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旭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近年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暖,这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导致,温室气体排放中又以二氧化碳为主,造成了环境的恶化,世界各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经济全球化中,世界各国的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贸易中发达国家经常将污染物外包给欠发达地区。中美两国都是经济大国,在碳排放方面约占世界的45%,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全球碳预算报告》中指出,在2017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增长约3.5%,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经历了几年的稳定期后,又呈现了上升的趋势。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稳定,并未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实施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协调与平衡的问题,因此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关议题如雨后春笋般被广泛研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逐渐推进、不断扩展,形成了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关于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逐年增加,只有通过研究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才能够对症下药,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很多研究将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多个指标,识别各指标的重要性和作用性,为确定二氧化碳减排路径与措施提供参考。确定二氧化碳驱动因素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结构分解法(SDA)、指数分解法(IDA)、Kaya恒等式以及IPAT模型等。大部分学者都认可经济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利用结构分解法是通过把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分为排放强度、经济生产构成、出口构成和出口总量四个指标,结果表明经济的增长会加剧二氧化碳的排放(Xu等人)。随后Panayotou将这种倒U型曲线关系定义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环境的质量日益下降,因此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其中的研究,但是他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甚至还有些争论。随后开始尝试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代表环境质量的指标来研究,EKC曲线假说逐渐转变为CKC曲线假说。由于国内外学者所研究的区域不同导致研究结果有所差异。CKC曲线虽然解释了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关系,但是并没有揭示出二者是如何作用的,即谁影响了谁,学者们主要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研究角度来看,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随着EKC曲线假说的提出,以及多数学者均证实了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CKC曲线假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与此同时,部分学者结合脱钩理论进一步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定义了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多种脱钩状态,使得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加多元。
中国以“中国速度”的方式向世人证明,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全体人民都在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以大国的身份承担着应有国际职责;在经济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文化上,与世界各国建立紧密联系,加强文化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运行遇到了新的挑战,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阶段。告别了高速增长的时期,当下的经济状况更加合理,这是传统经济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向高新技术转变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在新常态下,社会的分工更加精细,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做好增量的方向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城区内排放了大量的农用化学材料,对土地的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并且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重金属,它对土地的破坏力最大,被破坏后的土地恢复周期较长,很难被微生物降解,在自然水、植物的传导下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巨大的破坏。在大约100万平方米的土地里,有46%的土地被遭到重金属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占比较低,多为轻度无污染。即便如此,我国每年都会因为重金属的污染而导致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合计损失200亿元。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通过科学技术和严格的环境标准来减少当地的污染排放,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跨国贸易将大量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改善当地的环境。发达国家对处理污染物的边际成本不断上升,对结构性减排措施的依赖性增强,这表明污染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更为突出。此外,考虑到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措施相对落后。因此,当国家在制定污染减排计划时,应合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减排任务,重视跨国贸易的影响,防止发达国家将更多的污染物再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并且政策制定者应该从消费的角度审视污染排放的驱动力,在制定污染控制措施时考虑所体现的污染排放。现行的污染排放核算和污染控制政策应遵循以生产为基础或以地域为基础的原则,即排放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减少污染物排放。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低碳技术领域也是如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用新材料、半导体等先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不断发展服务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
目前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只是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的措施还未落实到实处,个别领域的立法还不够完善。相较于发达国家,他们的法律法规相对健全。比如美国在2004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和2007的《美国低碳经济法案》,把二氧化碳划分到污染气体行列,并对减少碳排放的企业采取激励机制。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更是涉及到能源的生产、运输以及使用上面美国。美国关于低碳经济的立法规定非常之多,涉及面非常广泛。相比之下,在食品安全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法律比较欠缺。比如中国屡屡爆出瘦肉精、染色面包、牛奶中存在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中国人口众多,也存在很多浪费行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数据曾表明中国的粮食浪费高达35%。所以发展中国家应该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不仅仅在食品方面立法,还应涉及到各个领域,从而整体上提高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