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模式下的康养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养老、康复、养生三方面

2020-12-15 16:35赵淑婧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康养人群养老

赵淑婧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伴随着持续增加的老年人口,老年空巢、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这些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足以解决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传统养老院、社区养老等由于法律体制的不完善、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服务人员的不专业等问题不断出现,并且在农村地区因为计划生育、空巢老人、子女外出务工等原因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学者们也积极探索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但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养老模式的改进层面。因此,本文将康养产业细化为养老、康复、养生三个板块来进行研究。

1 养老板块:从“刚需护理式养老”到“活力型养生休闲养老”

农村养老人群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总数持续攀升、人均寿命阶梯式增长、“年轻化”“健康型”养老人群更明显,活力老人“有钱有闲有身体”,日益成为消费新主力,养老与养生、休闲旅游等消费结合成为主流。

1.1 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活力老人成为养老的主体

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预计2030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达到3.7亿,占总人口的25.5%。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的34.1%。

2000年的国民平均寿命在71.4岁,2016年的76.32岁,预计2040年达到81.87岁。由此可见国民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老人的乐龄时间不断延长。中龄和低龄化老人将持续成为养老的主体人员,低龄老人将持续占据老年人群体的一半以上,近十年内将达到55%以上,活力老人占据老年人群体的80%以上。

空巢老人超过1亿人,尤其在农村地区,子女外地务工往往一年半载无法回家,导致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中老年人虽阅历丰富、经验充足、心智成熟,但是绝大多数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老年生活,以至于充满孤独感和存在自杀念头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中不是新鲜事。

1.2 富裕人群老化将是养老产业升级的最大红利,越年轻的老人群体消费能力相对较强

2017年家庭月收入超过4 000元的老人已超过1.06亿人,其中,600万老人家庭月收入超过了10 000元。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资产中都有住房,有些还不止一套。部分人群因为优质的服务和愉快的体验愿意选择中高端养老社区,这也表明中高端养老社区或将成为未来人们养老的主要选择。

研究显示,88%的老年人享有养老保险,稳定的收入让他们生活不再拮据。与此同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更多农村老年人愿意在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外的预算上进行消费。

1.3 中国进入以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为主的疾病模式阶段

现在,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增加以外,与年龄相关的其他退行性疾病,如痴呆、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等也大量增加。这些疾病的高患病率、多病共存以及严重的后遗症,是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造成了严重的疾病、家庭和社会负担。

不断增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人数的增加,将激发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慢病管理、养生保健、营养品等医疗保健产品、服务的需求增长。

2 康复板块:从“低门槛专科康复治疗”到“多元化私人定制康复疗养”

康复疗养人群新特征:消费人群总量显著增加,需求类别呈现显著多元化趋势,“康养融合”成为公认的成功模式,专业型、定制化高端康复机构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2.1 残疾人具备康复需求

中国每年新增残疾人近200万四成以上有康复需求,中国仍有46%的残疾人有康复需求。《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显示,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500万人,有康复需求者接近5000万人;

中国每年新增残疾人近200万,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口增加较快,平均每年增长154.4万人,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平均每年增长146.5万人;

2.2 三大巨量增长极人群

三大巨量增长极人群主要分为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运动康复人群,产后康复人群三大类,相关分析如下。

不断增长的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引发了大量的慢病康复疗养需求。中国慢性病患病率在十年间翻番。由于慢性病治疗周期长,药物见效慢,大多数农村患者在家没有专业设备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因此大部分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对于相关方面的疗养需求旺盛。

运动康复偏重服务,主要包括康复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辅具。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已经达到5亿。根据行业内人士的保守估算,5亿人中大概有1亿的人一年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伤痛,这意味着这些人需要运动损伤和疾病方面的治疗和服务。目前我国的运动康复市场理论上可达到500亿左右的规模。

产后恢复,对于新妈妈的康复和宝宝的成长同等重要。我国每年近2000万新生儿出生,新生代年轻人逐渐成为孕产的主力军,他们对于怀孕以及产后的疗养相比于老一辈人更加重视,相关的消费也更乐意和主动。同时因为经验不足,每年都会有很多新妈妈无法迅速地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及面临产后恢复的困扰。

康养融合盈利模式成为行业轻资产运营典范。综合性三甲医院大约需要5~8年,康复专科医院大约需要1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需要25年。康养结合的床均收入在40万~46万,比常规的康复医疗机构30万~40万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增加。在入住率满的情况下,投资收回大约需要5年。目前的轻资产运营成本构成包括刚性的房租、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金融成本和其它的管理费用。

高端定制型康复功能产品创新升级。占比最大的骨科、运动损伤康复业务有近40%,此领域的公开融资量也排第一。关注度紧随其后的是儿科康复、老年病康复领域。此外,产后康复、视觉康复等成为新的康复产业增长热点。

3 养生板块:从“高龄人群的被动式养生”到“年轻化、主动式、品质级”

农村养生人群新特征表现为健康养生全人群化、年轻化日益显著,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养生新风尚,品质化养生、健康运动成为新养生人群消费热点。

3.1 东部沿海健康养生产业发达,养生活跃人群多为25~30岁的年轻女性

由于经济状况及养生意识普及等多种原因,农村养生的主力军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也就是较发达地区。互联网关注健康养生的总人群月度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人。健康养生的核心区域在东部沿海区域,其中江苏拥有养生产业商户超过5万家。

健身人群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年轻化的态势,15~35岁的养生群体占据80%,其中女性群体居多。女性在健康养生上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男性,同时健康养生不仅仅是年长人士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并付诸实际行动。

3.2 健康养生消费差异大,健身运动和健康饮食成为最普遍的养生方式

经济收入程度不等使得养生群体在养生方面的消费也大小不一,人均数额数十元到千元不等。

在运动健身方面的消费投入差异属实最大,大多数人只是办一张健身卡、偶尔户外运动等,收入状况较好的群体会请私人健身教练、进行高消费运动等。其中上海的养生消费最高,人均高达611.4元;北京市位居其次,为407.6元。

健康饮食和经常运动是人们最先选择的养生方式,另外便是定期体检。近年来新兴健康管理方式也逐渐兴起,除了饮食、运动等传统健康管理方式,医疗旅游、注射羊胎素、肿瘤早筛等新兴健康管理方式正在逐渐被高净值人群接受和尝试。

4 国内农村康养产业的趋势与特点总结

产业消费人群升级,各产业环节走向深入融合,业态趋于铸造产业合力,吸引更大范围,更多元需求康养需求。总结农村康养行业成功落地的典型项目,农村康养产业落地主要有三类主流方向:养老模式、康复疗养模式、健康养生模式。

4.1 客群年轻化

康养客群从刚性的“高龄老人”延展到“活力生活老人、亚健康中年群体及体验式康养的年轻客群”。

近年来,由于居住大环境的恶化,比如严重的雾霾、污浊的空气和沾染农药的蔬果,以及人均GDP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原因,更多的中老年群体及部分年轻人开始注重养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前文中提到他们也乐意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休闲与康养。

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基于此日益庞大的亚健康群体也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

4.2 业态综合化

农村康养服务体系从“基础的医疗康复设施体系”升级为“医疗硬件+康复环境+精神修养”综合体系。

农村居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康养群体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医疗康复基础设施,同时产业内的竞争以及政策的支持也迫使康养企业对医疗硬件与软件设备进行升级,比如建立医疗式酒店、颐养中心、健康公寓、田园农庄等等,从“医院式”康养向“生态公园式”转变。

4.3 产业多元化

产业的重心从刚需性的“养老护理、康复治疗、养生度假”向“养老+大健康”延伸,产业模式落地以刚需养老为底,养生度假、健康休闲为体。

政府鼓励支持兴建一批以养老为主题,附加康养、体育、健身、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的“养老+”综合新业态。刚需养老与休闲度假相辅相成。刚需养老作为康养企业的核心产品,而休闲度假则作为附加产品为康养产业吸引来了一大批消费者。

猜你喜欢
康养人群养老
养老生活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