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 勇 宋 洁 金庭辉 李 岩 杨一鸣 杨光泽 齐亚银
(1 新疆天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2 新疆兵团畜牧兽医总站;3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复杂、多种临床病型的疫病。该病以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1,2]。同时,BVD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和持续性感染疫病(PI),一旦饲养管理松懈或牛只发生应激反应,继发其他病原感染,将严重危害牛群健康和牧场经济效益。
近年来,新疆奶牛养殖业已从散放小规模型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精细化模式发展,特别是单体牧场逐步归集为集团化统一生产经营[3]。饲养管理、营养调配、环境控制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在疫病防控方面,相比于养猪业和养鸡业,牧场的意识和观念均较落后。2016—2019年期间,笔者对南、北疆部分牧场的调查发现,近年来牧场受PI牛的影响,奶牛繁殖率下降、生产性能下降,产弱犊、犊牛腹泻、犊牛肺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牧场经济效益提升和犊牛的培育。
因此,为查明南、北疆部分区域集约化牧场BVDV在不同奶牛养殖饲养条件、养殖模式、不同月龄的奶牛群中的感染及流行状况,对南疆阿克苏市和北疆乌鲁木齐市、五家渠市、奎屯市、沙湾县等地区的牧场进行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采集6 月龄以上牛群血清、6 月龄以内犊牛耳组织,采用双抗夹心ELISA、IDEXX BVDV抗原快速检测卡等方法进行检测。掌握BVDV在不同牧场感染、流行情况,为牧场制定BVD综合防控、实施阻断传播途径、淘汰PI牛和净化牛群提供科学依据。
1.1.1 牧场情况
7 个规模化牧场,均为荷斯坦牛,存栏规模1 376~3 297 头,其中4 个为散栏养殖,无卧床,冬季、夏季均在室外;3 个为现代化圈舍养殖,配有卧栏、喷淋、风扇、自动刮粪系统等,全部采用全混合日粮(TMR)饲喂。
表1 样品采集来源统计表
表2 南、北疆部分规模化牧场BVDV 抗原检测汇总表
1.1.2 样品来源
采样日期2019年5月—2020年4月,6 月龄以上采血,6 月龄以内采集耳组织,共采集样品11 592份,其中血清9 086 份,耳组织2 506份。详见表1。
西班牙Ingenasa(英吉纳)BVDV双抗夹心ELISA抗原检测试剂盒,IDEXX BVDV抗原快速检测卡。
本试验严格按照西班牙Ingenasa(英吉纳)BVDV双抗夹心ELISA抗原检测试剂盒、IDEXX BVDV抗原快速检测卡说明操作。
1.3.1 判定标准
酶标仪450 nm处读取OD值,阳性对照OD值/阴性对照OD值>10,则判定有效;若为2 孔检测,OD值取其算术平均值。
1.3.2 适用于血清、血浆、全血样品
cut off=阳性对照OD值×0.1;样品OD值>(1+15%)×cut off值,BVDV抗原阳性;样品OD值<(1+15%)×cut off值,BVDV抗原阴性;样品OD值介于两者之间,判定为可疑。
1.3.3 适用于耳组织、细胞培养物
样品OD值≥cut off值,BVDV抗原阳性;样品OD值<cut off值,BVDV抗原阴性。
试验牧场BVDV抗原检测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南、北疆部分规模化牧场,群体抗原阳性率平均0.79%,传统型牧场抗原阳性率平均1.00%(0.28%~2.62%),现代化牧场阳性率平均0.3 6%(0.17%~0.54%)。由于传统型牧场养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奶牛夏天热应激、冬季冷应激等环境性应激反应较大,环境恶劣,奶牛体躯的卫生评价明显低于现代化牧场,免疫力较低,BVDV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现代化牧场的总体平均水平,因此,奶牛养殖的硬件条件及舒适度管理等环境控制方面对BVDV防控至关重要。
表3 南、北疆部分规模化牧场成母牛BVDV 抗原阳性率对标表
表4 南、北疆部分规模化牧场犊牛BVDV 抗原阳性率分析表
表5 南、北疆部分规模化牧场不同牛群阶段BVDV 抗原检测对比表
试验牧场成母牛B V D V 抗原阳性率见表3。可以看出,传统型牧场成母牛BVDV抗原平均阳性率1.49%(0.00%~3.05%),明显高于现代化牧场阳性率平均值0.18%(0.00%~0.6%),因此,加快对BVDV的净化清除,对全群开展抗原检测,对提高传统型牧场的牛群健康非常必要。
牧场6 月龄内犊牛BVDV抗原阳性率见表4。可以看出,不同牧场的犊牛出生检测耳组织,抗原阳性率平均为0.9 6%(0.31%~2.16%),南、北疆不同区域及不同奶牛养殖模式无明显差异,因此,对牧场长期持续性开展BVDV抗原检测非常必要。
牧场不同牛群阶段BVDV抗原检测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牛群检测抗原阳性率差异不显著,后备牛为0.96%,成母牛略高,为1.12%。
表6 南、北疆不同区域部分规模化牧场BVDV 抗原检测对比表
不同区域试验牧场BVDV抗原检测见表6。可以看出,南疆牧场的阳性率略高于北疆。
南、北疆不同区域部分规模化奶牛场的总体BVDV抗原平均阳性率0.79%,传统老旧圈舍及改造牧场抗原平均阳性率1.00%(0.28%~2.62%),与欧洲国家PI牛全群阳性率为1.00%~2.00%[4]和北京地区规模化牛场BVDV-PI牛场内阳性率0.04%~1.02%报道[5]基本吻合。但因传统型牧场养殖基础设施与现代化牧场相比,环境条件相对较差,面对夏天热应激、冬季冷应激等环境性应激反应较大,奶牛体躯的卫生评价明显低于现代化牧场,免疫力较低,BVDV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现代化牧场的总体平均水平;传统型牧场成母牛BVDV抗原平均阳性率1.49%,明显高于现代化牧场平均阳性率0.18%。通过数据分析BVDV的抗原阳性率可能因养殖环境条件不同所产生的奶牛免疫力、耐受力不同而受到影响,因此,稳定、舒适、干燥的奶牛养殖环境对于BVDV防控至关重要。
近年来的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大部分试验牧场对于该病的防控采用疫苗免疫结合持续开展PI牛的检测净化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免疫程序方面,成母牛采用春、秋两季普免结合干奶牛的免疫;犊牛根据抗体消涨规律,在刚出生到断奶之间进行两次免疫。为了防止垂直传播,加强初乳、常乳的巴氏消毒;为了防止犊牛混养后的水平传播,犊牛断奶前一直采用犊牛岛单栏饲喂的方式。通过上述工作的实施,试验牧场犊牛的健康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犊牛成活率平均98.00%以上,犊牛日增重可达900 g以上,为优质的后备牛培育奠定健康基础,降低了牧场的经济损失。
本次调查的各牧场均存在B V D V 的P I 阳性牛,场阳性率100.00%,群体阳性率为0.72%(91/11 592)。其中,南疆牧场的感染率高于北疆牧场,成母牛感染率高于犊牛,传统型牧场场感染率高于现代化牧场。全面和持续开展牛群PI牛检测和淘汰阳性牛是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