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鸣明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服务中心,辽宁 阜新 123100)
阜新从2007年开始规模化发展文冠果,成立了由发改委、林业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确定王府林场为基地,开始苗木培育、示范基地建设。2007年王府林场分别从陕西、内蒙古、山东、朝阳等地采购种子育苗300亩。2008年春季至2009年春季开始栽植文冠果9000亩,立地分别为山地、浅坡地和林粮间作地,而到2015年阜新阜新文冠果栽植面积达到2万亩。2010年春季建设敖海文冠果示范园,面积100亩,根据前期栽植发展观察和发展需要,示范园栽植的树木为10年生、8年生、3年生和1年生,产地为北京、朝阳和种质资源为陕西和当地的自己培育的苗子。
2011年8月初采收文冠果果实时,在敖海示范园内,结果最多的1株结果实116枚,结种子2.32kg,结果超过60枚的有226株。当年对4年以上树木测产,面积70亩,平均亩产量6.8kg,产量不高。连续观察5年,平均亩产最多的为2015年为10.7kg。
在对敖海示范园文冠果进行观察的同时,对伊马图等文冠果基地也进行观察记录,产量均没有敖海示范园的产量高。
2015年秋季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与林业科技示范中心和王府林场对阜新文冠果现状进行科学观察、分析。经过两年的工作和前期的各项记录,对阜新文冠果发展现状各项因素的分析,对文冠果产量低提出了初步意见,产量低的原因首先是由文冠果的生物质特性决定的,文冠果花自交不亲和,自交结实率为0,同株异花授粉结实率为2.79%,异株异花授粉结实率为17.97%。同时提出阜新的文冠果种质资源选择没有进行优良无性系筛选,造林所用苗木品种杂,优良品种少。对于阜新的文冠果低产的现状,需要采用先进的营林技术进行改造,逐步提高产量,在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
2.1.1 “文冠果丰产营林分子设计方法”主要内容
该技术方法为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科研成果,并已转化成科技推广技术应用。该技术是以不同文冠果种质为材料,利用SSR和SNP标记估算了不同文冠果种质间的遗传系数,根据不同种质间的Nei氏遗传距离设计不同的授粉组合,并根据不同授粉组合的结实率和座果率优选出最适种组合,建立了“优良无性系+高配合力+高异交传粉配置格局”的丰产营林和低产林高接换冠丰产改造技术,对低产林木高接换头,实现文冠果产量提高。2.1.2 “文冠果丰产营林分子设计方法”的效果
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利用该设计方法在内蒙古通辽文冠果基地进行作业,连续三年观察,平均亩产达到155kg,改造前平均亩产25kg,增产效果显著。按照目前市场种子单价每kg40元计算,平均亩产值达到了6600元。
(1)通过SSR分子识别方法确定最佳的文冠果授粉组合;(2)检测文冠果自然栽培群体交配系统;(3)确定高异交传粉配置格局。
该分子识别方法得到的配合力最佳文冠果授粉组合的Nei遗传距离范围为0.36~0.40,结实率和座果率分别为87%和63%以上,并与高异交传粉配置格局结合,极大的提高了文冠果结实率和座果率。
(1)选择不同文冠果种质,分别提取其DNA;(2)筛选适用于文冠果的SSR标记引物;(3)利用筛选出的SSR标记引物,计算不同文冠果种质间的Nei氏遗传距离;(4)将Nei氏遗传距离划分为8个级别,在每个级别内,以不同文冠果种质互为授粉树,设计不同的授粉组合,分别进行人工授粉;(5)在人工授粉的第20天统计并计算结实率,第60天统计并计算座果率;得到配合力最佳的文冠果种质;(6)以上个步骤获得的配合力最佳的文冠果种质为材料,设计文冠果丰产营林模式,进行文冠果高接换头营林增产作业。
(1)改造的地点。选择阜新蒙县林业科技示范林场和王府林场各500亩文冠果林地为改造地块,分别为林粮间作林地和浅坡林地,每亩株数130株。
(2)改造的作业时间。作业时间为2年,从2020年春季开始,当年为作业前期工作,即上述3.3的工作步骤。第二年为低产林改造现场作业实施阶段。
(3)改造的预期效益。改造作业后第二年开始产生效益,当年亩产量估计可达到80kg,第三年开始可稳定在150k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