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诊断儿童先天性耳聋的应用对比

2020-12-15 18:40:52黄柱飞曹理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期
关键词:导水管规管内耳

林 莹,黄柱飞,曹理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影像中心 广西 南宁 530021)

先天性耳聋是指因母体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异常或者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患儿临床特征是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不久就已存在听力障碍,不仅会使其听力受损,同时还会对其语言系统发育产生影响,给其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影响其心理健康。临床常通过儿科检查、颞骨高分辨CT与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先天性耳聋,影像学检查将该病分成软组织结构或者骨性结构异常两类[1]。儿童属于一类较为特殊的检查群体,在检查前需应用镇静剂,确保其进入到深度睡眠状态,这对完成整个检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临床重视检查工作的规范性[2]。本文就CT及MRI在先天性耳聋诊断中的一致性和临床价值开展分析,现进行以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2月—2019年9月我院接收的先天性耳聋儿童共150例为研究对象,包含81例男和69例女,年龄范围在10~156个月,平均(78.25±10.35)个月。所有患儿均开展CT内听道骨三维重建以及MR内耳水成像检查。均取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有关说明。本次研究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许可。

1.2 方法

1.2.1 MR检查 选择飞利浦3.0T MR机,主要采取3D薄层重T2加权水成像,同时加扫内听道神经血管成像,具体扫描序列与参数:轴位T2W-DRIVE-HR 3D序列,TE为Shortest,TR为1500ms,层厚度为0.8mm,矩阵为480×256。颞骨岩部轴位T1W-B-FFE 3D序列,TE为Shorest,TR为Shorest,层厚0.8mm,矩阵480×256。使用Philips 256iCT设备工作站观察图像,同时采用MPR、MIP以及VR等对面部神经和内耳结构开展重建。

1.2.2 CT检查 结束MR检查后立即开展CT检查,选择飞利浦256层CT,扫描时采取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双侧内耳靶重建,扫描范围从乳突尖到颞骨上缘包含外耳廓。采取高分辨螺旋扫描,具体参数如下:管电流量350mA/s,管电压120kV,层厚0.67mm,层间隔0.335mm,螺距0.25,结束扫描后依次对两侧的乳突靶开展重建,FOV为150mm。采取Philips 256iCT设备工作站对图像开展后处理,通过MPR技术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内耳结构。

1.2.3 图像评估 分别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开展独立诊断,当意见出现分歧时需进行协商,直到达成一致结果,后对最终的诊断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7.0统计软件,采取Kappa检验对MR和CT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当Kappa值在0.40以下,说明一致性差,当Kappa值在0.40~0.75时,说明一致性中等,当Kappa值在0.75以上,说明一致性良好。

2 结果

150例MRI和CT图像均与诊断要求相符,其中52例耳部结构异常,8例脑白质异常,90例未观察到异常。在52例耳部结构异常患儿中,8例存在半规管狭窄,CT共检出5例,主要表现是骨迷路狭窄,MR检出8例,主要表现是膜迷路局限性狭窄。MR和CT在半规管检出方面的一致性中等(Kappa=0.492)。2例听神经发育存在异常,CT未检出,MRI主要表现是单侧听神经纤细。10例为内听道狭窄,CT表现是内听道变狭窄,MRI共检查出2例,表现同CT,MR和CT在内听道狭窄检出方面一致性差(Kappa=0.372)。5例外耳道异常在CT中被检出,表现是外耳道有条状高密度存在,MR未检出。10例乳突炎伴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CT检出10例,MR检出8例,MR和CT在乳突炎伴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检出方面一致性良好(Kappa=0.852)。11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在CT与MR中均被检出,CT显示前庭导水管出现喇叭口状扩大,而MR T2WI显示囊状扩张内淋巴囊和扩张内淋巴管,MR和CT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检出方面一致性良好(Kappa=1.000)。6例耳蜗半规管畸形,经CT及MR均检出,可观察到耳蜗和半规管存在异常发育,其中2例CT显示听骨链发育异常,MR和CT在耳蜗半规管畸形检出方面一致性良好(Kappa=1.000)。8例脑白质异常者经CT检查未观察到异常,MRI显示双侧侧脑室附近等T1长T2异常信号,和周边的分界不清。

3 讨论

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在0.1%~0.3%[3],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存在,尽早确诊疾病,后积极开展有关治疗措施对改善患儿预后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发现,150例患儿中,52例CT或(和)MR检查显示存在耳部结构异常,包含11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8例半规管狭窄,10例内听道狭窄,2例听神经发育存在异常,由此可见,内耳结构的异常属于先天性耳聋一个重要病因。CT对于骨质结构显示能力较好,螺旋CT的薄层高分辨扫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出外耳道、前庭导水管、面神经管、内听道以及骨迷路等,经三维重建能在不同角度和方位显示出耳部的骨性结构,同时能更加清晰直观显示出内听道、听小骨等微小结构。本次研究CT共检出10例内听道狭窄,2例听骨链发育异常,5例外耳道异常。但CT无法清晰显示出软组织结构,例如内淋巴囊以及内耳神经的发育状况,也无法显示出迷路结构,对其存在的异常不能做出准确直接判断。部分患儿的脑白质病变、听神经发育异常和半规管狭窄在CT检查中未能被检出。MR有着无创、多平面成像以及软组织分辨力较高等优点,熟练采取MR多序列、多平面和多参数成像,能更好显示出内耳的软组织结构,充分显示出内耳膜迷路结构、听神经以及前庭导水管,同时还能显示出血管和附近结构之间的关系,然而MRI在骨质结构的显示方面不佳,无法判断骨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4]。本组8例脑白质异常者均被MRI检出,说明MRI在脑白质成像这一方面有一定优势。两种检查方式能优势互补,以减少漏诊误诊出现。

总之,CT及MRI在先天性耳聋儿童的诊断中均有一定优势,能优势互补,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导水管规管内耳
听力下降也要查血脂
产前丘脑水平横断面超声观察孕11~13+6周胎儿中脑导水管及其与头臀径的关系
恐龙内耳的秘密
神经内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动物也会晕车吗
HRCT多平面重组矢状位在LVAS诊断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下导水管成形术治疗中脑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
内耳显影助力眩晕疾病诊断
家庭医药(2015年10期)2015-05-30 16:56:41