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纲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重庆400065)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进程中,通过开展食用菌液体制种技术推广,有效扩大食用菌的培育规模和发展空间。但当前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受技术条件、产业链条等因素限制,影响了食用菌液体制种成效。因此,探索提升高产栽培技术的具体路径,对全面推进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食用菌产业不断成熟的背景下,食用菌制种从传统的固体制种改进,升级为新的液体菌种制作。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典范,食用菌液体发酵技术具有生长无菌、发菌迅速等多种优势,为当前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1)与传统固体菌种相比,液体菌种具有周期短、宜于规模化推广等特点。食用菌液体培养是利用发酵罐、三角瓶加入液体培养基,使用无菌空气从而增加培养基中的溶氧含量,通过搅拌合理控制外部的条件,而使优质食用菌母本通过液体层培养,获得相应的菌丝体[1]。当前,香菇、草菇、黑木耳、美味侧耳等各类食用菌产品均已经实现液体发酵。
2)开展食用菌液体制种活动有效提升了食用菌产业的标准化与精细化水平,提高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效能。通过加快食用菌液体制种工作,有效服务于菇农、食用菌企业,最终服务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并有效化解食用菌育种、栽培风险,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的育种质量。
3)深化食用菌要素认知,充分挖掘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潜力。食用菌液体制种是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推进食用菌深加工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液体制种优势,深度挖掘食用菌营养成分,全面拓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链条,为食用菌产业商业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当前食用菌液体制种过程中,通过将液体菌种制种技术与食用菌产业发展有效融合,有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液体菌种是当前食用菌产业创新技术体系、提高接种速度、降低菌种成本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食用菌液体制种活动,全面提高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效率与效益;同时能够更全面、科学的了解食用菌的产品特性和功能优势,进而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1)满足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食用菌液体菌种的营养成分极为丰富,其中包含了氨基酸、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多种成分,不亚于子实体的营养成分。通过开展食用菌液体制种工作,以规模化、产量化的方式来生产食用菌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元素,满足了食品工业对蛋白质的实际需要,扩大了食用菌产业的价值链。
2)适应了现代生物制药工程的发展需求。通过开展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工作,从深层次视角培养食用菌的生物碱、核酸和萜类化合物等多种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对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以及抗疲劳和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食用菌液体菌种中发酵的食用菌菌丝进行加工、提炼,进而加工、制作为相关药品[2]。例如目前市场上应用相对成熟的宁心宝胶囊、香菇多糖片和猴头香菇露等,就是食用菌产业向生物制药工程发展的延伸。
3)其他行业应用需要。食用菌液体发酵后形成了多种代谢产物和菌丝体,是当前高质量、优品质的动物饲料。通过对其进行价值延伸和产品深加工,发挥其容易吸收、形成快速、低成本等优点,充分满足了动物饲料的实际应用需要。在现代生物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微生物学、制药工程技术等现代技术不断融合、交叉发展,通过发挥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制种优势,有力推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1)食用菌液体制种前期的投资较大,对经营主体的技术水平、资金规模和人才储备等因素要求较高。而食用菌产业发展多局限于相对偏远地区,既对食用菌规模化栽培需求量不高,也不具备推进大规模、现代化生产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设备的资金及技术实力。
2)缺少完善且稳定的食用菌产业链。目前食用菌液体制种产业形态及发展项目相对单一,影响了食用菌液体制种质量的稳定性。由于食用菌产业链条内各相关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未能形成上下游之间的高效协同,影响了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活动的集中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部分食用菌液体制种过程中,过于集中在液体菌种制种领域,食用菌产业发展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及要素积累不足,产业内部未能形成高效协作机制而难于支撑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3]。
因此,在当前开展食用菌液体制种活动时,要重视凝聚食用菌产业链条中相关企业的现实需要。积极打破规模、资金及技术约束,合理优化分工协作,制定满足不同经营需求的食用菌液体制种方案。
食用菌液体制种活动对技术、环境和存储要求较高。受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技术水平、发展经验和产业化链条滞后等因素影响,当前食用菌液体制种活动出现多种问题。
1)液体菌种制种过程对培养技术、无菌环境等要求较高。尤其在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过程中,一旦对某一环节的控制技术把控不够,就很容易引发污染,甚至可能造成发酵液报废,甚至污染生态环境。
2)食用菌液体菌种对存储环境、运输条件要求较高,无形中增加了存储成本。在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过程中,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接种工作,就会出现菌丝球自溶现象,易被杂菌感染,出现菌种生产失败的现象。
3)食用菌液体制种对环境的融合能力较差。相对于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对不良环境的抗逆能力较差。在开展食用菌液体制种过程中,使用常规的发酵料栽培、开放式拌料等栽培技术很难取得制种成功。
1)食用菌液体制种缺少专业、高科技的平台。由于多数食用菌液体菌种缺少食用菌产品开发及试验平台,未能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产业创新的转型动力,直接影响了食用菌产业液体制种活动最新科技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
2)食用菌液体制种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人才短板。由于食用菌液体制种活动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食用菌产业缺少自主、创新的科技研发人才。
3)食用菌液体制种过程中,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足够重视。部分菌农对无菌环境、消毒和病虫害防治缺乏必要重视,直接影响了食用菌液体制种技术水平。
深入研究食用菌液体制种中的高产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推进食用菌产业规模化、产量化发展,更有效适应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1)选择优良菌种。提升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的前提是选择优良菌种,通过分析、汇总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的条件,选择无杂菌污染的菌种。
2)合理配置食用菌培养料。科学、合理的培养料比例是现阶段提高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前提。其中既需要合理确保石膏粉和白糖等原料的比例,更需要充分确保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环境的温度与湿度[4]。
3)认真做好灭菌工作。在灭菌过程中,通过将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料放置在相关容器内,多次、合理加热,并采用科学、合理的保温措施,从而有效消除杂菌。
1)在无菌环境下开展菌种接种以及培育工作。要重视做好无菌操作,通过对食用菌育种料瓶进行高温、蒸煮灭菌,然后使用“新洁尔灭”进行擦洗,从而严格遵守食用菌液体制种的无菌接种、培养要求。
2)对影响食用菌液体制种的温度、湿度等因素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合理控制育种环境的酸碱度和湿度、通风条件,进而为食用菌液体制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要重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通过持续总结食用菌液体制种技术,做好质量管理,提升菌种接种及培育水平。
1)重视营造无菌环境。既要确保食用菌液体制种环境的清洁、无污染特性,也需要对食用菌液体制种过程中使用的器具、设备和人员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为食用菌营造无菌培育环境。
2)采用科学的消毒方法。通过结合具体制种场所,选择紫外线灭菌法、高压蒸汽杀菌法等各种方法进行消毒,保证整个制种环境的无菌[5]。
3)妥善处理培养料。对培养料进行合理堆放,并借助塑料薄膜,避免出现病虫害问题。
食用菌液体制种是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开展食用菌液体制种工作,有力推进食用菌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利用液体制种制作食用菌菌种,有效缩短了食用菌制种周期,克服了以往食用菌液体菌种不便保存、运输等问题。因此,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要继续建设好、管理好食用菌液体制种工作。通过打造液体菌种推广示范基地、食用菌工业化生产线和食用菌产品延伸加工产业链,有效提升食用菌产业生产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