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士劲
(江苏省高邮市气象局,江苏 扬州 225600)
高邮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西部,地理坐标为沿江经济带的长江北岸,东经119°25′及13′至119°50′,北纬32°47′,其东部靠近兴化市,南部毗邻扬州市,西部连接滁州天长市,北部与金湖、宝应相互接壤38′至33°05′。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全市南北50.04km,东西57.6km。总面积为1963km2,隶属于其中陆地面积1175km、水域面积788km2,分别占总面积的59.9%、40.1%。高邮属亚热带湿润温润气候区,表现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据统计,其年由于冷暖空气时常在此交汇,所以高邮为多雷区,根据对高邮地区1950年至2019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全年平均气温为15℃,年雷暴日数为39天,最多雷暴日数为58天,主要集中在夏季,占72%,春季次之,占19.6%,冬季最少。雷暴初日:平均3月16日,最早1月17日,最晚6月7日。雷暴终日:平均降水量为1030mm,10月3日,最早8月25日,最晚11月23日。雷电作为高邮市最为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基本每年都会发生。因此,探讨农村地区存在的防雷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有效的防雷减灾建议,对于做好农村地区防雷减灾工作,进而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每年雷灾伤亡人数中,农村人口占88%;雷灾对建(构)筑物的损害有65%发生在农村,雷电灾害在农村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高于城市。农村雷电灾害多发,一方面是农村防雷设施基础薄弱。调查显示,农村民居安装防雷设施比例不足1%,大量农田、丘陵和山区等空旷地带更是防雷空白区。另一方面,一些农民防雷减灾意识比较淡薄,且防雷知识相对匮乏。此外,随着“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少年儿童,防灾意识和避险能力都相对较弱。大多数农村地区均分布在平原与山区,农民群众为达到防水防涝的目的往往将房屋建设在地势较高位置处,然而大多数地势较高地区发生雷电灾害的频率较高,而且大部分建筑物均未安装有效的防雷与接地设施,导致其雷电灾害防御能力非常脆弱。另外,农村地区大多数生产活动均是在地势开阔地带进行,还有部分生产活动在水源周围或山地开展,以上区域极易遭受雷电灾害的袭击,又缺乏有效的防雷保护装置,进而对在外劳作农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农村特殊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迫切要求做好防雷减灾工作,以确保农民生活及农业生产的安全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雷电对农村地区造成的损失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发生了明显改变,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交通也越来越便利,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以往的区域生态环境,导致雷电灾害发生频率逐年攀升;(2)农村地区电力通讯网络也日趋完善,大多数架空的线路为雷电袭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而导致雷击灾害频发;(3)农村地区电视、电脑、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设备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电子通讯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计算机当中包含有众多的弱电设备,这些设备极易遭受雷电袭击从而造成严重损坏。因此,做好农村地区防雷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普遍较为薄弱,一是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既无法意识到雷电灾害的危害,也未能掌握有效的防雷保护措施;二是由于农村地区防雷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农民群众在雷电灾害发生时往往无能为力。部分农民群众在雷电灾害发生时,依然在田间劳作,还有农民群众在大树下避雨、使用金属农具等,进而导致雷击风险大大增加。另外,雷雨天气发生时还要紧闭门窗,以防止球形雷侵入,还要及时将电源切断,并关闭热水器、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尤其是热水器,一旦雷电发生时未及时切断电源,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以上雷电天气条件下的注意事项均与农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民群众均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与防雷减灾意识,对于上述注意事项往往不够重视,最终造成惨重的雷击事故,同时也导致农村地区防雷减灾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当前,农村地区现有的防雷基础设施远远不够,尤其是水塘、农田、沟壑及农民群众在田间劳作时基本没有任何防雷保护措施,以上区域雷击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一旦遭受雷击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农村地区地势较为空旷、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农民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导致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由于农村空旷地区较多,当地政府很难在房屋建设上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导致农村房屋多为自行建设,其选址不够科学,且未远离雷电高发区域,进而导致雷击灾害频发,另外,大多数农村建筑物均未安装防雷保护装置或者防雷设施不够合理,进而导致雷击灾害风险大大增加。
面对防雷减灾工作的“薄弱区”和“脆弱人群”,有针对性地强化农村防雷意识,提升其对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长久以来,气象、教育等部门持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进农村、进校园活动,但依然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和农村中小学日常开展防雷减灾教育的需求。农村作为雷击灾害高发地区,而农民群众防雷意识淡薄是引发雷灾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强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向其普及防雷减灾知识成为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问题。
为了避免雷击伤亡事件的发生,首先要增强大家的防雷减灾意识。要抓住农村教师、基层党员干部、气象信息员等关键人群,优先提升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并通过他们带动、影响和辐射到广大农民、中小学生以及儿童;气象部门要制作更加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通过农民朋友和中小学生更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普及,来增强自我防灾减灾能力。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发放宣传页、防雷知识宣传资料等,生动、简洁地向广大农民群众介绍雷电的危害及其有效防御措施。还要综合运用96121、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积极下乡宣传雷电灾害的危害及防雷减灾知识,既能提升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又能使其掌握一定的防雷减灾知识,进而尽可能减少雷电造成的影响及损失。 其次,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农村防雷设施建设的力度。尤其在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地区,更应紧紧抓住防雷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在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上不留死角。另外,每年夏季,雷电高发期正值农村农忙时期和中小学暑假,人们户外活动较多。各部门和单位更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知识宣传,消除雷灾隐患。
为实现农村防雷效果的显著提升,首先应当积极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改进。就已经建成的农村建筑物而言,大部分自建房屋都没有防雷设施,他们建房只是靠经验,很少去考虑房屋的抗震性能、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防雷性能,这时就应该按照标准要求安装有效的防雷装置。有些自建房的老乡,会在屋顶私自安装“铁塔”或“金属球”,以为这样可以防雷,其实适得其反,因其位置比较高,更容易招惹雷电袭击,必须采取安装接地线等相应补救措施。从专业角度来说,不能利用自身材料作导电体的砖混建筑的房屋,应采用8mm以上的圆钢或者用48mm2以上的多股钢质线作为引线,角钢至少要2m长,埋入地下至少1m以上。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本可以利用内部的钢筋、梁柱作为导电体,但,每栋房屋的情况不同,标准就不同,因此避雷设施需要找专业人士施工安装。为避免以上现象损坏电力用户,在电线接入用户之前应当在其接入之前将其改为屏蔽线或将电线套入钢管并埋入地下。在使用屏蔽线时应当保证其两头接地,而且室内电器与插座均要安装接地装置,既要禁止将电源线与电视线、电话线等敷设在同一个钢管内部,又要确保两者之间具备一定的安全距离,以最大限度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雷击安全隐患,进而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安全性。
长久以来,气象、教育等部门持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进农村、进校园活动,但依然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和农村中小学日常开展防雷减灾教育的需求。农村群众科学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匮之,农村忽视雷电防御装置建设,加强农村雷电防护科学知识和雷电防御法规规章的宣传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