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香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血透室 (天津 30027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具有血流量充分、安全、感染率低、可供长期使用等优势[1]。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接受长期治疗,反复的穿刺操作极易引发疼痛、肿胀、血管硬化、血管瘢痕组织增生、渗血(渗血较多则需要再次穿刺)或血栓等症状,进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可对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造成直接影响[2]。近年来,周林频谱仪局部照射被逐渐应用于临床。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周林频谱仪局部照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6~73岁,平均(49.48±6.53)岁;原发疾病,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其他5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5~74岁,平均(49.02±6.21)岁;原发疾病,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肾病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其他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血液透析流量<180 ml/min,且透析时间>6个月;听诊血管杂音微弱;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机体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伴有出血性疾病;语言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本研究。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嘱患者配合护理人员保护自身内瘘,透析前清洁手臂,保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以防感染;透析当日避免穿刺部位沾水,以防感染,穿刺技术需成熟,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透析结束后采用压迫止血法,即使用纱布团按压针眼15~20 min,而后用弹力绷带适度缠绕,以保护内瘘,嘱患者内瘘侧衣服宽松,并指导其进行20~30 min/次、2~3次/d的内瘘局部热敷,以扩张内瘘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周林频谱仪局部照射干预:充分显露动静脉内瘘,使用周林频谱仪[周林生物频谱(深圳)有限公司,粤食药管械(准)字2005第2260017号,型号:WS-301]照射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按照不同季节规定照射时间,夏季照射5~10 min,冬季照射10~20 min,深部病灶可适当延长时间,照射距离在40~45 cm,1次/d,以患者感到舒适、温和为宜,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干预4周后,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评定,0~10分代表无痛至重度疼痛,分数≤2分为无痛,3~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分为重度疼痛。(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出血、感染、血栓形成、肿胀手综合征等。
干预4周后,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疼痛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疼痛程度比较
对照组出现出血3例、感染2例、血栓2例、肿胀手综合征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9/42);观察组出现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4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5,P=0.007)。
动静脉内瘘是临床治疗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且效果理想的血管通路,可进行反复穿刺,有助于减少感染、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且并发症较其他血管通路少。但长期反复对同一血管进行穿刺极易导致肿胀、渗血、血栓等情况的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因此,采用内瘘护理干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提高透析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痛苦及提高生命质量极为重要[3]。
周林频谱仪是一种具有宽频谱特性电磁波辐射理疗仪器,辐射强度高于500 mw/cm2,频谱范围宽于1~8 μm,使用仿生学法直接照射动静脉内瘘区域[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表明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周林频谱仪局部照射干预有利于减轻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周林频谱仪局部照射干预,不仅可产生温热效应,还具有独特的非热效应,产生有益的生理生化反应,进而将血管内皮细胞激活,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机体微循环,可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机体新陈代谢的效果,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及修复能力起到增强作用,有利于消除相应部位的肿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6]。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周林频谱仪局部照射干预利于减轻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