的群体,对大学生的手机阅读频率等具有显著影响。这些文献通过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维度总结了影响手机阅读意愿的因素,并揭示了从意愿的影响因子到阅读意愿再到阅读行为的影响路径。

Venkatesh、Morris 和 Davis在借鉴了八种主要的技术接受模型和动机意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前八种理论与模型更为综合和全面的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ies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該模型简称为UTAUT 模型,其在最 初的技术接受模型即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模型的起点上吸纳了技术接受领域的多种理论与模型,提出了四个维度的处于模型核心的影响因子:绩效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tion),指的是绩效得到提升的程度;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tion),指的是技术的易用度;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指的是受他人影 响的程度;促进因素(promotion factors),指的是支持使用技术的因素。另外,UTAUT 模型提出对核心变量具有调节作用的控制变量:性别、年龄、经验、自愿性。UTAUT模型在消费和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检验和应用,发现它对于人们行为的解释力达到70%以上,具有明显的解释力。本文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了手机阅读本身的特点,根据实际问题对 UTAUT的经典模型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在此基础上构建适了适用于研究本文实际问题的模型。

3 研究模型构建和变量设定

3.1 模型构建

基于其他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际的研究问题,本文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构建大学生手机阅读影响因素模型。模型核心变量分别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消遣需求、社会影响、媒介缺陷和信息缺陷,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级、学科背景、绩点和学生工作。具体构建情况和研究假设如图 1所示。

3.2 变量设计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中对核心变量的定义、描述和测量等内容, 结合对大学生群体日常观察得出的特征和偏好等相关信息,进行了核心变量及其测量项设计,具体情况如

表 1和表 2所示。

4数据来源和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笔者于2019年5-8月对广东各高校的大学生手机阅读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内容设计分为大学生的个人特征、手机阅读动机、手机阅读意愿和手机阅读行为四个部分。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根据问卷填写的缺失情况剔除59份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为441份,问卷有效率为88.2%。

4.2 实证检验

4.2.1 信度、效度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本次样本在性别、专业、年级、绩点、学生工作和奖项方面分布都较为均匀。在对六个因子的测量项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后,发现每个因子的信度都大于0.7,在总信度大于0.7的情况下,可以不再关注删除后的Alpha系数。总体而言,每个因子的信度都属于良好,问卷总体信度高,分析结果如表 3所示。KMO值为0.873,Sig值为0.000,说明问卷的效度优良,数据显著性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中所有测量项一共解释了因变量64.078%,大于60%,解释力尚好,分析结果见表 4。

4.2.2 AMOS拟合优度检验

从AMOS拟合结果来看,模型的整体拟效果良好,除GIF(拟合优度指数)、AGIF(调整拟合优度指数)和NFI(规范拟合优度指数)略低于理想值之外,其他指标都达到理想值。

4.2.3 影响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意愿的因子分析

(1)AMOS结构方程拟合分析

AMOS系数估计表显示,AMOS路径P值若小于0.05 说明该因子对阅读意愿的形成具有显著作用。由于本文对媒介缺陷和信息缺陷采用了反向计分的方式,这两个因子对阅读意愿的路径系数虽然为正数,但代表反向影响。路径分析的结果如下表。

本文对于实证结果的现实分析如下:

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正向影响手机阅读意愿发生

感知有用性是指手机阅读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包括信息丰富、内容个性、形式多样等方面,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更青睐于多样化的传媒形式如图片、音频与视频等,因此手机阅读的感知有用性会正向影响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意愿。感知易用性是指使用手机阅读的便利性,包括信息获取和使用功能的便捷性,对于更为注意获取信息的效率的大学生来说,手机迅速搜索、获取、发表、评论和转发信息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于获取信息工具便利性要求,因此手机阅读感知易用性会促进大学生手机阅读意愿的形成。

②消遣需求和社会影响会正向影响手机阅读意愿发生

手机阅读的信息篇幅短、时效性、娱乐性强、内容吸引,能够打发零碎时间,大学生在零碎的时间,如休息时间、等候时间和排队时间等会进行手机阅读,因此消遣需求对大学生手机阅读意愿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社会影响对大学生阅读意愿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说明大学生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而加强手机阅读,并且通过手机阅读能够获取谈资、表达观点和认识新朋友,从而实现有效沟通。

③信息缺陷因子和媒介缺陷因子负向影响阅读意愿的发生

媒介缺陷是指手机阅读的方式所固有的缺陷会降低阅读体验。手机阅读具有辐射、界面小的特点,因此读者长时间阅读会导致视力下降或者肩膀酸痛的问题;同时手机阅读容易使大学生沉迷,造成时间浪费,引发精神焦虑,因此,手机阅读的媒介缺陷会负向影响手机阅读意愿形成。信息缺陷是指手机阅读的信息质量较低,一般是非官方、非权威、可信度有限的观点但仍会被广泛传播,因此,手机阅读的信息缺陷因子同样不利于手机阅读意愿的形成。

(2)控制变量对“阅读意愿→阅读行为” 路径对比分析

本文在AMOS中采用多群组结构模型分析的方法,引入性别(男、女),年级(低年级包括大一大二、高年级包括大三大四大五)、学科背景(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绩点(年级排名前40%、年级排名后60%)、学生工作(有、无)这5个控制变量,来探索阅读意愿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由表7可知,本文引入的5个控制变量标准差和均值都在0.5左右,各類型样本较为均衡,学生工作变量的均值为0.392,即有学生工作的样本较多,是因为较多的大学生在校园中承担着学生工作,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符合实际情况。

由表8分析得到的结果和相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年级同学手机阅读意愿会显著地影响阅读行为的发生,低年级同学不明显

检验结果表明低年级同学的阅读意愿到阅读行为的路径不显著,高年级同学阅读意愿到阅读行为的路径显著。说明高年级同学手机阅读意愿更容易加强手机阅读行为的强度,但低年级同学则不会。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学低年级同学刚从高中教育过渡到大学教育,自制意识比较强;二是因为在社团工作中主要由低年级同学承担,高年级在社团活动中参与度低,因此低年级同学空闲时间相对较少。

②绩点排名越高的同学,手机阅读意愿导致阅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检验结果表明绩点年级排名前40%的同学阅读意愿到阅读行为的路径不显著,绩点年级排名后60%的同学阅读意愿到阅读行为的路径显著。结合现实情况分析,绩点排名高的同学即使有较强的阅读意愿,也不会提高阅读行为强度,这部分同学可能会更专注于学习,并且不容易因为手机阅读而分心。但是绩点排名后60%的同学更有可能通过手机阅读打发时间或者容易因为手机阅读分散专注力。

③是否参加学生工作会显著影响阅读意愿导致阅读行为的发生

检验结果表明参与学生工作阅读意愿到阅读行为的路径不显著,不参与学生工作的同学阅读意愿到阅读行为的路径显著。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参与学生工作的同学自由分配的时间更少,因此使得手机阅读意愿到手机阅读行为路径不显著,但是不参与学生工作的同学自由分配的时间更多,因此手机阅读意愿会促进手机阅读行为的发生。

5 结论和建议

从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产生手机阅读意愿会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消遣因子、社会影响、信息缺陷和媒介缺陷的影响。其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消遣因子和社会影响对大学生的手机阅读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手机阅读能提高信息搜索效率、满足娱乐和社交需求,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手机阅读的意愿。而信息缺陷和媒介缺陷则对阅读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诱发健康问题等方面的缺点对阅读意愿有抑制作用。因此,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手机阅读的积极作用,笔者从大学生、高校图书馆、媒体平台三个层面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

5.1 大学生层面

于大学生而言,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信息鉴别能力。对于非官方自媒体的不良信息,应予以识别和抵制。了解并鉴别自己所需要的阅读内容,掌握在网上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使自身成为信息的主动搜索者。同时,大学生要利用好手机阅读这一便捷工具,应基于一个明确的目标,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了解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从而进行更高效的阅读。

5.2 高校图书馆层面

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手机阅读,鼓励深度阅读。如采取教育手段(开设课程、讲座等)增强大学生信息鉴别意识,培养学生制定网络信息筛选(检索、选择、利用、评价)综合策略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应将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升到理论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高度,帮助大学生建立较为完整且有学术逻辑的整體思维框架。

5.3 媒体平台层面

于媒体平台而言,应做到提高信息输出的质量。媒体平台提供多种类型的信息,尤其是对待社会事件类信息,应以公平、公正态度,客观、理性地阐述。在信息传播的源头减少不良网络内容,净化网络阅读,给大学生乃至所有读者制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航,徐蔡余,王曰芬.微信碎片化信息阅读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7(03):26-35.

[2] 徐艳.基于信息素养视角的碎片化阅读行为实证研究——以图书馆微信平台为例[J].情报科学,2017,35(03):76-81.

[3] 赵树海.大学生碎片化网络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22):61-63+57.

[4] 郭丹丹.大学生移动终端碎片化阅读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 王江波,师为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状况及其影响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448.

[6] 范蔚,赵凌澜.结构分析:碎片化阅读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J].编辑之友,2019(04):31-35.

[7] 张文亮,蒋秋子,尹一村.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06):79-83.

[8] 孙蕊,董永梅.基于高校图书馆移动微阅读推广的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8,48(01):93-98.

[9] 张忠,何虹,曹国.感知特性和个性化对手机阅读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07):80-85.

[10] 赵婕.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7.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金融深化改革下《投资学》教学内容优化与模式创新研究”(编号:JG18068)[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金融深化改革下《投资学》教学内容优化与模式创新研究”(编号:JG18068)]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模型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