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行淳修随遇而安

2020-12-15 10:50:51
现代阅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制笔纸笔毛笔

李小平,淳安堂主人,从业30年,历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毛笔委员会副主任,毛笔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目前主要从事古代毛笔研究与毛笔技艺传承工作。

从文字的产生开始,毛笔作为实用的工具一直延续到民国。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从毛笔本身的物理结构、形制和大小规格来说,可以分为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毛笔比较原始,工艺比较简陋,笔的直径也小。在纸张没有出现的秦汉时期都是在竹木简上书写,这个时期毛笔的特征就是笔头比较小,符合木质或者竹制表面的书写特征,多为弹性较好、尖锐的毛,这样制作出来的毛笔可以写得很精细、笔触多、书写速度比较快。后来,造纸工艺逐渐完善,纸张得到改良,书法从官方到士族文化的应用,书法的意识越来越丰富,毛笔的工艺表现就随之越来越复杂了。

可以看到书法的高峰时期——从魏晋到隋唐,毛笔呈现的形制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毛笔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就目前研究来看,东汉时期的毛笔已经有通过用毛包裹来增加笔的直径,一直到北宋的熙宁年间才真正出现了我们今天用的现代笔。这个过程就是有芯笔发展的过程,所谓的有芯笔就是指毛笔有一个小的笔芯作为书写的部分,外面会披上或包裹一层蓄墨、增加形状的材料,也包括之后的缠纸笔等,都有单独书写的芯,与我们现在的毛笔是不一样的。这个阶段是书法的高峰时期,毛笔的特点也明显,其物理结构值得我们去研究和细分。与我们现在的制笔工序、工艺是完全不一样的,最有名的是宣笔的诸葛高、程氏家族。

隋唐一直到宋代科举制度的盛行,导致了毛笔使用者的数量增多,文化的普及带来大量的书写,有芯笔物理结构的精度和难度已经不符合规模化的生产,这在宋代熙宁年间就有明确的记载,从而产生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毛笔的样貌。从宋代熙宁年间到民国,毛笔的物理结构基本没有变化,终其原因还是随着书写者的不断扩大,毛笔的工艺要符合市场效益和成本的不断延伸而发展。

相对于“书圣”王羲之传世的《笔经》,我个人更看重三国时期韦诞的《制笔方》,这个资料更准确,涉及的工艺价值更大。作为后代研究毛笔制作技艺的重要资料,《笔经》主要是写制笔的工艺,而《制笔方》是制笔的理论,因此解读起来的价值更大一些。

对于缠纸笔,我从2007年开始研究,到2013年出了成果。现在来看缠纸笔应该是有芯笔的一种,并不是一种符合书法角度去观察的一种工具,而是实用为主的一种书写工具。缠纸笔的盛行主要是在雕版印刷还没有发明、普及之前,是因大量书籍和佛经抄写的需要而产生的书写工具。

目前,日本正仓院藏17支唐代毛笔,我已经复制过两套,初期受信息的局限复制的比较粗陋。从复制过程和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这17支笔不一定全是唐代的文物,后期也有可能有日本复制的,并不能确认都是唐代的,日本的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过很多的研究。这些笔保留了唐代的工艺,我们从中可以观察到缠纸的复杂性和原材料的应用,以及唐代制笔的工艺、用材、装饰、审美等,这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就现在来看,最大的难度是对它的认知而不是复原工艺。这个工艺在当时并不是一种商业的行为,而是一种政府层面的制作——集合了各类人才来制作,这些工艺我们还是可以复原的。这些笔是唯一传世的唐代毛笔,问题是它们于唐代的整个时期或阶段而言是什么状态?或是出于什么目的?是毛笔当时真实的状态?还是礼品的概念?这个是我们现在很难认知的。虽然这17支毛笔是日本的国宝,但这些毛笔我们对它的定位和认知以及对我们现在毛笔的制作有多少参考价值,这是值得讨论的。这些笔在唐代是否流行?是否是主流?这是目前我们最难理解的地方。

关于毛笔的制作技术,现在信息交流便利,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相关渠道来了解世界同行的制作工艺。目前來看,日本、韩国等毛笔成形的原理即物理结构是一样的,只是侧重点不同。日本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国家,就我目前看到日本毛笔生产的工艺来说,它有很科学处理毛料的方式。比如说动物毛的表面脱脂使用草木灰弱碱性加温的方式,这对毛有定型的作用,对脂肪的处理也比较合理,这样笔用起来更符合日本的书写和毛笔的寿命。

这种科学的毛料表面处理工艺是非常好的,这也是我比较认可日本制笔技艺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去看日本传承下来的家族的制作方式和遗留下来的一些古代的制笔方法,也包括缠纸笔。这与中国不同,我们传承到明代就没有了,日本是如何传承下来的?从哪里来?也是值得我们交流和探讨的。他们好像是活化石,在我们的研究中可以是一座梯子或者石头,供我们渡到更远的地方去。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日本毛笔的生产工艺有其可取的一面,对毛料的科学处理,生产效率和对毛笔的深层解读与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毛笔需求和应用国,虽然日本更多地把传统的制笔工艺保持下来,但对于我们的学习更多地是科学层面的数据研究等。

我一直觉得毛笔对于工艺来说并不复杂,毛笔是用来写书法的,这是文化和艺术的层面,对于我们这些匠人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命题,可以为之奋斗几辈子。

于我而言,人都有好奇心,由不懂到懂,更多的是以一种好奇的心态来观察,这是一种探索的乐趣,是我一直坚持致力于传统古法制作毛笔的理由。

我个人的作品很杂,并没有系统性的梳理,可以概括为几个方向。第一类是古代笔的研究方面,借助于相关的信息和古代的毛笔理论,比如缠纸笔、有芯笔、宋代三副笔,这是我们作为学术上的一个主要方向。第二类更多注重工艺、审美价值,比如最近做的笔船系列,很有传统文人气质,更多的审美和把玩价值,主要是从文房和收藏的概念去考虑,这也是近年来我们的一个特点。我们也做了文创系列——便携式笔匣,也就是文林便用,将笔和墨盒放在一起,方便旅行随用书写,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后我们还会考虑一些普及性的市场。

古代的书家与制笔者尤其是在唐代和宋代有很密切的接触,历史上有很多相关记载,比如诸葛高的制笔供不应求,晏几道有位门客叫吴无治,就是一个做笔的。由于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情况已经很难去研究,但其实制笔人在古代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在北宋时期,制笔工艺还是家族式传承,作为家族荣誉和地位的基础,工艺交流还是比较闭塞的。现在这方面已经完全商业化,有很多的交流。我们经常做一些雅集和讲座,讨论笔墨纸砚以及书写的关系,这已经不只是从毛笔的角度来考虑制作工艺了。

猜你喜欢
制笔纸笔毛笔
竹简和毛笔
幼儿100(2023年35期)2023-09-22 07:28:42
“无纸笔”闯关,乐翻天
科教新报(2022年28期)2022-07-08 10:11:34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艺术启蒙(2021年5期)2021-08-03 02:18:53
2018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8~151期)
中国制笔(2018年4期)2019-01-14 02:58:26
砥礪奋进 筑梦前行——庆祝中国制笔协会成立35周年
中国制笔(2018年2期)2018-08-02 02:06:58
2017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4~147期)
中国制笔(2017年4期)2018-01-19 01:50:25
单宝塔诗
2016年前10月制笔行业统计分析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