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静
(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郑天挺(1899~1981),字毅生,别号及时学人,祖籍福建长乐;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毕业后受聘到厦门大学教国文课。1921年秋,郑天挺又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读研究生;研究生期间,郑天挺加入“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参与清代档案整理工作,奠定了此后从事清史研究的基础。从1920年在厦门大学执教起,郑天挺即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一生慎重为文,留下的著述不多,但都是精品;傅斯年先生为此称赞道:“郑副所长不为文则已,为文则为他人所不能及”(1)南开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编.郑天挺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899-1999[C].北京:中华书局,2000:1.。其专著主要有《清史探微》《清史简述》和《探微集》等,主编著作有《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等(2)以上人物小传,参见: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C].北京:中华书局,2009.。
目前,学术界对于郑天挺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学术成果及教学成果,如《郑天挺学行录》(3)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C].北京:中华书局,2009.《郑天挺纪念论文集》(4)吴廷球,等.郑天挺纪念论文集[C].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郑天挺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899-1999》(5)南开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编.郑天挺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899-1999[C].北京:中华书局,2000.《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文集纪念郑天挺诞辰一百一十周年》(6)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文集:纪念郑天挺诞辰一百一十周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0.等。对郑天挺人际交往的研究,除其子郑克晟所撰《郑天挺与史语所》《郑天挺与中华书局》《陈寅恪与郑天挺》《魏建功与郑天挺在北大时的友谊》《忆商鸿逵师与郑天挺的友谊》(7)郑克晟.郑天挺与史语所,郑天挺与中华书局,陈寅恪与郑天挺,魏建功与郑天挺在北大时的友谊,忆商鸿逵师与郑天挺的友谊[C]//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203-209,229-238,253-260,269-277.《怀念何炳棣先生与先父郑天挺》(8)郑克晟.怀念何炳棣先生与先父郑天挺[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3,14(00):1-20.等文外,学界还有:张丽珠的《郑天挺与张耀曾》(9)张丽珠.郑天挺与张耀曾[C]//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246-247.,郑嗣仁的《梅贻琦与郑天挺》(10)郑嗣仁.梅贻琦与郑天挺[C]//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248-252.,傅同钦的《记1961年文科教材会议——兼忆翦老与郑老》(11)傅同钦.记1961年文科教材会议——兼忆翦老与郑老[C]//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226-228.,董式珪的《往事如烟——罗常培与郑天挺二位先生》(12)董式珪.往事如烟——罗常培与郑天挺二位先生[C]//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266-268.,郑克扬的《北大复校时期的傅斯年与郑天挺》(13)郑克扬.北大复校时期的傅斯年与郑天挺[C]//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261-265.,马嘶的《魏建功与郑天挺》(14)马嘶.一代宗师魏建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311-313.,等等。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认为人际关系具有固定性,这种固定性主要体现在亲缘关系上;亲缘关系能够为人提供一种长期的、持续的社会资本,在人遭遇困境时,也能从这种固定性的社会关系中得到支持与帮助。林其锬在《五缘文化概论》一书中提出中国社会中存在“亲缘、地缘、神缘、物缘、业缘”五缘概念,其中提到:亲缘关系“是一种无形资源”,这种亲缘关系可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会形成强有力的亲族网络;这种网络可以将人与人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个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稳固且有效的,人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并让自己身处的这个网络不断发展壮大(15)林其锬,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38.。
本文拟对郑天挺与郑振铎、梁济、梁漱溟、张耀曾等人的亲缘关系进行梳理分析,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亲缘关系对郑天挺成长、工作、生活乃至性格的影响。
郑天挺祖籍是福建长乐首占郑氏,又称岱阳郑氏。郑氏是岱阳的名门望族,共出过6位进士,清代曾经“一门五进士、五世十举人”;光绪曾钦赐有“祖父子孙曾、伯叔兄弟侄,科甲联镖”金匾。到了近现代,郑氏家族也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是史学家郑天挺,鸟类学家郑作新,还有著名作家、文史学家、翻译家、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
长乐首占村岱阳郑氏发迹于明代,七世祖郑世威于嘉靖己丑(1529)中进士(这是首占郑氏第一位进士);朝廷授其户部主事,监通州仓;之后,郑世威曾任职于广西、广东、江西诸地,成为一代名臣;其著作有《四书答问》《诗经答问》等。80岁时,郑世威手书“世培忠厚”(16)陈松溪.关于郑振铎的家世[J].固原师专学报,1997,18(2):5.4个大字挂于郑氏宗祠的大厅(至今挂在岱阳郑氏宗祠的大厅之中),“世培忠厚”便成为其后郑氏家族的祖训。万历二年(1574)郑世威离开人世之际,宰相叶向高为之撰写墓志铭,明神宗赐其厚葬,谥“恭介”。长乐首占村岱阳郑氏从此声名显赫。
郑氏传至第十三世郑善彰,善彰有四子,必恭、必敬、必惠、必德;郑氏在清朝获“一门三代五进士”之誉就出自其第四子必德(字惟润,号厚斋(17)陈松溪.关于郑振铎的家世[J].固原师专学报,1997,18(2):5.)之后,分别是:用苍、用桐、允铿、允展、叔忱。而郑天挺与郑振铎都出自惟润一门。惟润育有五子,分别名为道东、道夏、道商、道玉、道植;道商早逝,第五子道植就将自己的三子用苍过继给道商一门。用苍,名元璧,即是郑振铎的高祖,于道光年间中庚子科(1840)进士(18)陈松溪.关于郑振铎的家世[J].固原师专学报,1997,18(2):4.,是“一门三代五进士”中的第一位进士;世人对用苍的赞誉极高:他刚任陕西道御史即“弹劾夷务,不避权贵”;后在湖南长宝道供职时,兴修水利,造福一方;在升任山东盐运使司时,受赏二品顶戴,但还未上任便因操劳过世,时年59岁。朝廷诰封其为资政大夫,入祀凤池书院名师祠。郑振铎的曾祖名郑景渊,是用苍的第三子,字宏溥,邑廪贡生,敕授修职郎(19)陈松溪.关于郑振铎的家世[J].固原师专学报,1997,18(2):4.;郑振铎的祖父郑允屏,为宏溥次子,浙江温州试用从九品;郑振铎的父亲郑庆咸,曾在苏州府衙做幕僚,在郑振铎幼时便故去了。
道东的长子郑廷珪,字用桐,是“一门三代五进士”中的第二位进士。用桐于道光甲午年(1834)乡试中举,为甲辰科(1844)进士。用桐事母至孝,以母不赴官者10年,其母离世后才到浙江任职(20)陈松溪.关于郑振铎的家世[J].固原师专学报,1997,18(2):5.;历任浙江、象山、金华等县知县;所到之处,惠政卓异。用桐晚年退居乡下,乐善好施,常说:“此吾所以遗子孙也。”道植的长子郑元模文章极好,但在进京会试时,由于交卷过迟未中;主考官对他十分赏识,破格将他选进了翰林。元模第三子宏轩的两个儿子允铿、允展均考中进士。允铿名篯,号肖彭,自幼聪颖明敏;清光绪乙酉年(1885)中举,己丑年(1889)中进士;签分刑部任职,后迁任丹阳知县。允展,名筹,号鹤卿,清光绪己卯年(1879)中举,于癸未年(1883)中进士;后任内阁中书,钦赐内阁侍读衔,诰授奉直大夫。俩人成为郑氏家族有名的兄弟进士,也是长乐首占郑氏“一门五进士”的第三位和第四位。
郑廷珪的孙子郑叔忱,字扆丹,于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他即是郑天挺的父亲,也是长乐首占郑氏“一门五进士”中的第五位。郑叔忱自幼聪颖好学,光绪十五年(1889)在乡里中举,次年便中进士,即在翰林院任职,后升任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叔忱在北京任职期间,两位哥哥和在江西任职的弟弟先后去世,当他准备将母亲接至北京供养时,母亲也离世了;其身心接连遭受沉重打击,悲痛中一度缠绵病榻。病情好转后,叔忱即广召子侄来北京,教导政事和辅导学问。叔忱一生为官清廉却酷爱藏书,俸禄除购书外,大多用来接济亲戚;因此,叔忱离世时,除了书籍之外,并没有多少遗产留下。
郑叔忱的原配早逝,继配陆嘉坤,是我国女学的先驱。陆嘉坤是广西桂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1896年与郑叔忱结婚,育有三子一女;1905年郑叔忱去世后,迫于家庭生活所需,她应傅增湘之聘,携家搬到天津,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堂总教习。到校上任后,陆嘉坤即召集全体学生训话说:“吾国女界沉沦久矣。残害肢体,锢塞聪明,不知时事之艰难。其所以至此者,女学不兴之故也,女学不兴,不仅徒害一身,实且贻害于家族社会。一国之内,女居其半,女学不兴,与教育普及者较,盖无不败者。且国家方倡新学,纵男子已皆有得,而其母、妻、姐妹率皆愚顽不化,与学校教育相背而驰,中国前途乌可望乎!”(21)郑克晟.郑天挺母——天津近代女教育家陆嘉坤[C]//南开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编.郑天挺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899-1999.北京:中华书局,2000:95.任职期间,她博取各地学校章程,且参考日本女学之长,亲自制定了学校的校规、课程、自习、赏罚等章程,各地女校竞相借鉴。1906年,陆嘉坤因视友人疾而被传染了白喉;当年9月,陆嘉坤病故于天津,年仅37岁。而二子一女“并染于疫,既丧其一,余二亦危”;郑天挺和弟弟就此成了孤儿,被寄养在梁家(郑天挺的外祖母家),直到长大成人。
“‘家’是人的最本能的生活方式,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22)林其泉.作为社会文化一种的亲缘文化力[C]//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2002:13.人们的生活建立在“家”的基础上,而“家”的影响和如何做人的价值理念又牵制着人们的行为,成为人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郑氏“忠厚”的祖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郑氏子弟,而郑氏子弟中的杰出人物还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这不仅促使郑氏勤勉读书、正直忠厚家风的形成,还激励着郑氏子弟们在贫困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努力读书学习不懈怠,且心系天下,并愿意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1 长乐郑氏家族世系图(23)陈松溪.关于郑振铎的家世[J].固原师专学报,1997,18(2):1-6;郑克杨.郑天挺家世简述[C]//南开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编.郑天挺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899-1999.北京:中华书局,2000:387-388.
梁济(1859~1918),字巨川,广西桂林人,光绪十一年(1885)于顺天乡试中举;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内阁侍读署民政部主事,升员外郎;辛亥革命后赋闲家居,以清室遗老自居,时任内务总长的赵秉钧一再相邀入仕,终不肯出;1918年避居城北隅彭翼仲宅中,农历十月初七日,投净业湖死,遗书万余言。
梁漱溟(1893~1988),名焕鼎,字漱溟,梁济之子;原籍广西桂林;毕业于直隶法政专门学校;1917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讲印度佛学;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到山东从事“乡村建设”;1929年又到河南辉县百泉筹办河南村治学院,并主编《村治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以“村治派”领袖参加民主党同盟;1949年以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郑天挺与梁济、梁漱溟父子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郑天挺的外祖母姓梁,是梁济的嫡亲姑母;陆仁恺是梁济的姑丈,也就是郑天挺的外祖父;郑天挺的母亲陆嘉坤是梁济的表妹,郑天挺与梁漱溟是表兄弟。
梁济青少年时期的学习与生活与陆家密不可分。同治六年(1867),梁济的父亲因积劳成疾,病故在山西离石任上,梁济时年九岁;他的祖父及母亲携他扶柩返京,回京后梁济便借住在姑母家中(陆仁恺家)。陆仁恺有两位女儿,大女儿陆嘉年,长梁济一岁,是他的表姐,小女儿陆嘉坤,少梁济五岁,是他的表妹(24)梁培宽.记郑毅生表叔事[C]//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111.。梁济借住在陆家之后,就与两位表姐妹朝夕相处,彼此之间情谊真挚。并且,姑母的次子陆静存,既是梁济的表兄,又是他的老师,平日里还给他授课,指导他的学业。成年后,梁济不再居住于陆家,但有一段时日仍经常前往陆家,在表兄陆静存的指导下读书。梁家与陆家亲密的姻亲关系成为梁家与郑家、张家密切关系的纽带。陆嘉年、陆嘉坤先后成婚,陆嘉年嫁给了云南大理张家的张士鏸,陆嘉坤则嫁给福建长乐郑氏的郑叔忱。先有梁、陆两家的联姻,后有陆张、陆郑的联姻,梁、陆、张、郑四家就有了姻亲关系。
除了血缘上的关系之外,梁济也曾得到郑天挺父亲郑叔忱的提携和帮助。郑叔忱于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后,长期在翰林院任职,与梁济“既结亲戚关系,又雅相知好”(25)梁漱溟.我对郑天挺教授家世之回忆[J].南开史学,1983(1):26-27.。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由于时态所迫,发布诏令广纳人才,又开办经济特科;当时,郑叔忱任奉天学政,即举荐梁济应征;虽然梁济自称“无才”而没有应征,却可看出郑叔忱对梁济的器重、以及其中郑梁两家的深厚情谊。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郑叔忱在北京病故,时年43岁。临终时亲友都聚集一堂,而郑叔忱独独向梁济托孤,由此可见,他对梁济的信任也可见一斑。郑叔忱离世后的第二年,郑天挺的母亲陆嘉坤也病故在天津,梁济就把两位外甥郑天挺及郑少丹带到北京家中,由其夫人负责抚育教养;郑家留下的遗产,梁济也“为之经营挹注,前后十余年”(26)梁培宽.记郑毅生表叔事[C]//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112.。此后,对于“伶仃孤儿”(27)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151.的郑天挺兄弟,梁济从生活、学习方面对他们给予了充分的照顾。
郑天挺与梁家的情谊还体现在与梁漱溟交往的点滴细节中。在《梁漱溟往来书信集》中刊载了梁漱溟从1930年至1979年间寄给郑天挺的16封家书,其中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不仅仅是梁、郑之间工作、学术的来往,还体现着俩人之间亦亲亦友的情谊。1928年至1930年,郑天挺在杭州任浙江大学秘书兼文理学院讲师,同时还任浙江地方自治专修学校讲师;当时,梁漱溟在河南村治学院创办《村治月刊》;梁为办刊之所需,曾派宋乐颜前往各地调查访问;在宋前往杭州时,梁漱溟曾写信给郑天挺,希望郑天挺能给予一定的帮助,“顷因欲调查南中乡村运动情形,特嘱宋乐颜赴沪宁杭州各地实地访问,希弟相机多为介引,假以种种便利方好。贵部如有关于乡村教育之办理报告或计划等件,亟愿赐示一二”(28)梁培宽,编注.梁漱溟往来书信集: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51.。对于郑天挺工作上的问题,梁漱溟也会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铨叙问题真如对张说话恐无益。张公脾气最大,不可使在位有力者与之说话。与之说话有效者莫若熊子真先生;得熊先生一言非常快当,但对熊先生亦不宜由我写信。弟揣度有此必要时,径到西湖广化寺一访之可也。”(29)梁培宽,编注.梁漱溟往来书信集: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52.由此可见,两人书信往来颇多,信中对于工作、生活上的问题,郑、梁二人会互相倾诉,也会相互提出解决的建议。
1946年5月,民盟总部由重庆迁南京。梁漱溟在接受民盟秘书长任务后,于5月8日离重庆飞上海,27日转往南京,将设民盟总部于蓝家庄。梁漱溟及时写家书给郑天挺(1930年11月已回北大执教),告知修改寄信地址事宜:“漱于八日抵沪,住卫乐园七号。为奔走国内和平,全体同人(五代表)明早相偕入京,此后通信可寄南京鸡鸣寺蓝家庄十五号。”(30)梁培宽,编注.梁漱溟往来书信集: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53.1946年梁漱溟前往重庆参加政协会议;同年3月,二度访问延安,梁自重庆先飞北平,作三五日停留,再转飞延安。在北平短暂停留期间,梁漱溟受到郑天挺真情款待;事后,梁特意写信向郑致谢:“今日设备太丰盛,弟破费必多,甚不安。”信中还请郑帮忙留意其妻的工作:“内人留此,为精神上有所寄托,为生计上略得贴补,均〔以〕作一小事为妙。其事以教育机关(大学)职员,中等学校(初中)文史教员,小学部主任等较宜。希弟留意,并转托各位知好同为留意是感。”(31)梁培宽,编注.梁漱溟往来书信集: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54.
1949年以后,梁漱溟定居北京,彼此会晤机会也比较多,梁漱溟给郑天挺的家书中也频频提及见面之事,如1951年,梁漱溟借住于颐和园,曾致信郑天挺:“假期可来郊外游玩否?余不尽。”(32)梁培宽,编注.梁漱溟往来书信集: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56.1952年,郑天挺调任南开大学前,梁漱溟特地写信询问:“闻弟移南开任教,将于中秋后离京。确否?兹订中秋日请弟来园一玩,即在我处午饭。久不晤,在弟出京之前不可不一聚也。”1955年至1960年的信中也多次提及见面:“去年——一九五四春节未见弟来,时以为念。此次春节原料可以见面,不意弟日前到我家,我适又住医院去,卒不得一谈,怅怅”;“久不见,时思一谈。假如有便到京,或假期回京小住,请赐电话六局五五五八号我家为幸!”梁漱溟对郑天挺的情谊无一不在信中流露。这些信虽然才短短几行字,却一直被郑天挺精心收藏,这也正表明郑天挺对其彼此之间情谊的珍惜和重视。
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人际关系紧张,梁、郑之间很少走动,但彼此仍然牵挂。
在郑天挺的一生中,张耀曾又是另外一位对其影响深刻的人。张耀曾,字蓉溪,又字镕西、膺希;18岁考入京师大学堂,后被选送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学。在日本期间,张曾主办《云南杂志》并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返回南京,作为云南代表,参与草定《临时约法》。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张任总干事兼政务研究会主任。1913年,国会成立,张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主持起草《天坛宪法》(草案)。袁世凯称帝后,张回云南参加唐继尧、蔡锷的护国军讨袁。1916年,袁世凯死,张力促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后被任命为司法总长。1923年,因曹锟贿选总统,张首先通电反对。翌年,曹锟倒台,张复掌司法,与国务总理黄郛等摄行大总统职务;重要政令,如修正《清室善后条件》等,均出其手。其后,段祺瑞执政、张作霖入京,张耀曾遂辞官至上海任律师,并至各大学教授法学。
张耀曾、张辉曾的母亲是前文所述的陆嘉年;因此,郑天挺与张耀曾、张辉曾兄弟为表兄弟。张辉曾曾经教郑天挺、张耀曾“识字读书”(33)张丽珠.郑天挺与张耀曾[C]//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246.。张辉曾是研究程朱理学的,他的思想对郑天挺影响颇大。1902年张耀曾、张辉曾父亲过世,托孤梁济;梁济同样把张家遗孤接到了“扁担胡同宅之西院”(34)梁济,著.梁巨川遗书[M].黄曙辉,编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共同生活。这与郑天挺的经历颇为相似,因此,郑天挺与张耀曾之间,除了亲缘关系与相交情谊之外,还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1922年,郑天挺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生活十分困难,曾到张耀曾任会长的法权讨论会担任秘书,以补贴生活。担任秘书期间,郑天挺在张耀曾的帮助下,编著完成了《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一书,并于1923年出版。1924年,郑天挺至北大任教。在北大期间郑天挺与张耀曾几乎形影不离。不难看出,在郑天挺走入社会的早期,张耀曾不遗余力地给予了他许多帮助。
1928年,北大欠薪十分严重,教师们纷纷离校,郑天挺也应梁漱溟、马叙伦的邀请前往南方。随后,张耀曾给郑天挺写了一封长达1 200字的信:“闻弟到粤后,曾患足疾,谅已痊愈,羊城卑湿过甚,宜住高楼,宜食粗面,否则最易致疾,不可不慎也。”(35)张耀曾,著,杨琥,编.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1.读及此句,一位关爱弟弟的兄长形象顿时浮现眼前。对于郑天挺前往南方之后的发展情况,张耀曾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粤能广交西南英俊,为将来回闽,独当一面地步,固大佳事,但不识有无此种希望,兄深望弟向此方面发展,否则,粤似不如浙也(如需帮漱君忙,自当别论)”(36)张耀曾,著,杨琥,编.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1.。张除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外,还十分关心郑天挺的前途,希望他能广交才俊,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做好打算。
辞官之前,张耀曾告诉郑天挺:“大抵目前最高政策,在军权集中、政权集中、领袖人物集中之三事,各方意见虽尚接近,根本上仍有难融洽之点,究能实行至何程度,殊未可必。现在东北外交异常吃紧,人民穷困已达极度,倘政府依旧散漫无力,并无积极办法,则此威迫情形已恐不易挽救,若更纷争交哄,大局益不堪问,吾人逢此千载一时之会,不愿作悲观,亦不能遽作乐观。”(37)张耀曾,著,杨琥,编.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2.而段祺瑞执政后,政治与社会,都无佳象:“地位抢攘,五光十色,一官数人,相持互角,笑话百出,而失业者过多……大好旧京,尽为萧条愁惨之气充塞。”(38)张耀曾,著,杨琥,编.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2.面对国内风云变幻、光怪陆离的政治时局,张耀曾决定“隐居求志,不问政事”。在这封信里,张耀曾还把族内亲人的现状、工作情形一一告知郑天挺:“此间亲友一律失业,设法已久,只颐西妹在市政府社会局得一妇女指导专负之职,薪水多少,尚不得知;二、四两弟,到处均不得要领,现经东生帮忙,市政府内或可得一地位;大兴三弟事,兄久为留意,此次并托东生,大约雨亭如能得一独当一面之事,则三弟亦可位置也。廷辉为卫戍司令部交际员,季让为北平市政府秘书长,自牧为秘书。自牧系季让所引,而季让则为金殿选所荐,真奇事也(式如为张家口审判处书记官,芷沅赴汉谋事,蓂阶等无事)。”(39)张耀曾,著,杨琥,编.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2.张耀曾先生在自己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对家族内亲人的牵挂溢于言表。在郑天挺的日记中,同样也有许多关于张耀曾的内容,不再一一列举。
1938年7月30日,郑天挺读报时,看到张耀曾一病不起的消息后伤心不已:“镕西表兄于二十六日伤寒不起,乍读不敢相信,继读不觉泪下。”当即致电张表嫂问询情况。8月,得知张耀曾生命垂危时,郑天挺禁不住悲呼:“呜呼!此德此才,竟赍恶以没。岂非天哉!岂非天哉!”(40)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85.张耀曾病故后,郑天挺不远万里经越南、香港前往上海奔丧,并帮忙操持葬礼,且亲题挽联:“廿载追随,亲同骨肉,义兼师长,诲迪提携无遗力;万方多难,国丧桢梁,民失喉舌,扶持匡济更何人?”(41)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94.并写下《镕西表兄象赞》以悼念张耀曾。
大理喜洲是张耀曾的祖籍。1944年7月,郑天挺与罗常培等先生一起前往大理实地考察,历时34天。郑在大理不仅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还前往拜访了大理喜洲的张耀曾之亲属:8月5日,“晤赵冠三,侃直士也,年已七十一,为镕西大哥之表叔,谈及宽熙二哥”(42)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885.;9日,在林之棠的引导下,和徐梦麟一起前往拜访了张耀曾的两位堂兄,“一年七十馀,一年六十馀,身体甚佳,耳目聪明,背挺如矢,步履如飞”(43)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896.;8月6日下午还和同事一起前往游览张耀曾家祠——张公祠。可见,在张耀曾病逝后,郑天挺对他的怀念之情。
家庭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由家庭关系而重视伦理情谊,且将这种情谊推及其他人;这种关系首见于家族中,又不止于家族;情同一体,相互顾恤,彼此关切,这是人们普遍认同且共同遵守的处世之道。郑家、梁家、张家之间的相处,恰恰是这种处世之道的反映。
郑天挺幼年丧父丧母,得到表舅梁济的照顾,与梁漱溟、张辉曾等人共同成长;而正是在梁济等人的教导和影响下,才逐渐形成了郑天挺沉稳坚韧的性格。郑天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同样也离不开梁漱溟、张耀曾等人的帮助,他们对郑天挺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对此,郑天挺在日记中总结道:“大抵君子立身,禀之天性者半,得之于圣哲遗训者半。尤要者,在师友之砥砺。余之乾惕寅畏,不敢堕家声、玷祖德、违清议者,师友之力为不少也”(44)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93-94.。
“亲缘关系使人团结,让人合作。正是在团结和合作环境中激励亲缘个体乐观进取、勇往直前而无后顾之忧地去创业、去发展。”(45)林其泉.作为社会文化一种的亲缘文化力[C]//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2002:56.郑天挺与梁济、梁漱溟、张耀曾等人的亲缘关系,成为推动郑天挺努力奋斗的重要力量,支撑着郑天挺在纷争战乱的年代里一往无前、无所畏惧。
通过对郑天挺家族世系的梳理以及对郑家与梁家、郑家与张家,尤其是郑天挺与梁济、梁漱溟、张耀曾亲缘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人们由于亲缘关系的联结,不仅能在工作和生活上互相扶持,使得这种亲缘关系变得更加牢固和稳定,而且相互之间在情感和心灵上也能由此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